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世先

(貴州省黎平縣茅貢鄉流芳村有機農業推動者)

鎖定
吳世先,男,侗族,生於1965年11月6日,農民,貴州省黎平縣茅貢鄉流芳村有機農業實踐重要的推動者。
中文名
吳世先
國    籍
中國
民    族
侗族
出生日期
1965年11月6日

吳世先人物介紹

1982年初中畢業後即在家務農至今。其間,1996年以前主要以種植水稻為主,農閒時做些雜貨生意;1996年—1999年兼種香菇、木耳、竹蓀等;2000年——2004年到離家僅5公里的壩寨集市開一服裝店,農忙時仍回家務農,僅閒時或趕集時才打開門面經營。2005年,社區夥伴與貴州大學資源與環境研究所合作,在該村推進有機農業試驗與實踐,吳世先聽説後主動要求參與,後被村民推選為有機農業協會會長,不得不將集市上的服裝店轉讓,回家從事有機農業生產和協會領導工作。2009年協會換屆選舉時再次被村民推選為會長,當年還被協會評為“優秀工作者”。
貴州省黎平縣茅貢鄉流芳村有機農業實踐重要的推動者——吳世先。自2005年社區夥伴與貴州大學資源與環境研究所在該村推進有機農業實踐以來,吳世先不僅作為第一個主動參與有機農業的實踐者,還是社區重要的一個推動者。第一年在流芳只有32户人家種了40畝來搞試驗,可第二年在吳世先的影響和推動下,全村164户近700畝稻田全部實行了有機耕種,如今並影響到周邊村寨部分村民。

吳世先人物事蹟

2005年前,流芳村和全國大多數農村一樣,農業上大量使用雜交品種、化肥與農藥,這樣的生產方式不僅帶來土壤肥力下降,社區居民和外部消費者食品安全的問題,也影響了侗族傳統的稻、鴨、魚生態系統的維繫。
2005年,在貴州大學資源與環境研究所一個生態農業項目的推動下,吳世先與其他31户村民率先在40畝農田進行有機種植試驗。為了打消村民不用農藥就減產的顧慮,吳世先和其他幾個成員調動村民恢復侗族傳統稻-魚-鴨耕作辦法,在田裏放養適當的魚和鴨除草吃蟲,還向專家請教在田中安放黃板、殺蟲燈等,並向當地民間挖掘傳統生物農藥配製的一些秘方。在他的帶領下,流芳村民用本地的自然資源,如魚藤草、香樟樹葉、煙葉、楓葉等硬是配製出幾種效果不錯的生物農藥來。當年試驗的成功,再加上吳世先等人在村裏挨家挨户的動員,2006年流芳村164户村民700畝稻田奇蹟般的全部採用有機耕種的方式種植水稻。吳世先也當選了流芳村有機農業協會第一屆會長。
2007-2009年,吳世先爭取到當地政府的部分資助,並經過大量的準備工作,終於幫助流芳村稻米註冊有機認證成功。在與當地的米業公司合作中,吳世先發現這家公司利用他們的認證和品牌去銷售其他地方的稻米。即使這家公司後來要給他高額回扣,他還是與社區討論,最終斷絕了和這家公司的合作。此外,他也不希望村民把自己種出的有機米全都高價賣出,反而以低價去買非有機米來吃。2009年,廣西某米業公司以高價擬跟他訂購100噸有機大米,他説:“我們全村每年才有20噸餘糧,不可能拿口糧賣給你們,這樣我們社區又不健康了!”到現在,吳會長通過與一些有信譽的小公司、某些城市消費者聯盟合作,每年協助社區銷售有機大米10萬斤左右。
在當選有機協會會長之前,吳世先依靠做木工和開服裝店有着相對不錯的收入,但為了全村的利益,他個人收入下降很多。協會的管理者們實際工作的每天補貼僅為3.2元。但吳世先説:既然大家信任我選我做這個會長,那我就得要承擔這份責任。
吳世先率先參與有機種植試驗,然後影響全村近700畝農田種植有機水稻。不僅讓村民們清楚搞“有機農業”能吃到安全的食品,對自己和消費者身體都有好處;同時當地生態環境明顯得到好轉,如今他們的田裏泥土變疏鬆了,魚蝦又多了起來,蚯蚓和青蛙重新恢復;在這個過程中社區也恢復了侗族傳統的“稻-魚—鴨”生態農耕文化,村民們現在開始自豪的講:還是我們老祖宗的傳統好!
此外,吳會長無論走到哪裏,都把他家鄉從事有機農業的這種變化説給身邊的朋友聽。在他的影響下,2006年臨近的高近村有6户人家加入到有機農業生產實踐中來;2011年,一山之隔的幾炭村又到流芳來取經,計劃用100畝來搞試驗。在流芳村有機農業成功之後,茅貢鄉政府也開始重視有機農業在全鄉的發展,2009年開始,全鄉已將有機農業作為全鄉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進行推廣。
近年來,農業污染和食品安全逐漸成為全國關注的核心話題。在貴州邊遠的流芳村,吳世先會長和村民們一起重新恢復侗族傳統的農耕文化,採用有機的方式種植老品種的稻米。“我們不但要有機農業,也要有機生活,吃我們所種的,種我們所吃的”這不僅是吳世先會長個人倡導的理念,如今已變成全村人所奉承。
吳世先也非常注重在銷售過程中讓消費者瞭解有機農產品和現階段的農村,他先後與貴陽、廣州、成都等地的消費者組織建立聯繫,不僅將健康且價格適中的稻米銷售給這些消費者,也將黎平流芳村的情況和侗族文化介紹給他們,這種良性的城鄉互動,對重新建立信任和健康的農業生產體系也是非常必要的。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