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吞達村

鎖定
吞達村,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尼木縣吞巴鄉下轄行政村,中國傳統村落,距拉薩市110公里,村域面積20平方公里。 [1] 
吞達村地處吞巴河谷內,依水為脈,狹長帶狀分佈,依吞巴河而建,屬於西藏拉薩市一江兩河流域,自上而下依次為高山基岩—洪沖積扇(中部是人工林(防護林),下部是農田、村落所在)—濕地—河谷底部的地貌,318國道穿境而過。村內流傳着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藏香製作技藝 [1] 
2014年11月17日,吞達村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國土資源部、農業部、國家旅遊局公佈為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 [2]  。2019年12月12日,吞達村入選“2019年中國美麗休閒鄉村” [3] 
中文名
吞達村
村落屬性
行政村
所屬政區
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尼木縣吞巴鄉
村域面積
20平方公里
形成年代
元代以前
主要產業
藏香生產業
主要景點
吞巴莊園
保護級別
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
批准單位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七部局
批准時間
2014年11月17日

吞達村村落歷史

吞達村由原吞巴家族的領地演變而來。
15世紀以後,吞巴家族逐步走向繁榮,到18世紀初,吞巴家族已成為尼木地區最大領主。據當地説法,此時吞巴家族管轄着東至江朵崗,南至瑪尼白塘,西至多楚巴西,北至康巴倉之馬頭岩石的土地 [4] 
1950年,318國道開始建設,改變了村莊逐水而居的選址特點,部分村民住宅開始選擇在交通更為便捷的道路兩側進行建設。 [5] 
1959年前,吞巴家族在尼木擁有魯熱溪卡、吞達溪卡、吞普溪卡、格陪溪卡、倫珠溪卡、貢熱溪卡等6處莊園。 [5] 
1960年前後,吞達村村莊建設仍然比較分散,從空間分佈上能明顯的看出其建設發展的演變。隨着水磨藏香等手工業的發展,村民人數逐漸增長,村莊規模有所增加。早期,由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需要,村莊聚落主要沿吞達河沿線分佈。 [5] 

吞達村地理環境

吞達村位置境域

吞巴村位於拉薩市尼木縣吞巴鄉,村域狹長,面積20平方公里,距拉薩市110公里(走機場高速),距尼木縣城塔榮鎮14公里 [1] 
吞達村

吞達村地形地貌

吞達村位於尼木縣東南方的吞巴河谷內,地塊呈倒喇叭形。東西分別為加仁且達山和孔日山。雅魯藏布江由南方流過。吞巴村屬西藏高原特有的山地——河谷地理系統,自上而下依次為高山基岩或者鬆散碎屑殘坡積物—洪沖積扇(中部是人工林(防護林),下部是農田、村落所在)—濕地—河谷底部的地貌。洪沖積扇的最上部由粗顆粒組成,坡度大,在洪水期極易受到搬運下瀉。其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十分重大,是西藏高原山地——河谷地理系統中重要組成部分。村莊所在區域以人工林為主,位於河谷底部河流一二級階地上或者河谷盆地中衝洪積扇中下部,視野開闊,具有典型的高原地貌特徵。 [6] 

吞達村水文

雪山融水形成的吞巴河隨着地形山勢,蜿蜒流淌縱貫吞達村。 [6] 

吞達村村落特色

吞達村選址理念

吞達村位於吞巴河匯入雅江形成的衝擊扇,孔日山和加仁且達山形成的山間峽谷範圍內,山水格局良好,生態環境宜居。吞達村選址遵循了“因地制宜”自然法則,體現了“背山面水,負陰抱陽”的理念和“山”“水”“村”和諧相處的自然觀念。村落整體面向東南方向,負陰抱陽,形成了良好的小氣候。兩河交匯,兩山拱衞,有水用之足,適宜生產居住,充分體現了古代藏族人民選址建村的匠心和認識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 [6] 
從科學角度來講,吞達村選址在吞巴河流域的谷地,吞巴河谷屬於西藏高原特有的山地——河谷地理系統,生態極為敏感。面對山洪等地質災害的可能衝擊,吞達村村莊選址精巧,主要民宅均避開山洪沖瀉的路徑而建設,因此村莊空間整體上呈現疏鬆分散的格局,從而村民的生產生活既能臨近水面方面取水,又能避免山洪侵襲。村落房屋大多傍水建房或引水入宅。且吞達村的建築佈局順應山勢,在高地上修建寺廟,將村莊佈置在向陽山坡。建築既能在冬季獲得充足的陽光,同時也能避免冷風的侵襲。 [6] 

吞達村空間佈局

吞達村以水系為中軸佈局村莊,一般民用建築以原貴族領主的莊園為中點沿河岸兩側分佈,而宗教建築依山就勢佈局,形成了沿吞巴河流域的村域遺產走廊。 [6] 
吞達村內聚落分佈,往往以親近水體為主要因素,便於生活、生產用水。同時,村內建築羣組往往依託於水邊的林地進行建設,依託自然而形成的莊園式生態小環境,同時也便於開展公共活動。 [6] 
從格局上來講,吞達村建築羣組在避開周邊山體沖溝進行集聚,避免了雨洪侵襲,保證了建築的地基牢固。加上河谷地帶地形狹長,形成了散落+羣組式的格局特色。在建築組團與山體之間,往往保留或者人工種植了一些防護林地,保證了水土的穩定。
周邊包括尼姑寺、天葬台、加益郭薩摩崖造像、波多康摩崖造像、釋迦摩尼石刻造像、平措曲林尼姑寺等宗教遺存點的選址,選擇在河谷地帶兩側陡峭山體之上視野開闊之處,能夠俯瞰村落。同時,各宗教遺存之間保持一定的空間距離,錯落而置,體現了敬畏之意。 [6] 

吞達村經濟社會

吞達村人口

據2020年4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吞達村共有户籍人口1138人,常住人口976人。 [1] 

吞達村經濟

吞達村主要產業為藏香生產業。
據2020年4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吞達村集體年收入7.5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9834元。 [1] 

吞達村主要景點

吞達村吞彌·桑布扎故居

景點景觀
景點景觀(4張)
吞彌·桑布扎故居位於吞達村嘛呢崗自然村(二組)內,據嘛呢崗村村民次旦加措介紹,原傳始建於公元七世紀,“文革”期間拉康內的泥塑佛像、吞彌法座、嘛呢曲廓(水轉經筒)等被破壞,而建築除部分白瑪草及其裝飾品外未遭受破壞。
2007年5月22日,吞彌·桑布扎故居被公佈為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 [6] 

吞達村吞巴莊園

吞巴莊園拉康位於吞達村龍巴自然村(四組)內,始建年代不詳,據當地百姓介紹,該莊園原隸屬拉讓寧巴,莊園主由拉讓寧巴從本地選人進行任命,仁青次旺(已故)為該莊園最後管家。現存建築由糧倉(護法殿、莊園僕人住房、糧倉)、曲康、伙房、監獄四部分組成。分佈面積3470平方米。部分建築於2013年修繕。 [6] 

吞達村民居院落

  • 扎西林住宅
民居院落
民居院落(5張)
扎西林住宅格局完整。東西兩側均有溪澗。住宅為2層,1層設有儲藏室,院落內另有牲畜用房等附屬建築。 扎西林户的大兒子扎西江措是吞巴家族(吞巴莊園)後勤管家。18世紀30年代之前,吞巴家族是整個尼木宗的主要地方首領。當時吞巴專員的後勤管家五六年輪換一次,扎西江措相當於現在的村裏最高領導。 [7] 
  • 扎西林水轉經房
扎西林水轉經房原為扎西林住宅的附屬建築。面積50平米,據村中負責人提供信息,其建設年底與扎西林農宅基本相同。 [7] 

吞達村歷史文化

吞達村歷史人物

吞彌·桑布扎,吐蕃王朝贊普松贊干布(617年—650年)時七賢臣之一,藏族早期語言文字家和翻譯家,官至御前大臣。傳説吞彌·桑布扎功成回鄉後,發明木製水車來磨製藏香的原料柏木,柏木泥製成磚晾乾後製成藏香,是西藏製作藏香工藝的開創者。 [5] 

吞達村傳統民俗

  • 尼木年
尼木年俗稱魯薩新年。傳統的魯薩新年是尼木縣藏族同胞最隆重的節日,它比拉薩藏曆年早一個月,因為尼木是以農業為主的一個縣,為了不耽誤農業,所以就提前過“農民新年”,但尼木的新年諸多習俗與拉薩的新年有相似之處。 [8] 
  • 望果節
望果節是尼木縣農區藏族一個重要的節日。“望果”是藏語音譯。“望”即“翁卡”,意為“田野”或“田地”;“果”意為“轉圈”或“巡遊”,合為巡遊田地。這是西藏農業區的節日。沒有固定的日期。在尼木,一般青稞收割完後,選擇一個吉日舉行。據《苯教歷算法》等書記載,“望果”之俗約始於公元一、二世紀佈德貢傑贊普時期,後來逐漸演變成內容更豐富的,羣眾性的祈禱和娛樂的節日。 [8] 
  • 春播節
春播節是西藏農耕地區的傳統農事節慶每年正月的某一個吉祥日舉行儀式。按照藏族曆法所定播種吉日,舉行迎接儀式。在播種節尚未到來的前3-4天,要釀造青稞酒,給牲畜準備好裝飾品。 [8] 
  • 果諧
果諧即團圓舞,果諧是藏語音譯,“果”意為團圓,“諧”意為舞。“果諧”在尼木的廣大農村十分流行,是農民羣眾喜愛的一種自娛性的古老的民間歌舞。在尼木主要的兩個節日——尼木年和望果節時,都要跳“果諧”。在跳“果諧”時,人們在村寨平壩上聚集,組成男性半圈,女性半圈,均手拉手,一般男性舞者中有一名稱“諧本”(即舞師),女性歌舞時,僅把男性所唱的又重唱一遍。 [8] 

吞達村文物古蹟

  • 嘛呢崗差役住宅
嘛呢崗差役住宅位於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尼木縣吞巴鄉吞達村嘛呢崗自然村(二組)內,始建年代不詳,據嘛呢崗村村民次旦加措老人介紹,該房子為吞巴莊園差役住房,由吞巴莊園直接管理。現存建築由主體建築、庭院及附屬建築組成,佔地面積938平方米。 [6] 
  • 平措曲林尼姑寺遺址
平措曲林尼姑寺遺址位於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尼木縣吞巴鄉吞達村西北約500米的孔日山西南坡上,始建年代不詳,據當地村民次旦加措老人介紹,寺廟系格魯派,由甘丹寺夏孜扎倉一名活佛主持修建。1959年民主改革時,寺內大部分尼姑被迫還俗,寺廟處於無人管理狀態,逐漸成為廢墟。現存遺址由主體建築及附屬建築組成,分佈面積1782平方米。 [6] 
  • 波多康摩崖造像
波多康摩崖造像位於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尼木縣吞巴鄉吞達村二組東北約400米處的波多康山西側山腰,方向朝西、南。海拔3806~3848米。鑿刻於近90度的黃棕色石巖壁上。 [6] 
  • 加益郭薩摩崖造像
加益郭薩摩崖造像位於吞達村布納卡自然村(四組)西南約800米山坡上,方向215°,海拔3712米。造像鑿刻於長約15米,高約7米的近90度的紅色石巖壁上,高出地面約5米。共有九尊造像。部分造像存在後期重刻的痕跡。 [6] 
  • 甘丹宗宗堡
甘丹宗宗堡始建年代不詳。宗堡旁有放鞭喇嘛廟一座,原名據稱為歐熱曲康,與最早甘丹宗同時建設,前留存有三重牆體,建築基礎和宗堡基本形制保存完好,且規模在同類別宗堡遺址中有代表性。相傳吞彌·桑布扎返鄉後一直在甘丹宗宗堡翻譯經書,由此可見,甘丹宗宗堡建造歷史悠久,與布達拉宮屬於同時期建設或更悠久。 [6] 

吞達村非遺項目

非遺項目
非遺項目(3張)
藏香相傳系公元7世紀時由松贊干布的大臣吞米·桑布扎所創,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藏王松贊干布虔信佛教,為供奉從長安和尼泊爾請來的兩尊釋迦牟尼生前親自開光的佛祖12歲和8歲等身佛像,松贊干布責成大臣吞米·桑布扎研製供佛之香。吞米·桑布扎以藏醫學為指導,精心研製出了手工水磨製香技藝,從此藏香開始在各地流傳 [9] 
藏香生產是吞達村自然環境、自然資源與人類活動的結合,是一種特殊的文化景觀,這其中本地柏樹、天然溪流、制香水車及打磨裝置與河谷融為一體。吞巴人利用吞巴曲河製作藏香,以水力驅動水車及打磨裝置,將柏木磨漿陰乾後形成的泥磚做為主料,輔以藏紅花、雪蓮花、麝香、藏寇、紅景天、丁香、冰片、檀香木、陳香、甘松等名貴藏藥,手工製作而成,且各家各户均有家傳獨特配方。吞巴河邊有水磨252架,且較為集中,形成了一道風景線——水磨長廊。 [8] 
藏香歷史上主要供高僧大德供佛禮拜時燃點,使用範圍極其有限。由於原料稀缺,掌握藏香配方的僧人極少,藏香瀕臨失傳。後來在西藏自治區墨竹工卡縣直孔替寺的努力下,藏香生產已得到初步恢復,但仍需保護和扶植 [9] 

吞達村物產美食

吞達村物產

物產
物產(2張)
吞達村的特產主要是青稞、小麥、藏雞、尼木藏香。青稞是藏族人民的主要糧食。
青稞在青藏高原上種植約有3500年的歷史,有着廣泛的藥用以及營養價值,已推出了青稞掛麪、青稞饅頭、青稞營養粉等青稞產品。青稞是糌粑的主要原料。 [10] 
尼木藏香不僅可用於佛事活動,而且還具有殺滅細菌、驅除污濁之氣、預防感冒等流行性疾病、增強睡眠等獨特的醫療功效。其製作技藝為中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吞達村美食

酥油茶:酥油茶是西藏當地特色飲料,多作為主食與糌粑一起食用,有禦寒提神醒腦、生津止渴的作用。此種飲料用酥油和濃茶加工而成。與藏族毗鄰的一些民族,亦有飲用酥油茶的習俗。 [10] 
青稞酒:青稞酒是用青藏高原出產的一種主要糧食——青稞製成的。它當地人民最喜歡喝的酒,逢年過節、結婚、生孩子、迎送親友,必不可少。

吞達村榮譽稱號

2013年,吞達村榮獲“發現·2013中國最美村鎮”傳承獎。 [1] 
2014年,吞達村被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列入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1] 
2014年,國家文化部授予尼木縣吞巴鄉“2014—2016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藏香製作”。 [1] 
2014年11月17日,吞達村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國土資源部、農業部、國家旅遊局公佈為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 [2] 
2019年12月12日,吞達村入選“2019年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名單。 [3] 
2020年8月26日,入選第二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單。 [11] 
2020年11月20日,入選“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名單。 [12] 

吞達村旅遊信息

吞達村的主要對外道路為318國道(中尼公路),西接日喀則,東至拉薩;南北方向上,老318國道聯繫318國道和北側的村莊。 [13] 
吞達村村莊內部道路主要為土路,旅遊步行道路有水磨長廊步行道和堆石步行道兩條。 [1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