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吞武裏王朝

鎖定
吞武裏王朝(泰語:ธนบุรี,英語:Thonburi Kingdom,1769年―1782年)是泰國歷史上第三個王朝。
阿瑜陀耶王朝淪亡後,鄭信在泰國東部招兵買馬擊退緬軍,並平定了各地的割據勢力,收復北部的清邁和南部馬來半島一帶的領土,並於1767年12月28日被擁立為吞武裏大帝,歷史上稱鄭皇。1770年,統一了淪亡期間四分五裂的泰國全國,恢復阿瑜陀耶時代的疆域,並在1774年至1775年間再次指揮軍民擊退了緬軍大規模的入侵,又多次對柬埔寨進行軍事擴張。1782年,鄭信因政變被處死,吞武裏王朝滅亡。 [1-2] 
吞武裏王朝歷時15年,統一了四分五裂的泰國,恢復了阿瑜陀耶時代的疆域。雖然最終因內部鬥爭短命而亡,但是它在泰國曆史上卻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為泰國的重新統一併建立綿延的曼谷王朝奠定了基礎。 [10] 
中文名
吞武裏王朝
外文名
泰語:ธนบุรี,英語:Thonburi Kingdom
簡    稱
暹羅
所屬洲
亞洲
首    都
吞武裏
主要城市
大城彭世洛清邁
官方語言
暹羅語
時    區
UTC+7
政治體制
君主專制政體
國家領袖
鄭信達信、吞武裏大帝)
主要民族
泰族
主要宗教
上座部佛教

吞武裏王朝國號

1767年,鄭信即位,定都在湄南河西岸的吞武裏(“吞”為財富之意,“武裏”為城堡之意,合起來意為“財富之城”或“黃金之都”),故鄭信建立的王朝被稱為“吞武裏王朝”。 [10-11] 

吞武裏王朝歷史

吞武裏王朝驅逐外寇

鄭信統兵反緬甸 鄭信統兵反緬甸
1765年底,緬甸分兵兩路入侵暹羅,勢如破竹,很快便打到首都阿瑜陀耶城邊。暹王匆忙組織決戰,但隨即被擊敗。緬軍包圍了京城。鄭信聞訊率部馳往勤王救援。他奮力作戰,數次打退了敵軍的進攻。可是大臣們卻因他擅自下令燃放大炮攻敵而一再進讒言。暹王對他也不信任。
1767年1月,暹王集中了兵力,分六路大規模出擊,企望一舉打破敵軍的包圍,誰知卻慘敗而歸。鄭信的部隊負責殿後,被守城統帥關在城外,進退維谷。鄭信於是拼命殺出重圍,帶領僅剩下的五百名泰人和華人組成的軍隊,日夜兼程,向南方急速退去。路上,他兩次擊退了追兵。在那空那育府附近的菩三浩村的一場遭遇戰中,他又利用有利地形,以少勝多,擊潰了一支二千多人的緬軍,繳獲了許多武器彈藥。沿途的民眾踴躍參軍,不少地方官吏也紛紛帶領部屬前來投奔,鄭信的部隊迅速壯大。2月到達南方羅勇城時,已擁有了一萬多人,還有一支戰象隊。於是鄭信宣佈自立為王。準備以南方為基地,聯合各地方勢力,進行抗緬的戰爭。緊接着尖竹汶的攻佔,達叻城也宣佈效忠於鄭信。這樣,暹羅東南沿海地區便全部統一於鄭信的旗幟下。
1767年4月,緬甸軍隊攻陷暹羅首都阿瑜陀耶城,經過一番擄掠焚燒,留下孟族將領蘇基率領一部分緬軍鎮守阿瑜陀耶城附近的重鎮三株菩提樹村,其餘主力部隊迅速撤回緬甸。這是因為當時緬甸正在與中國清朝政府進行戰爭,乾隆皇帝派出的徵緬部隊已經打到阿瓦附近,迫使緬王孟駁急令在暹羅的緬軍撤回救援。 [8] 
1767年10月,經過一番準備的鄭信率領擁有百艘戰船的大軍開始揮戈北伐。11月6日,他們順利地攻下暹奸乃通因鎮守的吞武裏城,直指阿瑜陀耶城。留守的緬軍大將蘇基着了慌,急忙派副將蒙耶率兵前往堵截。可是蒙耶被鄭信的大軍嚇蒙了頭,不戰而逃。蘇基無奈,只好自己上陣抵擋。結果也是螳螂擋車,頑抗一陣後看看已是四面楚歌,只好舉旗投降。鄭信順利地收復了阿瑜陀耶城,距阿城陷落只有六個月的時間。
鄭信光復阿瑜陀耶城後採取了一些措施以收攬人心。他收留、安撫舊王朝倖存下來的皇親貴族,又派人尋找併發掘出先王的遺體,為其舉行了隆重的火葬儀式,對舊王朝的官吏,也儘量給予安置,還散財施食於民眾。鑑於阿瑜陀耶城已被緬軍燒燬,只剩一堆殘垣斷壁,京城一帶的人民也十之八九被緬軍擄往緬甸,人煙稀少,因此鄭信決定將首都遷往吞武裏城。12月28日,鄭信被部下擁戴為暹羅國王。因建都於吞武裏,史稱吞武裏王朝,鄭信也因此被稱為“拍昭恭吞武裏”。

吞武裏王朝統一暹羅

吞武裏王朝建立的初期,形勢仍十分嚴峻。強鄰緬甸還在虎視眈眈,暹羅國內卻四分五裂,羣雄競起。吞武裏王朝雖然擁有了富饒的東南沿海和吞武裏、阿瑜陀耶等中心地區,但往北有統治着那空素旺、彭世洛一帶的“鑾候”和統治難府帕府一帶的僧侶封建主“枋長老”;往南有控制馬來半島六坤城一帶的“穆錫卡王”;東北方則有披邁城的統治者“貼披碧”。此外,還有許多小的封建割據勢力。這些大大小小、各據一方的封建主互相攻城略地,將國家搞得殘破不堪,迫使人民流離失所,同時也構成了對吞武裏王朝的威脅。於是,在驅逐侵略者後鄭信又開始了長達三年的統一戰爭。
昭披耶彭世洛(鑾候)是各割據勢力中最為強大,對吞武裏威脅最大的一股力量,鄭信首先對他進行了征伐。1768年,鄭信率領以水軍為主力的大軍發起了進攻。然而昭披耶彭世洛早料到這一着,當鄭信的船隊溯着雨季湍急的河流艱難地來到濱河河口時,早就佔據有利地形、以逸待勞的彭世洛大軍突然發動了猛攻。戰況極為不利,激戰中鄭信腿部又受了傷,只好下令撤回。第一次出征失敗。鄭信並不氣餒,雨季剛過,傷也痊癒,他又開始了掃蕩封建割據勢力的戰爭。這時,擊退鄭信後便自立為暹羅國王的昭披耶彭世洛已經病逝,繼位的帕膺它阿閣正忙於應付枋長老的進迫。鄭信樂於看他們雙方去鷸蚌相爭,便把矛頭指向了披邁城。披邁的統治者貼披碧收羅了前國王的一個庶出王子吉多羅,打着他的旗號,準備挾天子以令諸侯,引老撾為外援,問鼎天下。他得到鄭信軍隊兩路進攻的消息,便命攝政王素裏耶汪沙和攝政王的幼子哇羅汪砂提羅各領一軍分途拒敵。
但哇羅汪砂提羅甫經交鋒便潰不成軍;攝政王遇上了鄭信親率的主力,也戰未數合便當了俘虜。在披邁的貼披碧得到兩路俱失的消息,慌忙攜眷向萬象逃竄,途中也被鄭信的追兵所擒殺。披邁的割據勢力被徹底消滅。同年年底,彭世洛被枋長老的軍隊攻陷,國王帕膺它阿閣被殺。
1769年4月,鄭信開始遠征暹南的六坤。起初,他派昭披耶卻克里(名穆)為主將,通鑾、汶嗎和披耶碧差武裏為副將,統兵五千從陸路進發。由於將領不和,首戰失利,披耶碧差武裏戰死,昭披耶卻克里之子被俘,軍隊退守猜也。汶嗎派人馳奏鄭信,説昭披耶卻克里心懷不軌。鄭信分析後認為毫無根據,他把汶嗎召回,另派昭披耶宋加洛率陸軍前往增援,自己則帶領水軍從海上進攻。10月6日,船隊戰勝了風暴終於抵達六坤港口。六坤王帕巴臘沒料到鄭信軍隊突然出現,倉促應戰,兵敗棄城投奔北大年。鄭信勒令北大年交出了六坤王。但鑑於六坤僻處半島,難以管理,六坤王家族在當地又有一定威望,他封了六坤王的一個侄兒為“昭披耶六坤”作為六坤的行政長官,選了六坤王的一個女兒為妃,以示羈縻,又將六坤王一家帶往吞武裏養起來。六坤便歸屬了吞武裏王朝。
四個最大的割據勢力只剩下枋長老了。枋長老是個野心勃勃的假和尚兼封建主,自阿瑜陀耶王朝覆沒後他就自立為王,四處封官。他手下有一支穿紅袈裟的軍隊。這支軍隊臭名昭著,名為和尚,卻飲酒吃葷,娶妻宿娼,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他靠這支軍隊打下了彭世洛。彭世洛、披集及其附近城鎮的居民紛紛逃避到吞武裏投靠鄭信。枋長老又向鄭信的地盤擴張。首當其衝的烏太他尼和猜納紛紛向吞武裏告急。鄭信決心將這個最後的大障礙拔掉。他派披耶披差和剛賜予披耶爵銜的汶嗎各帶一支陸軍出發,自己帶領水軍溯河而上。經一番戰鬥,他攻下了彭世洛城。在汶嗎、披差的陸軍趕到後便集中兵力攻克那空沙旺城。接着便長驅直入,向北挺進。枋長老屢戰屢敗,看到大勢已去,便逃到清邁投靠緬甸人。大封建主被消滅後,各小割據勢力都紛紛易幟,宣佈效忠於吞武裏王朝。
1770年11月14日至16日,鄭信在彭世洛城舉行了三天隆重的慶典,慶祝國家的獨立統一。

吞武裏王朝半島霸主

吞武裏王朝最大疆域 吞武裏王朝最大疆域
1771年,鄭信率水師消滅了安南越南)南部河仙的莫士麟政權。又水陸並進,直指金邊,趕走了親安南的柬埔寨王烏迭·安東,另立新王,使柬埔寨重新成為暹羅的屬國。
1774年,鄭信從緬甸人手中奪回了北方重鎮清邁,使這個分離數百年的小邦重歸暹羅懷抱。
1776年,鄭信出兵滅掉了老撾境內的獨立小邦佔巴塞,俘虜其國王,擴大了暹羅的版圖。
1778年,萬象發生內爭,鄭信趁機支持一派,遣大軍水陸夾攻萬象,圍城兩月,迫其開城投降。萬象及其附近的琅勃拉邦也成了暹羅的藩屬。在與緬甸和安南爭奪中南半島控制權的鬥爭中,暹羅逐漸佔了上風。昔日阿瑜陀耶王朝全盛時奪取的中南半島霸主桂冠又重新戴到了鄭信的頭上。

吞武裏王朝對華關係

出於政治上的考慮,也許還有血緣的關係,鄭信當上暹羅國王后便急於與北方的強鄰大清國建立友好關係。他遣使到中國告捷,稱:“……自遭緬匪侵凌,雖復土報仇,紹裔無人,羣吏推昭為長,遵例供獻方物。”1768年,鄭信委託中國廣東船商陳美生呈書清政府,希望中暹兩國繼續友好親善,並請求清朝像過去敕封阿瑜陀耶王一樣也敕封他為暹羅王。乾隆皇帝當場將鄭信的文書擲還,還命軍機處兩廣總督李侍堯的名義,回了一封措詞嚴厲的飭文。
鄭信接到迴文後儘管極為失望,但他依然沒有放棄與中國修好的努力。1771年8月,他命人解送一批緬甸俘虜進獻北京。這一次乾隆皇帝不再那麼硬繃繃了,他指示李侍堯:“不必概付不答,絕之太甚,自應即以該督之意,酌量賞給緞匹。”鄭信看到事情有了轉機,便一再主動通好。他送還了從緬甸人手中解救出來的中國被俘士兵,數次送中國商民回國,又一再獻上緬甸俘虜。終於,乾隆皇帝對鄭信的看法有了改變,他指示李侍堯,如暹羅再有請求敕封,不必再予拒絕。
根據皇帝的意思,清朝官方的文件自1772年起就將鄭信稱為“鄭昭”了,而不再像過去那樣輕蔑地稱他為“暹羅國夷目”或“丕雅新”、“甘恩敕”了。這等於已正式承認鄭信為暹羅國王。
兩國關係迅速恢復。1775年,乾隆皇帝打破不準軍火物資出洋的規定,同意賣給暹羅五十擔硫磺和五百口鐵鍋。翌年,又賣給硫磺一百擔。事後,乾隆諭示兩廣總督楊景素:“此後該處若再需要,仍當準其買回。”達信繼續向清政府表示友好,清政府終於在1777年承認了達信建立的王朝,准許暹羅使節到清廷朝貢。 [3] 
1777年7月,鄭信派三名使節航海到達廣東,他們帶來了要求建立正式關係的文書,清朝首肯。
1780年,柬埔寨發生內亂,鄭信扶立的柬王安農被害。安南王阮福映趁機插手,想將柬埔寨劃入自己的勢力範圍。
1781年7月,一個包括王子鑾利陀提奈毗羅和詩人摩訶努婆在內的暹羅使團乘坐十一艘滿載象牙等貢品的大船抵達廣東,在廣東官員的護送下,次年正月使團到達北京,受到了乾隆皇帝的隆重宴請。7月,使團回國,隨船載回了大量建築材料。可惜這時吞武裏王朝已不復存在。
1782年,鄭信動員了二十萬大軍,由昭披耶卻克里(通鑾)率領,浩浩蕩蕩前往討伐。就在大軍抵達前線之時,後方卻發生了騷亂和叛變。
柬埔寨洛韋與安南軍對峙的昭披耶卻克里很快便接獲鄭信被推翻的政變的消息。他一面急令鎮守呵叻的侄兒披耶素裏阿帶兵奔赴吞武裏控制局勢,一面將隨軍主管後勤的王子昭水囚禁起來,迅速與安南統帥阮有瑞達成停戰協議,回兵吞武裏。4月6日,昭披耶卻克里回到京城,披耶素裏阿已先此到達,打敗了皇侄格龍坤阿奴拉頌堪;抓住了披耶訕,並強迫鄭信還俗,關了起來。7日,鄭信被以暴亂罪處死,昭披耶卻克里在羣臣擁戴下登上了王位,史稱“拉瑪一世”。“拉瑪一世”將首都從吞武裏遷到對岸的曼谷,建立起了曼谷王朝(即卻克里王朝)。
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拉瑪一世遣使入貢清朝,為請求敕封,他在文書中自稱是鄭昭之子“鄭華”。

吞武裏王朝政治

吞武裏王朝基本上沿襲阿瑜陀耶王朝時期的政治制度,只做了小部分的修改。吞武裏王朝仍舊實行“薩克迪納”制。國王名義上擁有全國土地,官吏和民眾根據不同的身份等級,從國王那裏得到數量不等的封田。國王掌握全國的軍政大權。國王之下設文、武沙木罕(相當於文、武首席大臣),輔助國王分管全國軍、政大事。吞武裏王朝取消了阿瑜陀耶王朝時期武沙木罕管理南方各省的權力,在戰爭時期的軍事指揮權也由昭披耶卻克里所取代,從而削弱了武沙木罕的權力。吞武裏王朝初期是由一位名叫穆的將軍擔任昭披耶卻克里,穆逝世後便由通鑾(即後來曼谷王朝一世國王)繼任,所以在吞武裏王朝中期和後期,通鑾的權勢炙手可熱。
政府所設的主要職務是負責城務、宮務、財務、田務四個部的官吏,他們的爵銜是披耶。除了京城設四個部,其他各城也設相應的機構。鄭信授權一等城市的統治者可以自己任命本城四個部門的官員。
中央對城市的管理分為兩大類:畿內城市和畿外城市。畿內城市是指京城附近列為第三等的小城市。例如新城、暖武裏(Nonthaburi)、巴吞他尼(Pathum Thani)等。這些城市的統治者稱為“乍孟”。“乍孟”同主管法律和税收的官員組成城市管理委員會。畿內各城的軍、政工作直接受京城控制。遠離京城的畿外城市,則按城市的大小和重要性分為一至四等。一等城市往往由國王的親屬或信任的大臣統治,其周圍的小城鎮也歸他管轄。如果一等城市的統治者“昭孟”立了功,國王就增加一些小城市歸他管轄,以此作為獎勵,因為這意味着他所能得到的税收和勞動力增加了。畿外城市的“昭孟”對於他所管轄的城市有充分的指揮權,中央也派一些負責法律、税務或其他方面的官員來協助他工作。 [6] 

吞武裏王朝經濟

在經濟上,鄭信首先設法解決民眾的吃糧問題。他用高於平常12倍的價錢向外國商人購買糧食。正常年景每牛車糧食價40銖,鄭信出價500銖。利之所在,趨之若鶩。外商為牟暴利紛紛運糧到吞武裏出售。糧食一多,糧價又自然下跌了,鄭信將購得的糧食用於賙濟難民,每天都有上萬的難民來乞求救濟。至於官員,每20天可以分到一桶糧食。每年領一次薪俸。立有軍功的人,可以得到賞賜的戰俘作為家奴,以供驅使或耕種自己的土地。對於逃匿山林的流民,鄭信則用發給糧食、衣服、錢物的辦法,鼓勵他們重返家園,從事生產。
鄭信還通過發展商業貿易來刺激社會經濟的發展。他廣泛招攬外國客商到吞武裏經商。初期,曾經發生了英國商人波內以及一些中國商人的帆船、貨物在達叻附近被鄭信的軍隊搶劫的事件,這使一些外國商人產生顧慮,擔心人身、財物的安全。對此,鄭信發佈明令,嚴禁部隊搶劫外商,違者軍法處置,並令軍隊償還搶去的船、物。從此以後,這裏再沒有發生類似事件。於是大批外商,特別是中國商人,在吞武裏王朝時期紛紛來到暹羅。鄭信對華僑採取了優惠的政策,如對華僑免徵人頭税等。在暹羅首都吞武裏的對岸(即現今曼谷的大皇宮一帶),形成了一個華人聚居區。那裏街市熱鬧、商業繁榮,華人和泰人相處和睦,關係融洽。
為了適應商業貿易的發展,鄭信還加強交通運輸的建設。他在一些主要城市之間修築公路,以便商賈來往和貨物流通,逐步改變原來只靠水道運輸的交通狀況。當時陸上的主要交通工具是牛車。
除此之外,為減輕民眾的負擔,鄭信將“派(農奴階級)”的服役時間,由每年6個月減至4個月,使“派”們有較多的時間在自己的土地上勞動。因故不能服役的,還可以用貨幣或實物代替。這有利於減輕“派”的負擔和壓力,促進經濟的發展。 [6] 

吞武裏王朝軍事

吞武裏王朝對外竭力擴張勢力,對周圍國家進行征伐。1771年一1776年,吞武裏王朝同緬甸斷斷續續地進行了幾年戰爭,最終,緬甸北方的三個屬國:清邁、南奔、南邦宣佈脱離緬甸,轉向效忠泰國。1774年,琅勃拉邦也宣佈效忠泰國。1776年,吞武裏王朝恢復對北大年吉打吉蘭丹丁加奴等馬來蘇丹國的控制。1778年,泰國軍隊藉口萬象和巴塞湖這兩個屬國陰謀摧毀洞卯登(Don Mot—daeng)而征伐萬象和巴塞湖,洞卯登的總督曾經宣誓過效忠泰國。1782年,越南被國內西山起義困擾,鄭信派大軍進攻柬埔寨,柬埔寨遂由泰國支配。 [9] 

吞武裏王朝文化

文學
吞武裏王朝建立以後,內憂外患不斷。戰爭破壞嚴重,百廢待興,而且王朝存在只有十五年,文學上沒有太大的成就,但是為曼谷王朝初期的繁榮卻打下了基礎。這一時期主要作家作品分述如下:
吞武裏王即鄭王,他創作了四段《拉馬堅》舞劇劇本。據史料記載,1769年吞武裏王發兵攻打洛坤府,該城城主及其家族被俘獲,其中包括這個家族的女戲班子,於是吞武裏王便把這個戲班子改成了宮內劇班子,他在繁忙的討伐各路諸侯征戰僅僅兩個月的間隙裏創作了《拉馬堅》四個段落,以便上演。
泰國的文學史家評論説,吞武裏王所創作的《拉馬堅》四段, 如果和後來的曼谷王朝一世王、二世王的版本比較,顯得粗糙些, 這倒也是實情,但有些段落也並不都是如此。吞武裏王所創作的《拉馬堅》,其重要性不在於劇本本身,而在於對泰國文學名著的拯救、整理、關心和扶植。如果考慮到吞武裏王當時所處的國內外環境,那麼,他的創作還是難能可貴的。
鑾順拉維奇[昭披耶帕康(渾)] 昭披耶帕康在吞武裏王朝時官銜為“鑾順拉維奇”,到後來的曼谷王朝一世王時官銜升至“昭披耶帕康”。 在吞武裏王朝期間,他完成了兩部作品,即《律律佩蒙固》和 《伊瑙堪禪》。
乃宣(瑪哈雷),乃宣是吞武裏王身邊的侍衞,1771年他用克隆西素帕體寫了《吞武裏王頌》。全詩八十五首,寫法沒有遵照常規,即在開頭都有序詩性質的“祭拜篇”,而只有作者的署名和寫作的時間。曼谷王朝五世王對這部作品很推崇,説《吞武裏王頌》對研究吞武裏王朝的歷史、地理和重大事件極為有益。
比丘因,他所做的《格莎娜訓妹》為禪體。作品中記錄名字的一段文字,可以理解為此作品的開頭部分,為披耶拉查素帕巴迪所作,但也可以作這樣的解釋:由於洛坤府城主副手披耶拉查素帕巴迪的提議,擔心《格莎娜訓妹》原本散失,才請比丘因重寫。
披耶瑪哈奴帕:1781年,吞武裏王向中國派遣了一個使團,披耶瑪哈奴帕是這個使團的成員之一,但在國內處於何種地位沒有披露。他將這次中國之行寫成了《廣東記行詩》,也叫《披耶瑪哈奴帕記行詩》,作品以格侖擺詩體記錄了出使中國的情形,是關於那時中國寶貴的記載。沒有對於愛情的感嘆。詩句通俗、易懂,文詞優美、動聽,讀來生動有趣。 [4] 
宗教
佛教是吞武裏王朝的傳統信仰,當地居民90%以上都信奉小乘佛教,鄭信本人也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但阿瑜陀耶城淪陷時佛教受到嚴重摧殘,寺院被焚燒,佛像被毀壞,佛教戒律和三藏經典散失殆盡,寺廟香火中斷。吞武裏王朝初期,人們都説,誰要是剃度出家,就一定會被餓死。一些外國神父乘機力勸鄭信改信天主教,但這一建議遭到鄭信的堅決拒絕。他決心振興佛教和傳統佛教文化。1768年,鄭信親自在大鐘寺召集全國德高望重的僧侶開會,選舉各地僧團的首領,重新建立各地的佛教組織,並決定蒐集各地散佚的三藏經典,集中到京都吞武裏。1769年,鄭信征服洛坤的時候,把那裏珍藏的佛教論藏帶回吞武裏,命人抄寫。抄了副本以後又將原著送回洛坤保管。洛坤的長老曾被鄭信請到吞武裏擔任僧王,後因有人揭發這位長老在緬軍攻破阿瑜陀耶城的時候,曾把埋藏財物的地點告訴緬軍,致使許多無辜百姓被殺,鄭信才免去這位長老的僧王職務。1770年,鄭信平定北方枋長老的割據勢力後,對北方的宗教進行了整頓:清洗那些不法僧侶,重申戒律,派吞武裏的高僧為北部的僧侶重新剃度。在京都和全國各地修建了許多佛寺。 [5] 

吞武裏王朝外交

1768年7月,在吞武裏王朝建立後不久,鄭信委託華商陳美生轉交給清政府一份國書,告知自己即位經過,請求清政府敕封。但由於清朝政府不瞭解暹羅國內情況,視鄭信王為篡權者,拒絕了鄭信王的要求。儘管清朝堅持不承認鄭王暹羅合法的國王,但鄭信並不灰心仍繼續向中國表示友好誠意。當時,中泰兩國同時與緬甸處於戰爭狀態,緬甸雍籍牙王朝實行南侵暹羅,北擾中國的政策。1771年8月,鄭信命人將緬甸俘虜瀉都燕達等解送北京。乾隆皇帝指示兩廣總督李侍堯:“不必概付不籤,絕之太甚。自應即以該督之意,酌量賞給鍛匹”。從此,清政府開始改變對吞武裏王朝的態度。乾隆皇帝遂決定承認這一現實,修改對吞武裏王朝的政策。承認鄭信為一國之君,並破例允許暹羅來中國購軍需物資。1777年7月,鄭信派使節到廣東,呈書清朝,請求與中國建立正式關係。乾隆皇帝表示同意。1781年5月,鄭信派出一個包括王子在內的龐大的使團訪問中國,使團分乘11艘大船,滿 載象牙、犀角、蘇木、藤黃、胡椒等貨物。次年正月抵達北京。乾隆皇帝在“山高水長”為吞武裏王朝使團舉行隆重的歡迎宴會。還賜長蟒緞和珍貴禮物給使團。當使團回到泰國時,鄭信已被殺死,吞武裏王朝已被曼谷王朝所取代。使團從中國購回的大量建築材料,被用來修建曼谷的新王宮。吞武王朝與清王朝的關係,雖然經歷了一些波折,通過鄭信的努力,終於恢復和發展了中泰兩國的傳統友誼,併為爾後的曼谷王朝奠定了與中國發展友好關係的基礎。 [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