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君士坦斯二世

鎖定
君士坦斯二世(Constans II "Pogonatus", 630-668),拜占庭帝國希拉剋略王朝皇帝(641-668年在位),外號“絡腮鬍君士坦丁”(Kōnstantinos Pogonatos)。 君士坦丁三世之子。因整頓了波斯戰爭、阿拉伯入侵導致的亂局,建立對阿拉伯人進一步入侵的防禦體系而被稱作“救世之主”。
中文名
君士坦斯二世
外文名
Constans II
別    名
弗拉維·君士坦丁(Flavius Constantinus)
民    族
東羅馬人(祖上有亞美尼亞血統)
出生日期
630年
逝世日期
668年
職    業
君主
信    仰
基督教

目錄

君士坦斯二世繼位

君士坦斯二世(630-668)拜占庭皇帝,希拉剋略之孫,君士坦丁三世之子,630年11月7日出生。641年即位於阿拉伯大入侵高潮。
君士坦丁三世神秘去世後,641年9月,遭到太后馬爾緹娜迫害的君士坦丁三世的支持者,軍事長官瓦倫丁和菲拉格利烏斯等大臣攜君士坦斯逃至卡爾西頓,在軍隊的支持下逼迫馬爾緹娜任命君士坦斯二世為共治皇帝,馬爾緹娜不甘失敗,同時任命君士坦斯二世以及她自己的兒子瑪麗努斯和大衞為共治皇帝,這徹底激怒了他們和軍隊。9月底,元老院召開會議宣佈廢黜希拉剋洛納斯(希拉剋略二世),將希拉剋洛納斯裂鼻,將馬爾緹娜斷舌,併發配往羅德島,時年11的君士坦斯二世被選舉為皇帝,馬爾緹娜亂政宣告結束。

君士坦斯二世執政

登基之後的君士坦斯二世由牧首保羅二世和軍事長官瓦倫丁輔佐。642年9月他將散落在埃及各地的殘軍全部接回君士坦丁堡,以保留帝國的有生力量。隨後,君士坦斯二世與瓦倫丁的女兒福斯塔結婚,以穩定自己的地位。644年,在君士坦斯二世的支持下,瓦倫丁率領羅馬和亞美尼亞聯軍發動了雅穆克河戰役之後帝國對阿拉伯人的第一次反擊,但被擊敗。瓦倫丁害怕因為戰敗失去巨大權勢,甚至被問責,隨即召集仍然願意追隨他的軍隊,陳兵君士坦丁堡城下,要求君士坦斯二世任命他為皇帝。但是元老院、教會和首都市民均擁戴君士坦斯二世,軍隊也並不堅定支持瓦倫丁,市民們殺死瓦倫丁,君士坦斯二世大權獨攬,自602年開始,在帝國東部延續了42年的內亂至此全部剿除,拜占庭帝國東部終於恢復了內部安定。
642年阿拉伯將領阿慕爾·本·阿斯奪去埃及,隨後一度攻克利比亞的黎波里
645年,在收到許多埃及人民的求援信之後,君士坦斯二世決定發動進攻,帝國軍隊在曼努埃爾將軍的率領下渡海南下,埃及各地人民紛紛歸附,埃及及其向西直到新近被阿拉伯人征服的的黎波里均被收復。哈里發隨即派遣阿穆爾再次率領大軍來戰。羅馬遠征軍由於規模不足,補給線漫長後勤困難,於次年在尼基昂被擊敗,亞歷山大陷落並遭到更徹底的破壞,城牆被拆。帝國遠征軍帶着大批難民北撤,但是帝國仍然保住了昔蘭尼加以西的地區。收復埃及的行動雖然沒能完全成功,但是這是在拜占庭和阿拉伯開戰以來拜占庭第一次給阿拉伯人“製造了大麻煩”,併成功收復了部分國土。
646年北非各地主教聚集召開會議,譴責一志論,北非總督格里高利被擁立為帝,阿拉伯人趁亂入侵,647年在阿布達拉伊本薩阿德率領下在蘇菲圖拉戰役擊敗格里高利,根納迪烏斯自立為總督,宣佈效忠皇帝,並組織抵抗,隨後在繳納33萬索麗德的貢金之後,阿拉伯人撤退。根納迪烏斯繼續擔任總督直到665年被君士坦斯二世罷免,在此之前,君士坦斯二世一直滿足於非洲每年如數上交税款和提供部隊,並不加以干涉。而北非一直穩穩地被拜占庭控制住,直到698年查士丁尼二世內戰時迦太基陷落(通常認為的拜占庭北非陷落)及711年休達陷落(拜占庭勢力徹底退出北非)。
非洲叛亂引起皇帝的激烈反應,648年君士坦斯二世頒佈《信仰模式法令》(教義規範詔書),下令不再堅持基督一志論的官方地位,但同時他也禁止對任何基督神性問題的討論,然而強制禁止並未能解決宗教分歧。649年,馬丁在未得到拉文納總督同意的情況下就任羅馬主教,並迅速召集了105名小教區神職人員召開了拉特蘭會議,譴責皇帝禁止他們討論神學問題。皇帝隨即派遣拉文納總督奧林匹斯去羅馬捉拿主教,但奧林匹斯和主教聯手叛亂,叛亂直到652年才平息,653年新任總督迪奧多利前往羅馬逮捕教宗馬丁一世,牧首被押往君士坦丁堡受審,被判處叛國罪,流放到克里米亞,656年病逝。叛亂被鎮壓,強制的言論管制開始起效果(這在戰時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宗教爭論被擱置,君士坦斯二世在西部重建了中央威權。
647年起,阿拉伯人對小亞細亞和亞美尼亞發動攻勢,這一年穆阿維葉進攻小亞細亞,洗劫凱撒利亞,但在進一步進攻阿莫里昂時被君士坦斯二世的軍隊擊退,此後直到君士坦斯二世去世阿拉伯人未能再進攻小亞細亞。656年亞美尼亞人向君士坦斯二世求援,因為穆斯林向他們徵收的税負太過沉重,君士坦斯二世隨即派遣軍隊協助亞美尼亞人起義,併成功將亞美尼亞西部併入帝國。
君士坦斯二世父子 君士坦斯二世父子
654年(或655年)君士坦斯皇帝在船桅之戰親臨戰陣指揮,敗給阿拉伯敍利亞總督穆阿維葉所組建的艦隊。
此戰之後,君士坦斯二世組建了羅馬史上第一支完整建制的正規海軍Karabisianoi,改進了拜占庭海軍的裝備配置,加大船體,加強遠程打擊能力,以避免發生肉搏戰,在其子君士坦丁四世在位時海軍又裝備了希臘火。拜占庭海軍力量得到加強。
君士坦斯二世借656年後阿拉伯內戰的時機(阿拉伯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伊本·阿凡遇刺身亡。阿里·伊本·艾比·塔裏卜即位為哈里發,穆阿維葉不服,雙方發生內戰,停止對君士坦丁堡的進攻),於658年發動巴爾幹戰爭,全面進攻斯拉夫人佔據的鄉村地帶,將他們納入帝國,並將大批斯拉夫人遷往小亞細亞邊境,又在東境對阿拉伯發起攻勢,659年羅馬遠征軍趁阿拉伯發生內戰一直推進到米底地區,隨後君士坦斯二世與穆阿維葉和談。
658年之後的帝國 658年之後的帝國
660年為了鞏固皇位,下令將其弟狄奧多西處死(660),使他在君士坦丁堡變得不受歡迎。
659-661年,君士坦斯二世開啓了大規模的內政改革,即著名的軍區制改革。他將敍利亞方向(東方行政區)源源不斷湧入帝國的難民安置在皮西迪亞卡帕多西亞地區,並拿出皇家莊園分配給他們,將他們變為農兵,並任命他們的指揮官代管地方行政事務,建立了東方軍區(安納托利亞軍區,anatolikon,意為東方,與拉丁語oriens同意)。又以同樣的方式以亞美尼亞方向的難民為主,在本都和剛併入帝國的亞美尼亞西部建立起亞美尼亞軍區。將殘餘的中央軍安置在比提尼亞地區,建立奧普提瑪頓軍區(optimatoi,意為最強的)。將來自巴爾幹的軍民(可能大部分是斯拉夫俘虜)安置在呂底亞地區,建立起色雷斯軍區(thrakesioi)。隨後拉文那總督區和非洲總督區也進行了改組,其組織結構與軍區相同。為了支持軍區的運轉,一系列配套措施出台。大量要塞在帝國各地建立起來,5個國家倉庫建立起來以存儲和統一調配糧草與裝備,各軍區各有一座,中央一座。
中央政府進行了精簡,官員由原來的2500人精簡至600人,以更高效率運轉;新設立首席大臣(logothetēs tou genikou),取代原有的財政大臣、聖庫伯爵、皇傢俬產伯爵,統一管理財政事務;設立郵政大臣(logothetēs tou dromou,直譯為快遞大臣),管理信息與情報事務及其相關的設施建設與維護(道路、驛站、間諜部門等);設立軍需大臣(logothetēs toūstratiōtikou),取代禁衞軍長官負責軍隊後勤,並統一管理軍隊人事;總理大臣(magisterofficiorum)仍為文官之首而司法大臣(quaestor)仍然是帝國最高司法長官,新的五首相構成了中央政府的核心。
新政府構架大大簡化了拜占庭的官僚體系與軍事體系,也大大提高了拜占庭的行政管理與軍事響應效率。但是問題也是明顯的,官職的減少與權力的集中,尤其是地方管理中的軍政合流破壞了君士坦丁體制的穩定性,地方實力人物將重新獲得問鼎皇位的可能性。
663年君士坦斯二世前往南意大利倫巴第人作戰,迅速收復塔蘭託和路特拉,並在卡拉布里亞撒丁島獲得勝利,但是未能攻克貝內文託,隨即又在卡普阿被擊敗,不過他仍然收復了大量意大利的領土,並四處強化羅馬領地的防禦。
他訪問羅馬城,成為最後一位到達羅馬城的正宗羅馬皇帝,他在那裏逗留了12天。雖然受到了教宗的友好歡迎,但還是將城中裝飾品洗劫一空,搬運回君士坦丁堡
最後他長期停留在西西里島的敍拉古,因遷都敍拉古的謠言失去人心,被隨從用水桶刺殺。兒子君士坦丁四世即位,重新回到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斯二世評價

君士坦斯二世的統治提高了帝國的生存能力,雖然他去世的消息傳到大馬士革不久穆阿維葉就趁亂髮難,但並未對帝國造成嚴重威脅。阿拉伯人對拜占庭的進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過去由國家組織的全線全面戰爭,如今變成了瞄準時機的豪賭,即阿拉伯人不再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推進,攻陷沿途的所有城市,屠殺並劫掠——拜占庭實力已經恢復到讓他們無法這樣蠶食了,而是集中優勢兵力針對某一個重要戰略目標發動豪賭式進攻,不管不顧沿途的任何據點,在君士坦斯二世的兒子君士坦丁四世統治時,阿拉伯人分別打穿小亞細亞北非一次,但軍區(總督區)總是能通過騷擾和截斷糧道來讓阿拉伯人損失慘重,並在其越來越虛弱時給予致命打擊。直到查士丁尼二世內戰時,拜占庭邊境才再一次大規模後撤。
為了適應變小、變窮、變危險的帝國,中央政府被精簡,變得更省錢、更高效,地方上則以軍政合流的軍區取代了過去的省區與防區並存的雙軌系統,使得帝國面對軍事威脅時更加高效。但是效率提高的代價是平衡性的打破,權力更加集中,中期帝國的各種叛亂層出不窮。
“黑暗時代”在希拉剋略時代降臨,並將一直持續到巴西爾一世時代。激烈的軍事衝突讓帝國的社會經濟文化衰落,但同時也在轉型和重組,就和發生在西歐的一樣。城市萎縮了,君士坦丁堡在君士坦斯二世治下時僅有約10萬人口,其他城市更加衰敗;藝術活動萎縮,建築活動稀少且建築規模變小。但專業的官僚系統仍在運轉,基礎教育依然繁榮,拜占庭依然是一個相當發達的社會,而城市居民下鄉謀生和難民的安置促進了鄉村的繁榮,大量荒地被開墾,繁榮的農村社區紛紛興起,居民們依據古典傳統組織起社區自治,並根據國家普查繳納税負和提供兵員,富裕的農兵們成為村社裏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貴族”,而邊疆地區的農民將在下個世紀不堪於伊斯蘭教聖戰者的定期騷擾而自發組織起邊民(akritai),並對穆斯林展開血腥報復,甚至登上皇位(羅曼努斯一世)。大批難民的湧入將促進各民族的融合,“羅馬認同”進一步加強,而難民與本地居民的矛盾在8世紀爆發,並最終和解(毀壞聖像運動)。這是一種架構上與4-7世紀相當不同的社會,它的重心從城市轉移到了鄉村,甚至開始形成一種類似“騎士文化”的“農兵文化”,並且它將在9世紀開始進一步復興,城市重新繁榮起來,帝國社會將迸發出一種與5-7世紀相當不同的光彩,直到11世紀它的平衡被人為的打破並重新陷入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