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向陽紅10號

鎖定
向陽紅10號,是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一艘萬噸級遠洋科學考察船。1979年11月由上海江南造船廠建成並交付國家海洋局東海分局使用。曾參加中國首次發射運載火箭、同步通信衞星等重大科研試驗任務,1984年11月參加中國首次南極考察隊,開赴南大洋、南極洲執行科學考察任務,198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
2011年,國家海洋局批准新建科考船“向陽紅10”號,新“向陽紅10號”,2014年3月28日入列國家海洋調查船隊。當地時間2018年5月14日零點15分,隨着最後一套海底地震儀回收至“向陽紅10”船甲板,中國大洋第49航次第四航段科考隊成功完成14套海底地震儀的回收任務。 [1] 
中文名
向陽紅10號
總 長
156.2米
型 寬
20.6米
吃 水
7.75米
所屬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船舶性質
科學考察船

向陽紅10號舊船簡介

1979年下水,船體設計與大江級打撈救生艦相同。1998年8月,改建成的“遠望4號”航天遠洋測控船。
向陽紅10號科學考察船,是我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一艘萬噸級遠洋科學考察船。1979年11月由上海江南造船廠建成並交付國家海洋局使用。
“向陽紅10號”雙槳雙舵,並且在舵上還帶有螺旋槳,船中舭部有防搖鰭,船的操縱性和適航性能極好。在12級風中可以堅持航行,在任何兩艙進水的情況下,不致下沉。“向陽紅10號”主要承擔大洋的海洋水文、氣象、水聲、物理化學、地球物理、地質地貌、海洋生物等調查研究,為發展海洋科學和開發海洋資源服務。曾參加中國首次發射運載火箭、同步通信衞星等重大科研試驗任務,1984年11月參加中國首次南極考察隊,開赴南大洋、南極洲執行科學考察任務,198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999年,向陽紅10號由江陰澄西船舶修造廠改裝。主要對航天測量、航海氣象、通信導航、船體結構、動力裝置、甲板機械及房艙進行了重大改造。1999年7月完成中修技術改裝,正式交付中國衞星發射測控系統部海上測控部使用,更名為“遠望”4號航天測量船。
2014年3月28日,中國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新“向陽紅10”號,在廣州長洲碼頭正式入列國家海洋調查船隊
1979年下水,船體設計與大江級打撈救生艦相同。1998年8月,改建成的“ 遠望4號”航天遠洋測控船。
向陽紅10號科學考察船,是我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一艘萬噸級遠洋科學考察船。1979年11月由上海江南造船廠建成並交付國家海洋局使用。
2016年2月15日,西南印度洋,科考船“向陽紅10號”攜帶的吊架掛鈎成功鈎住了鮮黃、魚形的“潛龍二號”,並將之緩緩送上後甲板。這意味着中國首台自主研發的面向大洋熱液區探測的4500米級自主水下機器人的首次試驗性應用任務成功完成。 [2] 

向陽紅10號性能參數

排 水 量:13000 噸
巡航速度: 20 節
動 力: 9000 匹柴油機2台
最大航程:12000海里
艦載直升機:大型直升機2架

向陽紅10號配置

在船上配置了各種先進科研裝備:
1.直升機停機坪和機庫。機坪面積533平方米,機庫頂部設指揮塔和導航台。
2.前甲板設有28噸起重機,供吊放和回收深潛器用。
3.齊全的氣象體系包括:氣象火箭發射系統,探空氣球系統,測風和測雨雷達衞星雲圖接收,氣象傳真等設備,可以進行中短期氣象預報
4.大功率發訊機通訊系統和其它通訊設備,能同時進行兩個方向的遠距離通訊以及船船、船岸、船空的一般通訊。遠距離通訊用天線高架在前桅和後桅頂端,羅經甲板和駕駛甲板四周豎立着眾多的鞭狀天線。
5.配有包括衞星導航定位系統在內的先進導航設備,能在全球範圍內安全航行並能滿足海洋調查高精度定位要求。衞星導航定位天線安置在機庫頂部甲板上。
6.上甲板的兩舷和尾部設有調查用吊杆9具,用作海中取樣。1200米至11000米的電纜、纜繩絞車10台,供水文物理、水化學、水聲、地質、地磁、生物等項試驗以及拖網作業用。
7.船上設有各學科的實驗室及計算機房數十間,可以在現場進行各項實驗、分析和數據處理。
8.全空調系統提供了一個舒適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在外界氣温為-18℃~35℃的情況下,室內保持20℃~27℃。 [3] 

向陽紅10號改測控船

1998年8月,“向陽紅10號”改建成的“遠望4號”航天遠洋測控船。此次改裝共改造、 更新、修理、特裝了4大類,400餘個工程項目。改裝工程由江陰澄西船舶修造廠承擔。1999年7月完成技術改裝,正式交付中國衞星發射測控系統部海上測控部使用。主要擔負導彈、衞星和宇宙飛船的海上跟蹤、遙測、通信和控制任務。具有測控精度高、實時性強、全天候工作等優點。在短短的幾年年時間裏,出色地完成了我國載人宇宙飛船和“嫦娥一號”繞月衞星的測控任務。 [2] 

向陽紅10號新船入列

向陽紅10號民資參建

中國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向陽紅10”號,2014年3月28日在廣州長洲碼頭正式入列國家海洋調查船隊。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造船辦公室主任楊關銘説,這是中國首艘由民營資本與國家資金共建的遠洋科考船,入列後將直接赴遠海執行科考任務。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長李家彪介紹,“向陽紅10”號由海洋二所和浙江太和航運有限公司合作建造,開啓了海洋經濟的“混合經濟”新模式。該船具備開展近海、大洋和深海的物理海洋、海洋地質、地球物理、海洋生物、海洋化學、海洋氣象等綜合海洋環境觀測、探測以及取樣和現場分析能力,是國家深海及洋區海洋科學基礎研究、高新技術研發的海上移動實驗室和試驗平台之一。 [3] 

向陽紅10號新船性能

“向陽紅10”號於2012年6月開始建造,2013年8月在浙江温州下水,進入船塢安裝設備,2014年1月正式建成,並完成船舶與設備海試。船體總長93.0米,寬17.4米,型深8.8米,總噸位4502噸,續航能力12000海里,船上定員65人(船員24人,科學家41人)。
新建“向陽紅10”號船舶採用先進電力推進系統,配置兩台全迴轉舵漿和兩台可調螺距艏側推,具有DP-1動力定位功能,採用船底GONDOLA懸掛式平台安裝聲學設備換能器,並設置有平整、開闊約430平方米的後作業甲板,和總面積超過500平方米的各類實驗室。
“科考船噪聲要低、震動要小”,楊關銘向記者介紹,與海監船要求快速、靈活,並配有高壓水槍等裝備不同,科考人員、設備執行任務需要更高的穩定性和舒適性,因此“海監船瘦瘦長長,我們的船寬寬短短”。
35年前完工交付的老“向陽紅10”號船,是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一艘萬噸級遠洋科學考察船,曾參加中國首次南極科學考察。1998年8月,老“向陽紅10”號被改建為“遠望4號”航天遠洋測控船。2011年,國家海洋局批准新建科考船“向陽紅10”號。 [4-5] 

向陽紅10號科考任務

新向陽紅10號科學考察船
新向陽紅10號科學考察船(4張)
當地時間2018年5月14日零點15分,隨着最後一套海底地震儀回收至“向陽紅10”船甲板,中國大洋第49航次第四航段科考隊成功完成14套海底地震儀的回收任務。這14套海底地震儀是2018年3月中國大洋第49航次第二航段布放的。布放區域位於中國西南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勘探合同區“玉皇”礦化區,水深在1400米~3300米。
這些海底地震儀在礦化區上方組成一個臨時地震台陣,既可以監測海底熱液區發生的微小地震,也可用於記錄全球發生的大地震。它們好比醫生的聽診器,能監聽地球內部的震動信號,給地球“診脈”。
接下來,科考隊員將把這些海底地震儀的數據導出,通過這些數據解譯“玉皇”礦化區微地震發生的時間和空間信息,進一步瞭解該海域的海底構造,為合同區硫化物勘探提供重要基礎信息。 [1] 
2018年8月12日,“向陽紅10”科考船載着中國大洋49航次科考隊員已停靠浙江舟山碼頭。本航次科考自2017年12月6日從舟山起航以來,歷時250天、航程29821海里,在西南印度洋合同區硫化物勘探、慢速擴張卡爾斯伯格脊構造演化和熱液系統調查、印度洋微塑料污染調查等方面取得了五大成果。 [6] 
2019年3月18日,“向陽紅10”船從舟山出發執行中國大洋54航次考察任務,赴太平洋海域開展資源環境調查。 [7] 

向陽紅10號科考成果

中國大洋49航次科考由自然資源部所屬第二海洋研究所組織實施,本航次分5個航段執行,主要作業區域在印度洋,以落實“蛟龍探海”工程為核心,具有任務綜合化、資源環境並重、調查手段高精化和瞄準國際海洋熱點等特點,並取得如下成果:西南印度洋合同區硫化物勘探取得新進展。本航次共計發現3處礦化區、2處礦化異常區和9處異常區;深化了對合同區多金屬硫化物分佈控制機制、成礦規律及資源評價的認識,進一步揭示了超慢速擴張脊硫化物礦藏前景。
慢速擴張卡爾斯伯格脊構造演化和熱液系統調查取得新認識。在天休熱液區新發現一處高温噴口羣,拓展了熱液活動的分佈範圍,獲得了該熱液系統受控於拆離斷層的構造與岩石學的新證據;新發現3個熱液系統,使得我國在該區域發現的熱液系統數量增至9個,其中寶船熱液區是目前證實的距離中央裂谷最遠(20千米)的熱液系統,這為創建慢速擴張洋脊構造控礦新模式提供了可能。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