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向進

(原第二軍醫大學校長)

鎖定
向進,男,原名何武坦,漢族,1915年6月出生,湖南省永順縣首車鄉小竿溪村人,1938年1月參加革命,1939年1月入伍,1938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向自1938年投身革命後,投身於中國的革命和醫學救治事業,歷任衞生所所長、團衞生隊隊長、華東野戰軍衞生部直屬醫院副院長、華東軍區人民醫學院教育長、上海軍醫大學第二副校長、第二軍醫大學副校長等職,曾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是中國軍事醫學教育的主要締造者之一。
中文名
向進
別    名
何武坦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湖南永順
出生日期
1915年6月
逝世日期
2014年7月2日
性    別

向進人物生平

向進原名何武坦,湖南永順小竿溪人。因當年其父在湖南桃源“省立女子第二師範”執教,全家在桃源居住。1915年,他誕生在這個秀麗的城市裏。他5歲時在這裏啓蒙讀書。“馬日事變”後,其父回永順辦學,他隨全家人回永順在縣城攻讀。他在學習中刻苦勤奮。成績一直是佼佼者。他於1929年初中畢業,考入長沙省立第一師範學校,1932年考入長沙湘雅醫學院,這兩所學校都是著名的學校。他在湘雅醫學院讀到五年級,即將畢業的時候,“七七”事變和“八一三”事變相繼發生,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該院師生跟全國人民一樣,愛國抗日熱情口益高漲。
大約在1937年12月,八路軍長沙辦事處成立,徐特立同志任主任。一天,湘雅醫學院的學生李震勳邀何武坦去一家電影院聽徐特立的演説。演説中,徐特立從江西蘋命根據地講到二萬五千里長徵,許多生動事蹟充分證明了中國人民是可以戰勝日軍的。何武坦覺得從來沒有聽到過這樣有教育意義的演説,開始認識到八路軍懸真正抗日的軍隊,毛澤東、徐特立這些人抗日救國最堅決。不久,李震勳與何武坦兩次去找徐特立同志,要求介紹去延安參加抗戰。1938年元月5日,湘雅醫學院的楊濟時教授和戰時服務團的30多位同學來到長沙小吳門火車站,高舉着大橫粞標語,上面寫着“歡迎何武坦、李震勳北上抗戰”。火車徐徐開動了,何、李二人頻頻揮手,向楊教授和同學們告別,向可愛的家鄉告別。 [7] 
1938年初,何武坦到達日夜嚮往的革命聖地延安。他剛參加八路軍的時候,分配在陝北公學院當醫生。他首先遇到的困難是吃小米乾飯很不適應,消化不良,吃得多拉的也多。他想,到延安來多加抗找是要準備吃苦的,人家都能吃,自己為什麼不能吃?由於有了正確認識,下了決心,便沒有感到苦,以後就慢慢習慣了。同年8月,何武坦改名為向進。9月,他到陝西枸邑的陝公分校衞生所任醫務主任。一天,村民送來一個危重病人,呼吸困難、面色青崇、口直冒白沫,手腳表皮大片脱落。他從未見過這樣的病人,立即翻閲英文服西醫內科學關於肺水腫的敍述。原來是猩紅熱引起的急性小珠性腎炎,可以導致急性肺水腫。用靜脈放血療法可以解除。在當時艱苦環境裏,他因陋就筒,用消毒的粗針頭連接大空針管刺入肘窩大靜脈,大約放血200毫升,危險症狀很快解除,病人得救了。病人和家屬的感謝,院領導和同志們的讚揚,使他受到很大的鼓舞。此時,向進聽到了毛澤東、周恩來的執戰形勢報告,也聽到了校長羅邁(李維漢)傳達毛主席《論持久戰》的報告,進一步鼓舞了擾戰必勝的信心,認識了持久成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理解了“亡國論”和“速勝論”的錯錯實質,明確了堅持敵後游擊戰爭是取符勝利的重要條件,也增強了戰勝困難的力量。
1938年10月,向進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2月,領導動員幹部和學員到晉東南抗日根據地去創辦抗大一分校。他覺得自己是共產黨員,應該積極爭取到前方去,到敵後去抗戰,便主動要求去那裏工作。於是,他生平第一次隨着3000人的隊伍,夜間急行軍和強行軍,通過了日軍封錟嚴密的汾河與同浦鐵路。 [8] 
1938年,向進隨隊伍到達晉東南。他在晉東南抗大一分校,先後擔任醫生、衞生所長和休養所長。1940年,向進又轉到山東抗大一分校和八路軍115師,先後擔任過醫生、所長、醫務主任、衞生隊長和衞桉校長等職務,直到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這兩處都是敵後地區,比在延安更艱苦。向進在那裏工作戰鬥了7年。在那裏,物資奇缺,吃的是高梁煎餅,糝子煎餅,甚至吃豆餅。沒有鞋子穿,就穿草鞋。津貼費很少,有一段時間甚至停發,還要經常遭受敵人的蠶食掃蕩。反掃蕩要急行軍、夜行軍,接觸戰爭的機會很多。當時向進腳上正患慢性潰瘍,仍然忍着痛一胸一瘸地堅持連續行軍。在這極其艱苦的歲月裏,彭德懷副總司令號召敵後八路軍 “咬緊牙關,熬過黎明前的黑暗”。領導同志經常以身作則,發揚艱苦奮鬥的光榮傳統,教育鼓勵同志們。同時還堅持學習馬列和毛澤東的著作。向進跟同志們一樣,積極響應彭總的號召,認真學習了中共中央的《黨規黨法》等文件,學習了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將革命進行到底》等著作,學習了劉少奇的《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以及《聯共(布)黨史簡明教材》等重要著作。這樣一來,更使他提高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理論水平,增強了黨性,堅定了革命信念。在如此艱苦的環境裏向進同志照常出色地做好醫務工作。
1940年,山東抗大一分校的學員、戰士、幹部患慢性潰瘍的較多,用一般的醫藥療效不好。向進跟醫生們一起研究,按照《軍醫必攜》一書上的處方配製成了温那氏棚劑,治療潰瘍效果極好,小的一次即愈,大的也只需2至8次。在各中和濱海地區,農民羣眾和抗大分校的同志們當中,發現一些黑熱病患者。因為當時沒有顯微鏡和化驗用品,無法檢查黑熱病原蟲,早期診斷困難。向進一方面進行臨牀觀察,另一方面逃行簡易可行的實驗,結果為早期治療找到了根據,使病人早日治癒。後來,他把這一經驗寫成文章在《山東軍醫雜誌》創刊號上發表,受到部隊衞生工作者的重視和軍區、衞生部領導的好評。當年在敵後地區的部隊衞生工作者,一邊為部隊同志們和農民羣眾治病治傷,一邊還要跟敵人戰鬥。
1941年冬,日軍對魯中、魯南地區進行長達一個多月的鐵壁合圍式的反覆大掃蕩。那時,向進在抗大一分校擔任衞生科副科長,每晚都要遇到幾次危險敵情,都要急行軍轉移。12月的一天,情況特別緊急,日軍駐地離衞生科駐地只有十幾華里,甚至在附近村莊已發現敵人,據分析第二天日軍就要來掃蕩。向進立即組織科裏十幾個同志,把藥材化整為零,分成若干小包或小箱,每人扛一兩包或一兩箱,帶到蒙山望海樓荒無人煙的山溝巖縫裏去,分散隱蔽,直到晚上オ下山。在這生與死的嚴峻考驗時刻,他們牢記平時領導的教導:“當一個革命戰士與敵人面對面遭遇而子彈打光時,就引爆最後一顆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每個同志都作好了隨時為國捐驅的準備。
解放戰爭中,向進帶領醫務人員投入緊張的傷員治救工作。在1945年前後那兩三年時間裏,他在魯中四師衞生處先後擔任副處長、處長。在鄒縣、張店、埠村等戰役當中,數百名傷員急需治救,他除了忙於組織工作以外,還經常親自動手,為傷員們做手術。當年,缺醫少藥現象嚴重,向進同志總是千方百計地克服。缺少醫藥,他或者派人去散佔區購買,或者就地購買草藥,請中醫製成中成藥,或者尋找代用藥。缺少醫生,他就積極培養。本來他從1944年8月起就開始從事軍醫教育工作了。那時他在山東軍區衞校任教員、校長的時候,結合軍隊實際情況和實踐經驗講授內科學、物理診斷學,還經常組織課間見習,為我軍和地方培養了許多合格的衞生工作人員。從那以後,他更加致力於軍醫教育工作,成績也越來越顯菁。
在1947年和1948年兩年裏,他在華東醫學院教生理學。為了做好生理實驗,他找華東野覘軍衞生部副部長李振湘同志幫忙,請華野司令部通信科的同志做了一個感應圈,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儀器。他又找工人幫忙,用大奶粉瓶做了一個記紋鼓。他還跟山東農村的一個銅匠反覆研究,克服工藝上的重重困難,製成一個銅質的動脈插管(當時很難買到玻璃動脈插管)。他用這些自制的器械動手術,做狗的“巴甫洛夫小胃"實驗,讓同學們觀察胃液分泌,做了狗頸動脈血壓觀察等。他還在華東醫學院教過物理診斷學,在此期間,他與李振湘合編的《物理診斷學》一書,後由華東野戰軍各部隊的衞生部門和醫院作為醫務人員的學習材料,普遍受到歡迎。他在華東醫學院當教員的時候,解放軍的部隊裏結合解放區的土地改革,開展“三查”(查階級、查工作、查鬥志)和“三整”(整頓組織、整頓思想、整頓作風)運動,院領導決定由他和另一個同志帶領40名學員到野戰軍第五醫院去當護理員、炊事員、洗衣員,為傷病員服務。他覺得自己是個知識分子,有脱離實際、脱離工農兵的弱點,這是一次好機會,決心要好好鍛鍊。在一個月時間裏,向進為傷病員打飯、打水、洗衣、洗腳,打掃衞生,晚上還睡在病房地鋪上,便於隨時需要隨時動。在這次勞動實踐中,他受到一次難忘的鍛鍊和深刻的階級教育,從此他與工農兵的思翹感惰更觖冶,更堅定地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 [6] 
1948年到1949年1月,向進在華東野成軍衞生部直屬醫院任副院長。他組織和參加豫東戰役和淮海戰役中上1000名傷員的救治工作。在淮海戰役中,他還組織醫生開展了輸血治療和脊神經後根阻滯療法,治療戰傷所致的灼性神經痛。
解放初期,祖國百廢待興,從此,問進同志就全心全力撲在軍醫教育事業上。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第三野戰軍後勤衞生部派向進作為上海市軍管會的軍事代表,會同聯絡員接管國民黨聯勤第二總醫院(國民黨國防醫學院的教學醫院)。隨後,華東軍區鋇導批准在國民黨國防醫學院的舊址上創辦華東軍區人民醫學院,將國民黨聯勤第二總醫院改造為華東軍區人民醫學院附屬醫院。同年7月8日,任命向進問志為華東軍區人民醫院籌備處主任。在籌辦這所醫院的過程中,向進同志依靠羣眾克服重重困難,一方面登記錄用國防醫學院的醫教人員,一方面在社會上招聘醫教人員。經過兩個月的努力,初步建成了人民醫學院的師資隊伍。這支隊伍業務素質好,有幾位還是全國著名的醫學專家,勝利完成了籌建的任務。9月12日,華東軍區人民醫學院正式開學,向進擔任教育長。 [2] 
1950年10月27日,根據中央軍委命令,華東軍區人民醫學院改名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上海軍醫大學,任命向進為副校長。陳毅司令員多加了隆重的命名典禮,並作了重要講話。1951年7月9日,中央軍委命令,將這所軍醫大學改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在以後的30多年中,向進同志先後擔任副桉長、校長、黨委副書記和庾問等職務,還被聘任為總後勤部衞生部第一、二、三屆醫學科技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軍醫教育、醫療和科研等方面的領導管理工作。 [3]  他始終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南,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緊密聯繫實際,走羣眾路線,積極組織教學改革,取得了顯著成績。學校編寫的教材適用價值好,得到軍內外兄弟院校較高評價,有的還被他們採用。總結教學改革教學的文章,於1966年春在《光明日報》上發表,獲得廣大讀者的好評。教學質量迅速提高,治癒了許多難治的病患者。隨着醫療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湧現了大批新的醫學專家,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為國家輸送大批合格的醫療人才。有的擔任了我軍重要醫療單位或部門的領導,有的成了成績突出的醫療專家,有的成了著名的醫學教授,有的成為模範英雄。向進同志離休的時候,第二軍醫大學畢業生已有10000餘人,全國各地都有該校畢業的同學。向進同志在管理軍醫院校、培養軍醫人才方面的成績和經驗引起了軍內外的重視。1980年《解放軍報》的編輯特地約他寫文章,介紹自己的辦學經驗。盛情難卻,他寫了一篇題為《按教學規律領導教學》的文章,發表在這一年11月22日的《解放軍報》上,受到全軍、全國同行者的好評。 [5] 
1985年5月,向進離休。半個多世紀的戰鬥歲月染白了他的雙鬢,他從一個普通的軍醫成為著名軍醫大學校長,還被授予大校軍銜。國家授予他二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二級解放勳章,中央軍委授予他獨立自由榮譽章。國家選派他代表中國衞生工作者參加赴蘇參觀團去蘇聯參觀,又參加中國訪問團去訪問朝鮮。然而,他卻認為自己的進步全靠黨的培養,所獲得的成績和榮眢全是黨和人民的,常常感到自己“世界觀改造得不徹底,為革命為人民做的貢獻不突出,在工作中還有許多缺點錯誤”。他對自己要求得那麼嚴格,常常説,“現在雖然離休了,還是要自我批評和接受批評,還要改造到老,革命到老的。”他進入耄蕭之年後,但赤誠之心仍然系在軍醫教育事業上,繼續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奉獻着餘熱。隨後,他還擔任者上海市第八屆人民代表和總後勤部衞生部第四屆醫學科技委員會榮譽委員,他撰寫革命回憶錄,198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院校叢書》中的《對第二軍醫大學由來和建設的幾段回憶》一篇文章就是他撰寫的。 [4] 
2014年7月2日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100歲 [1] 

向進主要作品

與李振湘合編《物理診斷學》一書,1949年1月華東野戰軍衞生部出版。《以整風的精神來檢討我們過去的衞生工作》刊載於1943年5月在115師司令部出版的《軍事雜誌》第二期。《黑熱病的早期診斷及其它》、《實驗診斷法(化驗)的臨牀應用》分別刊載於1944年《山東軍醫雜誌》創刊號和第二期。《蘇聯的中等醫學教育》刊載於1954年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衞生工作者首屆赴蘇聯參觀團參觀報告》一書中。《按教學規律領導教學》刊載於1980年11月22日《解放軍報》。《踏上革命的征途——何武坦、李震勳去延安抗日經過》刊載於1984年11月《湖南醫學院院史資料,第一集,湘雅春秋》。《發刊詞》刊載於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的《軍醫教育研究》1985年第一期。與孫月翰等合寫的《第二軍醫大學前身——華東醫學院院史》刊載於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的《軍醫教育研究》1988年第三期。《第二軍醫大學的由來和發展》刊載於1995年8月解放軍出版社出版的《中華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院校回憶史料》874頁。《第二軍醫大學的創建——上海解放五十年週年回憶》刊載於1999年6月10日、25日《第二軍醫大學報》。《在黨的教育培養下成長》刊載於2001年6月28日《第二軍園大學報》。 [9] 
參考資料
  • 1.    向進同志逝世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引用日期2014-07-30]
  • 2.    許文博等主編.《中國解放區醫學教育史》.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4年:第152頁
  • 3.    王冠良、高恩顯主編.《中國人民解放軍醫學教育史》.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01年:第48頁
  • 4.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南省永順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永順文史》第4輯:內部出版,1992年:第44頁
  • 5.    《崔義田紀念文集》編輯委員會編.《崔義田紀念文集》.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1996年:第186頁
  • 6.    全華山編著.《人傑地靈醉湘西》.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4年:第107頁
  • 7.    中共永順縣委員會編.《永順之最》:內部出版,1997年:第193頁
  • 8.    湖南醫學院院史徵集組.《湖南醫學院院史資料》第1集:內部出版,1984年:第83頁
  • 9.    湖南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湖南省志·第21卷:醫藥衞生志》.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