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向巖

鎖定
向巖(1870-1958)(一説生於1872年) [2]  ,原名壽蔭,字少茜,湖北漢川人。曾留學日本東斌學校。1906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07年回國秘密運動革命。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在川南推動人民起義。1912年初任鄂軍第八師參謀長。二次革命爆發後,任第一師參謀長。失敗後,逃亡日本,加入中華革命黨。1914年回國後,參加反袁。後任靖國軍聯軍第八軍參謀長兼旅長。1922年在廣東韶關任大本營將校團副團長,不久改任北洋軍第五路司令。1923年許崇智部人福建,任東路討賊軍第二軍指揮部參謀長。1925年到河南任國民軍第三軍左翼督戰官。1926年回湖北組織北伐別動軍。1928年在湖北省財政廳任徵交專員及地方徵收局局長。後歷任漢冶萍債捐處董事、湖北漢川縣縣長、豫鄂邊區行政公署委員等職。晚年信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參事室參事,湖北省人民政府委員會參事室參事。1958年夏病逝。著有《新中華民國》《憂危論》等。 [1] 
中文名
向巖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70年
逝世日期
1959年
主要成就
參加辛亥革命、抗日戰爭
出生地
湖北漢川

向巖人物生平

向巖(1870-1958) [1]  (一説生於1872年),亦名壽蔭,宇少荷,漢川田二河人。1905年東渡日本,人東京陸軍東斌學校,次年加入同盟會。1908年回國,先在武漢聯絡同志,進行反清活動,後轉赴四川任陸軍速成學堂教官。1911年,武昌首卷,即在川南宣佈起義,並以第一支隊長兼川南宣撫使名義,發佈《諭巴蜀微》,以分化川南清延官史。
1912年任鄂軍第八師參謀長。1912年12月,以“神州大布衣”之名發表《自請為公僕之通告書》,毛遂自薦,要求擔任民國大總統。在通告中,向巖把先前的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和當時執政的大總統袁世凱都品評一番,認為自己比孫、袁都強,並聲稱,“若以巖為大總統,亦期以十年,民國可必富,民國可必強,民國之風俗可必其淳美。”向巖敢於公開批評總統,政於自薦當總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民主氣氛,表明辛亥革命後民主思想一度深入人心。
1913年討袁軍興,任討袁軍第一師參謀長,並在麗花台大敗袁軍。討袁失敗,再次東渡日本,1914年加入中華革命黨。後回國,在襄河流域組織農民繼續反袁鬥爭,護法戰爭期間,任靖國軍第八軍參謀長兼旅長,轉戰湘、鄂、豫、蜀、秦、隴、滇、黔八省,身經50餘戰。曾生擒北洋政府陝西鎮守使管金聚。
1922年後,任廣州大元帥大本營將校團副團長,旋改任北伐軍第五路司令,1923年隨許崇智軍入福建任東路討賊軍第二軍指揮部參謀長,1925年至河南任國民革命軍第三軍左翼督戰官、遊擊司令。在黑石關一戰,迫使直係軍閥劉鎮華部師長憨玉鼠潰敗自殺。
1926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奉命回湖北組織北伐軍別動隊。1928年後,任荊州、宜昌、施南等處徵收專員,漢冶萍公司債捐處董事,天漢疏淩河工會委員長,襄河上游築堤視察專員。1931年,撰寫《憂危論》等21篇,痛唇國民黨政權“勇於內戰、如熊如黑;怯於外戰,如龜如鱉”。
抗日戰爭期間,出任漢川縣縣長,拒絕日本侵略軍軍官丸山之威脅利誘,主動與中共漢川縣委共謀抗日大計,把縣府全部武裝交給共產黨,利用社會聲望,營救出大批共產黨人和愛國學生。1940年3月,國民黨湖北省政府以“年老昏康,勾結共黨”罪名免去其漢川縣長職務,委親信王績承接任,在共產黨策應下,全縣迅速地款起“擁向拒王”運動,迫使王不敢就任。美國進步作家、記者史沫特萊於1940年3月來漢川訪問,認為“國民政府的縣政府車輪還在轉動”與向“堅持守土抗戰和誓死殖職報國有很大關係”,並將其事蹟寫進當時的戰地通訊《中國的戰歌》。向晚年信佛,愛吟詩。
建國後歷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參事室參事,湖北省人民委員會參事室參事,湖北省政協特邀委員,曾當選湖北省第一、二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9年病逝。著有《新中華民國》一書,凡27篇。 [2] 

向巖人物事蹟

在漢川,則有一位與共產黨密切合作的國民黨縣長。他的名字叫向巖,早年加入同盟會,參加過討伐袁世凱的鬥爭,曾任北伐軍第五路司令,抗戰爆發時已閒住鄂西,為表愛國之心而出任國民黨漢川縣長。漢川縣雖緊鄰武漢,卻是鄂豫邊區天漢根據地的中心,向巖在漢川看到共產黨領導人民抗日極為讚賞,就邀請共產黨員到縣政府工作,將共產黨提出的“抗日、團結、進步”口號作為縣政府的政治方針,公開宣稱要將漢川辦成一個“國共合作的典型”,漢川縣政府因而成為湖北地區不多見的與共產黨合作融洽的國民黨政權。不久,國民黨頑固派以“年老昏庸”為名要撤向巖之職,中共天漢地區黨組織即召開了有4萬多人蔘加的“擁向”大會,向巖慷慨激昂地表示要“鳳翥鸞翔,韶駿虎步”,寫一段有聲有色的光榮歷史。1940年6月,向巖與天漢地區中共黨組織聯合組織抗日民主政權的民主選舉,他被選為鄂豫邊區行政專署委員,從此走上了一條與中國共產黨長期合作的道路。 [3] 
參考資料
  • 1.    劉國銘主編,中國國民黨百年人物全書  上,團結出版社,2005.12,第667頁.
  • 2.    湖北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湖北省志人物誌稿  第2卷  傳,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08,第955-956頁.
  • 3.    第四講 愛國主義——忠心報國 同仇敵愾  .湖北黨史網-中共湖北省委黨史研究室.2019-06-18[引用日期2022-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