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向南村

(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民治街道民強社區下轄村)

鎖定
向南村是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民治街道民強社區下轄村,位於民治街道東部,距街道辦事處0.5千米。相鄰自然村有沙嚇村、水尾村、沙元埔村、東邊村。坐落於東西南三面是山,向北開闊的小盆地之中。原村中小山眾多,現全部推平,地勢平坦。村東有民治河。
中文名
向南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民治街道民強社區
地理位置
民治街道東部
始建於清朝,因張氏兩兄弟從沙嚇分遷至此而形成。現村於1993年在原址重建。因村裏所建房屋朝向全部向南而得名。曾與東邊村合併為東南村。與水尾、東邊、沙嚇、塘水圍、沙元埔及牛欄前統稱為望天湖。
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民治鄉。1958 年,屬紅色公社。1959年,屬觀瀾公社。1961年,屬龍華公社。1979年,屬深圳市龍華區龍華公社。1981年,屬深圳市寶安縣龍華公社。1983年,屬寶安縣龍華區民治鄉。1986年,屬龍華鎮民治行政村。1993年,屬深圳市寶安區龍華鎮。2004年,屬龍華街道。2006年,屬民治街道。2011 年,屬深圳市龍華新區民治街道民新社區。
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村民主要為張姓,南宋時從福建寧化遷至廣東長樂(今五華),清朝從長樂遷至當地。
2015年末,户籍人口201人,其中男性92 人,女性109人;80歲以上3人,最年長者94 歲(男);實際在村人口170人;海外留學7 人。非户籍外來人口14532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約10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約200人,主要居住在馬來西亞,
傳統經濟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番薯、玉米、甘蔗、龍眼等。改革開放後,村裏陸續建起8棟工業廠房,4棟宿舍樓。現村集體經營以物業出租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工資性收入等。特色傳統食品有春節的年糕、米餅、油角、糖環,農曆四月初八佛誕日和七月十四鬼節的手粉,清明節的艾粄、雞屎藤粄,端午節的灰水粽,冬至的蘿蔔糕等。
梅龍大道、民治大道、民興路、民旺路經過該村。20世紀60年代通電,80年代通自來水,90 年代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及通電話,2001年通互聯網。村內有民治小學,設6個年級,39個班,2015年在校學生2203人,教職工119人;六一小學(含初中),設9個年級,65個班,在校學生4030人,教職工172人;有綠色搖籃幼兒園和民治幼兒園,在園幼兒均為450人,教職工分別為60人、61人。建有華民社區圖書室,藏書1000冊。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6座,保存狀況基本完好。
村內現存《民治村史》,張新平於2004年纂修。"不砍河邊樹,不打三春鳥"是該村約定俗成的村規。原民治河兩岸的榕樹和荔枝樹是村民俗稱的"風水樹",從不亂砍濫伐;平時村民不準隨便抓鳥。
除夕夜村裏有洗"大吉水"的習俗(見東邊村)。村民還有竹編技藝。村民砍下竹子後剖成篾條,按一定規格編成涼帽、籮筐、鳥籠等生產生活用品。
代表性人物∶
張美華(1928—1967),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民治鄉第一任書記、首任鄉長,1961年當選為中共寶安縣委委員,1966年調廣東省委工作。
張仕元(1948—),改革開放初期先後擔任民治鄉書記和民治村書記。1975年,擔任民治鄉書記,按照上級"兩管五改"指示,發動羣眾開展管飲水、管糞便處理和改水井、改廁所、改爐灶、改牲畜圈養、改排污溝渠等衞生防疫工作,把民治改造成衞生文明的村莊;1986年,擔任民治村書記,帶領村民共同致富,發動羣眾集資建起民治小學。 [1] 
參考資料
  • 1.    深圳市史志辦公室編. 深圳村落概覽 第1輯 光明龍華卷.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2020.09:253-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