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名山後遺址

鎖定
名山後遺址,位於奉化區江口街道名山後村村南名山北麓斜坡上,總面積約2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2.7米,確定年代為5600年,屬河姆渡文化延伸,為新石器時代遺址。1989年和1991年兩次發掘面積約860平方米,出土了建築、土築高台和墓葬等遺蹟及數百件玉、石、陶質遺物。
名山後遺址的發掘為研究河姆渡文化的後續發展提供了重要材料,是河姆渡文化與良渚文化之間地層疊壓關係最清楚的一個遺址。 [1] 
中文名
名山後遺址
地理位置
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江口街道名山後村
佔地面積
約 20000 m²
發掘時間
1989年
別    名
茗山後遺址 [1] 
所屬年代
新石器時代(距今5600年) [1] 

名山後遺址遺址簡介

名山後遺址位於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江口街道名山後村,1989年秋冬對遺址進行了首次考古發掘,獲得了依次疊壓的12個文化層,8層以下的文化層的包涵物表明它們屬河姆渡文化遺存。第一次發掘時,在360平方米中共發現了墓葬6座,灰坑(溝)43個,人工夯築土台1座,出土陶器、石器、玉器137件。
人工夯築土台的發現是這期的重要收穫,陶器也是主要的出土物,有釜、鼎、豆、盉、罐等,還獲得不少陰線細刻花紋標本,鳥紋是裝飾的主題,其中二件“鳥頭蛇身”紋標本耐人尋味,它是以盤曲的軀體(蛇身)和尖嘴、羽冠高聳的鳥頭為主體。蛇身上有捲雲紋、弧線、直線組合的紋樣,鳥頭周圍又有十多隻鳥盤旋飛翔,一件完整的豆上有9組這樣的紋飾。
在1991年第二期的發掘中發現了彩繪陶觶等一些重要的文物,為進一步認識茗山後遺址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1] 

名山後遺址工程簡介

河姆渡文化遺存分三期。
一期 12層、11層及11層下的h23、h26等灰坑。夾砂灰陶、泥質紅陶佔絕大多數。敞口圜底釜、多角沿釜、半圓錐足釜形鼎、外紅裏黑泥質紅陶大喇叭圈足豆、牛鼻耳罐側把平底盉、圈足盆及豬嘴形支座是常見。
二期 10層及9層下h4等遺蹟。陶器種類、形制與一期有明顯的傳承發展關係。鼎的數量有所增加。
三期 9層、8層。陶器以夾砂紅陶為主,泥質灰陶次之,夾炭紅衣陶佔相當大的比例,少量黑皮陶。敞口圜底釜仍然是主要的炊器,釜形鼎的數量更多。鼎足以舌形、鑿形為特徵,個別魚鰭形鼎足,泥質灰陶鏤孔圈足盤數量多,是該期最具時代特徵的陶器。
該遺址發掘的最大收穫:一是發現了良渚文化的方形覆鬥狀土台,二是獲得了河姆渡文化與河姆渡後續文化(良渚文化名山後類型)上下迭壓的地層關係,並獲得了河姆渡文化三、四期聯繫更為緊密、年代更精確的地層資料。夾砂紅陶、泥質紅陶、泥質灰陶彼此的消長變化過程很清晰。三是獲得了河姆渡文化第四期時的墓葬資料。隨葬品為釜、圈足罐、圈足盤,個別陶鼎三足均殘應是作為陶釜隨葬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