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名刑

鎖定
《名刑》是出自《黃帝四經》的一篇文章。本書體現了道家學説由老子一派變成黃老學派的轉變,對先秦各家各派都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中文名
名刑
性    質
治國著作
類    別
文言文
出    處
黃帝四經
作    者
熊春錦
出版社
中國言實出版社
ISBN
9787802507715

目錄

名刑作品簡介

黃帝四經》包含四部經典:《經法》、《十大經》、《稱經》、《道原經》。
黃帝四經》是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初付於帛書老子乙本前,當時稱《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後經專家鑑定,認為此書是失傳已久的《黃帝四經》。《漢書.藝文志》曾經著錄此書,但漢以後就失傳了,學者根據書的內容、文字、篇章數目等研究,認為此書成書時期當晚於《老子》,早於《管子》、《孟子》、《莊子》。《黃帝四經》於經學研究有極重要的地位。

名刑作品賞析

名刑原文

欲知得失,請必審名察刑(形)。刑(形)恆自定,是我俞(愈)靜。事恆自也(施),是我無為。靜翳不動,來自至,去自往。能一乎?能止乎?能毋有己,能自擇而尊理乎?紓也,毛也,其如莫存。萬物羣至。我無不能應。我不臧(藏)故,不挾陳。鄉(向)者已去,至者乃新,新故不謬,我有所周。

名刑譯文

想要懂得得失福禍的道理,就一定要審知事物的名稱與客觀存在之間的關係。天下萬物都自有他們確定的歸屬,因此人就更應該持守清靜。天下萬物都自有它們運行發展的規律,因此人也就應該虛靜無為。人應該虛靜專一不妄施為,事物的發生與消逝皆有其客觀依據,要聽其自便宛轉順應。能做到用心專一嗎?能做到持意靜定嗎?在判斷事物時,能不能以客觀為依據而排除主觀臆測呢?或隱或顯或靜定或動出,總能維持一種若有若無的超然境界。這樣的話,一任事物紛至沓來,皆能應付自如。古舊的東西聽其自去,新生的東西任其自來,而不要主觀人為地去介入。消逝的是過時的東西,來到的是新生的東西。天下萬事萬物,無論是新生的還是死滅的,都不能擾亂虛靜的心靈,這是因為我們能夠與物宛轉、順其自然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