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名二子説

鎖定
《名二子説》是宋代文學家蘇洵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説明了蘇洵兩個兒子蘇軾蘇轍的不同性格,對他們的一生作了十分準確的預言。表現出蘇洵對兩個兒子深切的瞭解,以及伴之而來的希望和擔心。文章情致錯落起伏,曲折含蓄,短小凝練,富於哲理。
作品名稱
名二子説
作    者
蘇洵
創作年代
北宋
出    處
嘉祐集
作品體裁
散文

名二子説作品原文

名二子説1
輪輻蓋軫2,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3。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4。天下之車,莫不由轍5,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6。雖然,車僕馬斃7,而患亦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 [4] 

名二子説註釋譯文

名二子説詞句註釋

  1. 名二子説:給兩個兒子起名字的議論。名,起名字,名詞用作動詞。二子,即蘇軾、蘇轍。説,議論,一種文章體裁。
  2. 輪:車輪。輻:輻條,連接車輪和車轂的木條。蓋:車蓋,車頂上的帳篷。軫:車廂後部的橫木。
  3. 軾:車廂前面用作扶手的橫木。上古的車廂裏沒有座位,人只能站立車上,為防跌倒,在車廂前部安有一根橫木,這根橫木就叫軾,也寫作“式”。下文“軾乎”之“軾”,指其兒子蘇軾。
  4. 不外飾:不注意外在行為的掩飾,即不掩飾內心的情感和主張。
  5. 轍:車輪碾過的痕跡,即軌跡。下文“轍乎”之“轍”指其兒子蘇轍。
  6. 轍不與焉:車轍不在其中。
  7. 僕:向前跌倒。斃:倒下。 [2]  [3] 

名二子説白話譯文

車輪、車輻、車蓋、車軫,在車上都各有職能,而唯獨車軾好像是沒有用處的。雖然這樣,如果去掉軾,那麼我們看見的就不是一輛完整的車了。軾啊,我擔心的是你不會掩飾自己的內心。天下的路沒有不從轍上碾過的,而談到車子的功勞,轍從來不參與。雖然這樣,遇到車翻馬死的災難,禍患也從來波及不到轍。這轍啊,是善於處在禍福之間的。轍啊,我知道你是可以免於災禍的。 [5] 

名二子説創作背景

慶曆六年(1046),蘇洵赴京趕考落榜,由此對科舉失去了信心,轉而把希望寄託在兩個兒子身上。第二年(1047)返鄉後,蘇洵寫了一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説》。當時,蘇軾十一歲,蘇轍八歲。 [5] 

名二子説作品鑑賞

名二子説整體賞析

蘇洵有子女六人,長子景先和三個女兒均早卒,“唯軾與轍,僅存不亡”(《祭亡妻文》)。此文即論説二子取名軾、轍的原因。文章開頭,説車上的各個部位“皆有職乎車”,都是車子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車軾“若無所為者”,好像沒有什麼用處。但軾並非真沒有用處,它是車子露在外面用作扶手的橫木,可扶以遠瞻,故蘇軾字“子瞻”。車軾的突出特點是露在外面,因此蘇洵説:“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蘇軾一生豪放不羈,鋒芒畢露,確實“不外飾”,結果屢遭貶斥,險致殺身之禍。“轍”是車輪碾過的軌道,更是車外之物,更無職乎車;但車行“莫不由轍”,仍是必不可少的。因它是車外之物,既無車之功,也無翻車之禍,所以説它“處乎禍福之間”。蘇轍一生沖和淡泊,深沉不露,在當時激烈的黨爭中雖遭貶斥,但終能免禍,得以悠閒安度晚年。
這篇文章説明了蘇軾兄弟的不同性格,對他們的一生作了十分準確的預言。表現出蘇洵對兩個兒子深切的瞭解,以及伴之而來的希望和擔心。曾鞏在《蘇明允哀辭》中稱讚蘇洵的文章“少或百字,多或千言,其指事析理,引物託喻,侈能盡之約,遠能見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著”。這篇僅八十餘字的短文,就充分體現了蘇洵散文在“引物託喻”中,遠能見近,侈能盡約,小能使著的特點。同時文章雖短,卻總不使一平直之筆。句句作轉折,在無限婉轉之中,傳達出無限情思。 [4] 

名二子説名家點評

明·鍾伯敬:讀此及《奸論》乃知老泉有大識見。(《古文小品咀華》引語) [2] 
明·楊慎:字數不多,而婉轉折旋,有無限思意,此文字之妙。觀此,老泉之所以逆料二子終身,不差毫釐,可謂深知二子矣。(《三蘇文範》) [3] 
清·王符曾:只從“軾”“轍”二字發論,而長公、次公全身都現。賓主雙彰,小品中絕唱也。兩“雖然”字極轉得好,便覺紙上無限曲折頓挫。(《古文小品咀華》) [2] 
清·浦起龍:兩片各四折,幅窄神遙。(《古文眉詮》) [2] 

名二子説作者簡介

蘇洵(1009~1066),字明允,號老泉,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考進士未中,乃發憤讀書,通六經、百家之説。嘉祐間,攜子軾、轍入京師開封,為歐陽修、韓琦所重,薦為秘書省校書郎,以文安縣主簿與修《太常因革禮》一百卷,書成而卒。其詩文明暢、雄健,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與二子合稱“三蘇”。有《嘉祐集》《老泉文鈔》。 [1] 
參考資料
  • 1.    黎娜編.唐宋八大家全集.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09:139
  • 2.    夏鹹淳,陳如江主編.歷代小品文觀止.陝西: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01:216
  • 3.    劉洪仁,劉細涓編著.唐宋八大家鑑賞辭典.四川:巴蜀書社,2018.11:339
  • 4.    陳振鵬,章培恆主編.古文鑑賞辭典  下  第1版.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07:1214
  • 5.    (唐)韓愈著.唐宋八大家精華.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2018.07: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