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同進士

鎖定
明清科舉分為三甲。頭甲三人,即狀元、榜眼和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第一名,稱“傳臚”(起初,三甲頭名亦稱傳臚,後僅限於二甲頭名),中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人數最多,賜同進士出身。這裏的“同”實際上表示的卻是“不同”,目的當然是為了給落第貢士(非舉人,舉人是鄉試合格者,只有經過會試合格,才能進行殿試)一點心理安慰,省得他們一時想不開了上街遊行,破壞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
中文名
同進士
外文名
With the Scholars
拼    音
tóng jìn shì
最早來源
背    景
科舉考試
代    表
曾國藩

目錄

同進士由來

明清每科考畢,錄取人數自一百至四百餘名不等,分為三甲。一甲三人,即狀元、榜眼和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人(清朝時一般為40或50人),賜進士出身;二甲第一名,稱“傳臚”,又稱亞元(起初,三甲頭名亦稱傳臚,後僅限於二甲頭名)。三甲若干人(清朝時一般為100-300人),賜同進士出身。
這個“同”字,其實就是“不同”的意思。“同進士”着實令人尷尬:好似飢腸轆轆之時,旁人端上好飯好菜,卻赫然發現盤中粘着一隻青頭蒼蠅,為肚腸計,不能不伸筷子;一伸筷子,又噁心得難受。因此,稍稍自尊自愛之徒,都會將“同進士出身”當作一種不能一洗了之的難言之隱,其實就是準進士,是進士的後備人選。在古代科舉等級上,比進士低但又高於舉人。
然則有元、明、清時,貢士殿試後,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且分為三甲:一甲3人,賜進士及第;二、三甲,分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會試,指的是舉人在京城參加全國統一的考試,共錄取一百八十名,第一名至第六十名都是稱為進士,為一甲;第六十一至第一百二十名為二甲,第一百二十一名到第一百八十名為三甲,都稱為“賜同進士出身”。

同進士背景介紹

明清科舉分為三甲。頭甲三人,即狀元、榜眼和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第一名,稱“傳臚”(起初,三甲頭名亦稱傳臚,後僅限於二甲頭名),中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人數最多,賜同進士出身。這裏的“同”實際上表示的卻是“不同”,目的當然是為了給落第舉人一點心理安慰,省得他們一時想不開了上街遊行,破壞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與此相對應的是“如夫人”:所謂“如夫人”乃小老婆——小老婆當然不是夫人,可為了安慰她,或者為了給她指明一條“光明”前程,大老爺就稱她為“如夫人”:字面上好像是説,你在我這裏“如”同“夫人”一樣,不會受到任何歧視;而實際上不過是點明你只是像夫人罷了,根本就不是夫人,要做夫人,你才“萬里長征”只邁出第一步!當年曾國藩在道光十八年殿試,只是入圍三甲,成了“同進士”。這事成了他一個心病——要放在今天,算什麼呀?可在滿清,這事兒可開不得玩笑。於是便有了下面的故事:説的是他做兩江總督時,有一天,兩個幕僚無聊時對對聯玩。一個出上聯“如夫人”,另一個就對“同進士”;一個又把上聯加為“如夫人洗腳”,另一個就對“同進士出身”;一個再加“替如夫人洗腳”,另一個再對“賜同進士出身”……正對得高興,突聽屋子裏一聲爆響,接着就見總督大人鐵青着臉從裏面出來,拂袖而去。兩個幕僚莫名其妙,去問老幕僚。老幕僚一聽,忙説:“你們二人趕緊收拾行李走人吧。怎麼哪壺不開提哪壺——你們不知曾大人就是‘賜同進士出身’?”二人一聽,馬上收拾家當逃之夭夭——他們做夢也沒有想到這權傾天下的曾大人居然也就一個“同進士”!
同進士 同進士

同進士出身

同進士出身其實也不容易,在明清兩朝,取得同進士功名的士子已然通過了鄉試、會試而取得了殿試的資格,已經有資格在各州府學堂書院聘任了。當然,在和平時期,士子們要想做在吏部註冊具有國家法律意義的官員,通過殿試取得至少同進士出身是必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