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同裏三橋

鎖定
同裏三橋是指太平橋、吉利橋和長慶橋。太平橋和長慶橋為梁式,小巧玲瓏;吉利橋為拱形橋。橋之南北兩側都有橋聯;長慶橋俗名謝家橋,舊稱福建橋。同裏的橋與當地民風習俗有着緊密的聯繫,如“走橋”。“走橋”是為避災求福,每逢婚嫁喜慶,同里人便會“走三橋”。在歡快的鼓樂鞭炮聲中,喜氣洋洋繞行三橋,口中長長念一聲:“太平吉利長慶!”討個好口彩。這時沿街居民紛紛出户觀望,並上街道喜祝賀;凡逢老人66歲生日,午餐後必定也去“走三橋”,以圖吉利。“走三橋”的習俗形成何年難以查考,但“三橋”在同里人的心中,象徵着吉祥和幸福。
中文名
同裏三橋
所屬年代
清代

同裏三橋歷史沿革

  • 同裏三橋始建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
  • 弘治年間(1488年-1505年)里人顧寬、沈達重建。
  • 1988年由同裏鎮政府撥款重建吉利橋。
  • 1988年對長慶橋進行了加固整修。
  • 2008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2] 
同裏走三橋習俗約略濫觴於清乾隆中期,形成的精確年代已難以查考。它起源於婚嫁習俗。每逢婚嫁、生日慶賀、嬰兒滿月等喜慶吉利之事,伴隨着歡快的鼓樂聲和鞭炮聲,伴隨着四處拋灑的喜糖,眉開眼笑的人們,喜氣洋洋的親戚朋友,前呼後擁、浩浩蕩蕩地繞行“三橋”,口中長長唸誦着“太平吉利長慶”的祝詞,沿街居民紛紛出户觀望,上前道喜祝賀。這種普天同慶的動人景象既是同裏古鎮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也是淳樸善意的民風民心的真情流露。
舊時,凡鎮上居民結婚,娶親隊伍都要抬着花轎走三橋,老人過66歲生日,當天午餐後要走三橋,嬰兒滿月也要由其母親抱在懷裏走三橋。走時,一般是遵循吉利橋、太平橋、長慶橋的先後順序,繞行一週,不走回頭路。在婚俗上,新郞揹着新娘過第一座橋,然後抱着新娘過第二座橋,最後牽着新娘的手過第三座橋。
作為地方婚俗的一種儀式,走三橋習俗在文化人類學、民俗、心理學及社會學研究上具有重要價值。作為同裏全民性的社會風俗,走三橋習俗在傳承區域文化、凝聚文化認同、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促進多重溝通、融洽社會關係、優化民眾生存狀態及社會氛圍等,意義深遠。

同裏三橋現存情況

太平橋、古利橋和長慶橋,三座石板橋均為單孔橋,橋身均有花崗石鑿刻的楹聯,既小巧玲瓏,又古樸典雅。三橋之間的駁岸上置有花崗石欄凳。
太平橋為梁式橋,橋孔是方形。橋橫跨於東柳、漆字兩圩。太平橋橋欄的一個面上刻着孫悟空手拿仙桃,象徵平平安安過一生。另一面是孫悟空大鬧天宮,人物刻的生龍活虎橋上有聯一副:“永濟南北太平路,落成嘉慶廿三年”。
吉利橋為高石欄板拱式橋,形為半月,橋孔是圓形,不僅小巧還別緻。橋欄上雕着《八仙過海》圖, 有花崗石鑿刻的楹聯,楹聯為“淺渚波光雲影,小橋流水江村”,北側楹聯為“吉利橋橫形半月,太平梁峙映雙虹”。若於吉利橋北岸環顧三橋,則小橋如虹卧波,河水明淨似鏡,波光橋影在綠樹掩映下充滿詩情畫意。
長慶橋為高石欄板拱式橋,橋長7米,寬2米,橋孔成圓形。橋上有橋聯一副,曰:公解囊金成利濟,好留柱石待標題。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