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同盛祥

(陝西省西安市的中華老字號餐飲)

鎖定
中華老字號同盛祥飯莊創建於1920年,是西安飲食股份有限公司下屬的大型清真餐飲企業之一,以經營獨具民族特色的牛羊肉泡饃而馳名中外,是西北五省餐飲企業首家獲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保護單位。 [1] 
公司名稱
同盛祥
成立時間
1920年 [1] 
總部地點
陝西省西安市
經營範圍
清真餐飲 [1] 

同盛祥歷史淵源

上世紀20年代初,回族張文祥兄弟三人,在竹笆市南頭開設泡饃館,取名“同盛祥”。當時,經營面積為70多平方米,規模不大,職工約有六七人。1956年,經西安市委批准,實行全行業公私合營,同盛祥進行了改制。同盛祥的牛羊肉泡饃以其“料重味醇,肉爛湯濃,饃筋光滑,香氣四溢,口味純正”的獨特風味,聞名古城,享譽海外。“同盛祥”開館至今,近百年來雖爐頭(大師傅)更替。但始終秉承傳統,錘鍊技藝,恪守工序,不忘創新而經久不衰,大旗不倒。同盛祥牛羊肉泡饃的製作工藝相當考究, “非優質羊肉、秦川牛不用,在香料配方上講究“小香為主,花椒出頭”。優質小茴香用量多,煮出來的肉和湯不僅味美,而且顏色金黃清亮,每項操作都在細微處見“功夫”,可謂考究到了極致。在顧客中享有極高聲譽,到四十年代“同盛祥”的泡饃就很有名了,那時就有“同盛祥的飯,易俗社的戲”的説法。
同盛祥 同盛祥
初開業時,泡饃每天只賣早餐,到中午就打烊了。一年中,秋、冬季賣牛羊肉泡饃,春、夏季賣水盆羊肉,當年“同盛祥”在製作泡饃時各方面都很講究,為了創出牌子,從選羊開始就再三比較,選用甘肅、陝西交界辛豐鎮的(騸)羊做泡饃、水盆用料,辛豐鎮的羊短腿、粗腰、大尾巴,羊肉沒有羶味,肉質細嫩,“同盛祥”買回的羊還要先在店裏圈養,白天到城外放牧,晚上再將羊圈入欄內用榨過油的棉花籽飼料喂一遍,把羊養得膘肥體壯才使用。“同盛祥”的羊肉都是當天宰殺當天賣,平均一天宰羊四、五隻。那時,“同盛祥”的主要食客是大商號的富商巨賈,山西人居多。三、四十年代西安泡饃館中切肉、煮肉、煮饃的師傅待遇好,薪水高,時稱板頭,“同盛祥”的板頭是泡饃技師陳生傑,煮肉的是鐵老二,還有服務技藝高超的堂倌賈永寬,他們各有絕活。那時候食客們吃泡饃認人,如果今天吃泡饃時他認可的泡饃板頭不在,扭頭就走,寧可不吃,所以舊時西安城裏就有“文到閣老武到侯,牛肉館裏當爐頭”。
近百年來,“同盛祥”歷經了世事變遷,經受了風風雨雨的考驗,數度易址,但無論環境如何改變,“同盛祥”人始終保持着一種奮力拼搏,爭創第一的精神,靠着這種精神,“同盛祥”在西安眾多的泡饃館中,始終位居領先地位,到“同盛祥”吃泡饃,成為很多西安人的一種生活享受。“提起長安城,常憶羊羹名;羊羹美味嘗,惟屬同盛祥”。“同盛祥”的金字招牌,不是用金粉刻意粉飾的,而是廣大顧客口耳相傳鑄成的。
經過百年的不斷髮展和創新,如今的同盛祥擁有鐘樓店、鳳城五路店、易俗街區店、鳳城二路店、陝西賓館店、永興坊店、機場店等多家經營門店,除經營傳統牛羊肉泡饃、清真菜品和回坊特色小吃外,還研發推出陝西清真傳統特色工業化食品醬牛肉、臘牛肉、臘羊肉,方便泡饃、油茶,自制酸奶、飲料和網紅甜品“甜筒甑糕”等,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
同盛祥擁有底藴深厚的文化傳統和實力雄厚的廚師團隊,其用料廣泛,風味獨特,風格華麗典雅,民族特色濃郁,在這裏清真美食與歷史文化彼此融合、交相輝映,讓賓客體會到清真飲食歷史文化的千年一味。 [1] 

同盛祥製作工藝

同盛祥牛羊肉泡饃是西安最具特色的清真美食。
羊肉泡饃有着悠久的歷史。《詩經·豳風·七月》早就有記載秦人祭祀宗廟、招待上賓時有“獻羔祭韭”、“朋酒斯饗,曰殺羔羊”的禮儀風俗。西周時曾將“牛羊羹”列為國王、諸侯的“禮饌”。據《宋書》記載,南北朝時,毛修之因向宋武帝獻上牛羊羹這一絕味,武帝封之為太官史,後又升為尚書光祿大夫。“秦人善治羊”。自古以來,三秦大地即以產羊食羊出名。隋代謝風所著《食經》中記載的“羊羹”,便是羊肉泡的最早源頭。
唐長安城專門闢有牛羊肉交易市場,時稱東、西羊市,歷史街名保留至今。盛唐時期,“絲綢之路”引來大批阿拉伯商人,許多伊斯蘭國家亦紛紛派駐使節,遂傳來阿拉伯烤餅、牛羊肉烹製辦法以及小茴香、八角、桂皮等調料;長安穆斯林融我國北方烙餅與阿拉伯烤餅於一爐,形成別具一格的飥飥饃,遂為牛羊肉泡饃的出現創造了條件。陝西人嗜食牛羊肉,清真餐飲的主料也是牛羊肉,伊斯蘭民族飲食文化之所以能在西安扎根,深入人心,既是它與古都文化在歷史風雲變換中的邂逅,也是兩種文化的天然投合所促成的必然佳話。
烙饃:同盛祥的飥飥饃用微量發酵上等麪粉製作。即九分麪粉加一份酵面揉制,不宜太軟,揉至筋光韌滑,二兩一塊擀成小圓餅。平底鏊鍋燒熱後,饃餅貼入鏊鍋,兩翻後,再改中火,六翻九轉,饃餅發輕,按有彈性,平放手心,撓餅則手心發癢,表明饃餅已熟,才可出鏊。此時,飥飥饃“色白不生,皮黃不焦,筋韌甜綿,入湯不散”,具有“虎背、金圈、菊花心”的特點。掰碎入湯後入味快而不散糊,此是同盛祥泡饃成為上品之一絕。
煮肉:將選好的牛、羊肉按部位分開,剔筋去皮,打骨去毛,然後沖洗刷漂,做到不留一滴血,不存一根毛,不漏一個骨渣,不帶一點腥羶。然後均勻分割,放入調料包和骨頭,大火猛煮約兩小時,使湯先入味,然後肉塊入鍋,武火燒開後續煮三至四小時,改用文火燉,約十二小時後湯濃肉爛,肉即可出鍋上板備用。此時的牛、羊肉及高湯芳香四溢,不由使人垂涎三尺。
此中關鍵在調料。調料的配方十分考究,同盛祥的技師們素以“小香為主,花椒出頭”作為傳世之寶。“小香為主”是指優質小茴香用量稍多,煮出來的肉和湯不僅味美,而且顏色金黃清亮。“花椒出頭”是指煮肉時花椒用量比八角、桂皮、草果等香料要多些,一則椒油香氣四溢,增加食慾;二則對不善食羊肉的漢民顧客可起掩飾腥味的作用;三則椒味稍濃時略帶麻味,十分適合陝西地區民眾“口重”的飲食特點,故而同盛祥的牛羊肉泡饃在陝西民眾中備受青睞。
掰饃:掰饃很有講究,不能隨便一掰了事。掰饃講究越小越好,需要一點一點掰成黃豆粒大小,以便五味入饃。這可是慢工出細活。掰饃,一是體驗手工之趣,二是與朋友親人談天説地、敍家常拉生意,饃掰如何,大、小、粗、細,足可見食者性情,這也成為一種風格和情趣。內行人掰的饃,細小而且整齊,大師傅看了不敢怠慢,加工格外精心。
煮饃:饃掰好後,拿到廚房再由烹飪師烹調。廚師會加入羊肉、粉絲、葱末、香菜,一份份地單獨煮。泡饃就是這樣,店裏生意再好,人再多,也是一碗碗煮。所有的顧客都要耐得住濃香的誘惑,等待着屬於自己的那一碗泡饃。整個過程就好像文學創作中的蓄勢或者渲染,還沒吃到嘴裏,卻已經被泡饃的濃香弄得肚子咕咕的響。煮饃講究以饃定湯,調料恰當,武火急煮,適時裝碗,以達到原湯入饃,饃香撲鼻的要求。
吃法:羊肉泡饃不僅講究烹調,更講究“會吃”。食用方法有四種: 一是幹泡,要求煮成的饃,湯汁完全滲入饃內,吃後碗內無湯無饃無肉。 二是口湯,要求煮成的饃,吃後碗內僅剩一口湯。 三是水圍城,饃塊在中間,湯汁在周圍,湯、汁、饃全要吃光。四是單走,是一種最為便捷的吃法,即湯、饃分離,泡而不煮。這種吃法特點是湯汁金黃、清鮮爽口,回味無窮。
泡饃端上桌後,真是湯濃味重,香氣四溢,吃時不能沒有糖蒜、香菜和辣醬。香菜殺腥提味。糖蒜爽口消膩。加辣醬,以刺激食慾。食香菜以保持口氣清新。為避免泡饃中的牛羊肉脂肪膩口,可佐以糖蒜。吃也有講究,要始終從一處地方撥着吃,不可以來回攪動,上下翻滾。以保持鮮美之味不散。有人把這吃法比喻為“蠶食”。餐後,飲一碗精製的高湯,更覺濃香溢口,食家把吃牛、羊肉泡看作是一種美的享受,直吃得熱氣騰騰,汗氣津津,餘香滿頰。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