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鎖定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Tongji University)是同濟大學下設的二級學院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上下水道系及1981年成立的環境工程系。1988年成立環境工程學院,1998年正式更名為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2002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同濟大學共同建立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同濟大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院。
根據2021年8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設有3個系,開設3個本科專業,有一級學科博士點1個,二級學科博士點3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個,二級學科碩士點3個,工程碩士學位領域1個;在職教師176人,其中專業技術類教師系列135人(含正高78人,副高57人)。 [3] 
中文名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外文名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Tongji University
簡    稱
同濟環境工程學院
創辦時間
1952年
辦學性質
二級學院
主管部門
同濟大學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柳劍雄
院長:戴曉虎
本科專業
3個
碩士點
一級學科1個
二級學科3個
工程學位領域1個
博士點
一級學科1個
二級學科3個
國家重點學科
2個
院系設置
3個系
地    址
上海市楊浦區四平路1239號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辦學歷史

1951年,私立大廈大學、光華大學的土木工程系合併到同濟大學土木工程系,調整后土木工程系分結構、公路、水利、市政四個專業組。市政組開設給水工程、排水工程課程,在全國首批設立給水排水方向。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後,交通大學、聖約翰大學等上海地區的土木、建築、測量等系併入同濟大學,新建的上下水道系由市政工程專家楊欽教授任系主任,謝光華教授任副系主任,設置上下水道專業,是給排水專業的前身。
1953年,上下水道專業的28名學生作為第一屆本科生畢業,上下水道系重組,更名為衞生工程系。
1954年,上下水道專業更名為給水排水專業。從1954年起,給水排水專業每年招收本科生均在60人以上,多數年份招生人數超過90人。
1956年,給水排水專業開始招收本科函授生。
1957年,衞生工程系併入城市建設系,同年,給水排水專業招收研究生。
1958年,聘請蘇聯專家阿普基卡里夫教授(列寧格勒建工學院)來講學,培養教師和研究生,並幫助給水排水實驗室工作。
1959年,同濟大學給水排水教研室主編的全國首批統編教材《給水工程》和《排水工程》出版,在全國高校中使用。同年成立給水排水研究室。
1960年,增設工業用水與廢水研究室,首次把水污染控制和水環境保護列入大學教學系列。
1963年,重新調整城市建築系,設給水排水、城市建設和工程測量三個專業。給水排水專業經過10年創業,得到穩步發展,給水排水研究室教師從創業初期的10人增至27人。
1972年,給水排水專業與暖氣通風專業合併成立水暖工程系。
1978年,成立環境治理組,高廷耀任組長,把環境保護與治理提到教學日程中。
1979年,水暖工程系更名為熱能與環境工程系,增設環境工程專業。同年,從給水排水專業中抽調學生開設環境工程專業試點班。
1980年,環境工程專業正式招收本科生。
1981年,熱能學科部分劃歸機械系,單獨成立環境工程系,成立給水工程和廢水工程兩個教研室,設有給水排水和環境工程兩個專業。給水排水專業(研究生專業名稱為市政工程專業)和環境工程專業雙獲第一批碩士學位點資格。楊欽教授為全國第一批博士生導師,市政工程專業獲第一批博士學位點資格,第一批碩士研究生被授予碩士學位。同時,從校內外引進大氣污染控制、固體廢棄物治理、環境影響規劃與評價、噪聲污染防治等人才。
1983年,招收市政工程專業第一批博士生。
1984年,環境工程專業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學院建成環境實驗大樓,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
1985年,市政工程專業和環境工程專業被批准建立首批博士後流動站。同年,成立同濟水處理技術開發中心和國家環保局同濟大學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
1986年,成立國家環保局同濟大學環境保護技術幹部培訓中心。
學院活動
學院活動(4張)
1988年,在國家環保局建議下,經校務會討論同意成立環境工程學院。
1989年,經國家計委批准,環境工程學院與南京大學環境科學系聯合建立“污染控制與資源化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
1995年,經國家計委批准,建立“城市污染控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1996年,原上海城市建設學院環境工程系併入環境工程學院。同年上海同濟規劃建築設計研究總院環境工程設計研究院成立。
1998年,學院更名為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1999年,建立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
2000年,獲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環境工程被評為上海市重點建設學科。
2001年,環境工程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
2002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和同濟大學簽署合作協議,共同建立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同濟大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院
2003年,教育部批准立項成立長江水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環境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基地正式運行。
2004年,學校批准成立了市政工程系、環境工程系和環境科學系,同年長江水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建設計劃通過專家論證。
2006年,長江水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通過教育部驗收。
2008年,環境學院實驗教學中心榮獲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稱號。
2010年,環境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中心成為國家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地學/環境/資源學科組副組長單位。
2017年,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入選“一流學科”建設榜單,學科排名獲評A+級。
2019年,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和環境工程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2021年,環境科學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1]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辦學條件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系專業

根據2021年8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設有市政工程系、環境工程系、環境科學系3個系,開設市政工程(給水排水工程) 、環境工程、環境科學3個本科專業。 [3]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師資力量

根據2021年8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在職教師176人,其中專業技術類教師系列135人(含正高78人,副高57人)。兩院院士6人(含雙聘),傑青5人,優青、青長、青拔等國家“四青”人才14人,國家萬人計劃2人,國家百千萬人選3人,上海領軍人才9人,其他省部級人才計劃20餘人。聘請前聯合國副秘書長、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克勞斯·託普弗教授等一批環境領域專家作為兼職教授。 [3] 
雙聘院士:丁一匯(中國工程院院士)、朱蓓薇(中國工程院院士)、侯立安(中國工程院院士)、陶文銓(中國工程院院士)、徐祖信(中國工程院院士)、段寧(中國工程院院士) [9]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陳銀廣等
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楚文海等
國家萬人計劃:陳銀廣等 [10]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學建設

根據2021年8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3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1個,教育部研究生卓越計劃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 [3] 
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給排水科學與工程、環境工程、環境科學
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給水排水工程、環境工程
教育部研究生卓越計劃:環境工程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環境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3]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學科建設

根據2021年8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一級學科博士點1個,二級學科博士點3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個,二級學科碩士點3個,工程碩士學位領域1個,國家重點學科2個,上海市重點學科1個。 [3] 
  • 重點學科
國家重點學科:環境工程、市政工程(給水排水工程)
上海市重點學科:環境工程 [3] 
  • 學位授予
一級學科博士點:環境科學與工程
二級學科博士點: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市政工程
一級學科碩士點:環境科學與工程
二級學科碩士點: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市政工程
工程碩士學位領域:能源與環保 [8]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學術研究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科研平台

根據2021年8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氣象局重點實驗室1個,上海市重點實驗室1個。 [3] 
國家重點實驗室:污染控制與資源化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城市污染控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長江水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國家氣象局重點實驗室:國家氣象局上海城市氣候變化與應對重點實驗室
上海市重點實驗室:上海市化學品分析、風險評估與控制重點實驗室
其他科研平台: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同濟大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院、可持續城市水系統國際聯合研究中心、長江環境樣品庫、國家污泥處理處置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同濟大學先進膜技術研究中心 [3]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科研成果

根據2021年8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承擔了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重大科技專項、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一批國家及地方的重大、重點科研項目。2013年以來,學院獲國家級與省部級科技獎勵33項,其中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省部一等獎8項,年均獲國家發明專利70餘項,年均發表SCI論文300餘篇。 [3] 
國家級科研獲獎(部分)
獎勵名稱
成果名稱
2003年國家科學技術獎進步二等獎
蘇州河水環境治理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2003年國家科學技術獎進步二等獎
有毒有害有機廢水高新生物處理技術
2003年國家科學技術獎進步二等獎
難降解有機工業廢水新型預處理技術及關鍵設備
2004年國家科學技術獎進步二等獎
大型源水生物處理工程工藝研究及應用
2007年國家科學技術獎進步二等獎
城市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技術與控制措施研究
2008年國家科學技術獎發明二等獎
耦合式城市污水處理新技術及應用
2008年國家科學技術獎進步二等獎
稠油污水循環利用技術與應用
2009年國家科學技術獎進步二等獎
低能耗膜-生物反應器污水資源化新技術與工程應用
2010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國際合作獎
Klaus Töpfer(克勞斯·託普弗)
2011年國家科學技術獎自然二等獎
典型污染物環境化學行為、毒理效應及生態風險早期診斷方法
2013年國家科學技術獎發明二等獎
厭氧-微藻聯合資源化處理高濃度有機廢水新工藝
2013年國家科學技術獎進步二等獎
生活垃圾能源化與資源化關鍵技術及應用
2014年國家科學技術獎進步二等獎
農村污水生態處理技術體系與集成示範
2019年國家科學技術獎進步二等獎
大型污水廠污水污泥臭氣高效處理工程技術體系與應用
2020年國家科學技術獎進步二等獎
鋅電解典型重金屬污染物源頭削減關鍵共性技術與大型成套裝備 [5]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合作交流

根據2021年8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與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弗吉尼亞理工大學、 波特蘭州立大學、耶魯大學、澳洲新南威爾士大學、莫納市大學、格利菲斯大學、巴黎高科大學集團、圖盧茲大學、蒙彼利埃大學、多芬大學、里昂第一大學、丹麥技術大學、斯德哥爾摩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日本東京大學、聯合國大學、日本東北大學、意大利威尼斯大學、泰國亞洲理工學院等高校建立了聯合培養機制。學院定期舉辦各類區域和全球環境研討會,學院的兼職教授克勞斯•託普弗博士先後獲得過中國政府“友誼獎”和上海市白玉蘭獎,並於2011年1月14日獲“2010年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3]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文化傳統

  • 院徽
院徽 院徽
院徽標準色為藍色,整體模式採用圓形圖形。由兩個同心圓構成兩個主要區域,兩圓之間的環形區域用於表示院名和學院的英文名。 [4] 
  • 文化活動
根據2021年8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舉辦主題黨日活動,開設“校-企-協雲端實習”課程,組織學生參加世界技能大賽上海選拔賽。 [6-7]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現任領導

職務
名單
黨委書記
柳劍雄
院長
戴曉虎
副院長
鄧慧萍、李風亭、徐斌、陸志波
黨委副書記
黃清輝、陸麗君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