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同步

(2018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同步》是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複雜性理論”開創性研究者斯蒂芬·斯托加茨。本書講述同步科學幾十年來的發展歷程,同時結合生活中的現象解讀同步背後的深刻原理。 [1] 
中文名
同步·秩序如何從混沌中湧現 [1] 
作    者
斯蒂芬·斯托加茨 [1] 
類    別
前沿科學/科普讀物 [1] 
原作品
SYNC [1] 
譯    者
張羿 [1]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1] 
出版時間
2018年4月 [1] 
頁    數
300 頁 [1] 
定    價
89.9 [2] 
開    本
16 開 [1] 
裝    幀
平裝 [1] 
ISBN
9787220106958 [1] 
出品公司
湛廬文化 [1] 

同步內容簡介

● 成千上萬只同步閃爍的螢火蟲,整齊劃一收縮的心臟起搏細胞,上萬億個在超導體中一致前進的電子……這些我們身邊的同步現象,都指向了某種自組織現象,有關這種秩序的自發產生,是許多科學家終其一生研究的主題。而研究表明,持續、自發的同步現象與“耦合振子”的運動密切相關。
● 耦合振子究竟如何自發同步?在什麼條件下同步?什麼時候同步不可能出現,什麼時候又不可避免?當失去同步時,會出現什麼樣的組織形式?我們正在努力學習的一切,其實際意義是什麼?通過閲讀本書,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將遇見一個隱藏的美麗世界,一個只有通過數學才能看到的世界。
●除了理解同步現象本身,讀者還將與作者一起體驗在科學戰壕中工作的諸多感受——曲折的探索、碰壁的苦楚、新發現的興奮、從學生到同事再到導師的蜕變。閲讀本書將是一種難得的樂趣! [1] 

同步作者簡介

斯蒂芬·斯托加茨
●哈佛大學博士,曾擔任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講師。
● 1994年成為康奈爾大學應用數學教授,在混沌理論和複雜性理論方面的開創性研究工作獲得了廣泛認可。
●在職業生涯中獲獎無數,包括麻省理工學院教學獎和美國總統青年研究員獎。 [1] 

同步目錄

前言 聆聽同步的循環之聲
第一部分 思考同步
01螢火蟲閃爍:同步是必然發生的
螢火蟲同步閃爍的壯觀景象是自然界的一大奇觀,同時這一現象也是科學界的未解之謎。是誰在“指揮”着成千上萬的螢火蟲共同跳起這樣奇特的舞蹈?科學家通過將螢火蟲抽象為“振子”研究發現,生命現象中總是存在一種持續的、節律性的同步。
02腦電波研究:同步發生的條件
控制論先驅維納通過研究腦電波,揭示了同步產生的條件——振子通過彼此之間的“頻率牽引”實現同步,這是自然界基本的自組織機制之一。隨後,幾位科學家各抒己見,在數學上解釋了生物振子如何同步這一問題。
03睡眠週期:同步與非同步的鬥爭
人體內存在一個生物鐘,數百萬年的進化使得我們的身體可以自動與晝夜更替協調一致。睡眠週期和晝夜節律同步是大自然給人類的饋贈。這種同步一旦紊亂就會引發嚴重的問題。科學研究發現了這種規律,但對規律的基礎仍一無所知。
第二部分 發現同步
04蒼茫的宇宙:同步無處不在
無生命體之間也存在同步現象。同步不依賴於智能、生命和自然選擇,它源於深刻的萬物之源:數學和物理定律。同步研究帶來了激光、電網和全球定位系統,甚至地球上的水也可能是太空尺度的同步現象所賜。同步是蒼茫宇宙的背景聲。
05量子的合唱:同步無孔不入
宏大的同步現象可以發生在宇宙這個大的尺度上,而在物質深處,在量子尺度上發生的同步現象更為驚人和反直覺。量子粒子的同步超越了一切宏觀現象,超導就是量子領域同步現象的完美應用。
06晃動的千禧橋:中間物的弱耦合 / 152
千禧橋開放當日,數以萬計興奮的倫敦市民湧向橋面,人流湧入幾分鐘後,鋼製大橋開始晃動。由於同步引發的事故,千禧橋在開放三天後即被政府關閉。
第三部分 探索同步
07混沌:蝴蝶效應
混沌科學是 20 世紀物理學的第三次偉大革命。混沌和同步本質上不是矛盾的,由於混沌同步的存在,同步不再只與節律性有關,與之相關的還有循環、週期和重複。
08三維中的同步
三維中的同步形態會呈現出一種螺旋波,螺旋波似乎是有生命的,可以自維持,不需要起搏器。螺旋波連續疊加,會形成卷軸波。科學界對螺旋波和卷軸波的研究興趣呈爆炸式增長,這項研究直接的應用是解決心律失常心臟性猝死問題。
09小世界網絡:深層的無尺度結構
我們生活在一個小世界網絡裏,通過 6 個人,就可以聯繫到地球上的每個人。不僅社交網絡是小世界網絡,互聯網、我們的大腦、物種間的食物鏈、細胞的代謝網絡、《財富》1000 強的董事會,甚至英語的語法結構都是小世界網絡。理解小世界網絡的意義對我們的生活影響巨大。
10人類社會:從流行到意識產生
在心理學和羣體行為學領域,人羣同步是不可忽視的現象。某種東西的突然流行、傳染病的爆發、交通擁堵,甚至意識的形成,都與同步現象有關。這些問題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科學家正在不斷探索,找尋其背後的機理及解決問題的方案。
後記
譯者後記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