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同州梆子

鎖定
同州梆子,陝西省大荔縣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同州梆子發源於陝西關中東部大荔(古同州)中心的十數縣。伴奏樂器除鼓板點拍外,兼以棗木梆子擊節,因而得名。又歷史悠久,影響深遠,被譽為梆子腔鼻祖。在發展中,為了和西路秦腔有所區別,又稱東路秦腔(同州人稱之為老東路)。風格上保持滿宮滿調的唱腔,慷慨激昂的音樂和粗獷豪邁的表演,具有古秦風駟鐵車轔之剛勁。 [1] 
2008年6月7日,同州梆子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是Ⅳ-122。 [2]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大荔縣劇團獲得同州梆子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3] 
中文名
同州梆子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編號
Ⅳ-122
遺產類別
傳統戲劇
申報地區
陝西省大荔縣

同州梆子歷史淵源

同州梆子 同州梆子
同州梆子在明末已有班社演出活動,據同州梆子老藝人王謀兒(清光緒中葉生)述,李自成於崇禎年間(1628年—1644年)率農民起義軍在蒲城孝通(縣南,與渭南相臨)練兵時,曾以同州梆子戲作為軍戲娛樂將士。後攜帶其入京。又傳播到中原和江浙、湖廣等地。大荔等地民間流傳的諺語:“城南出了個驢子歡(指明末同州梆子藝人呂子謙),一聲就能吼破天。不唱戲,沒盤纏,跟上李瞎子(即李自成)過潼天。唱紅了南京和燕山,不料一命喪外邊”。清徐珂在《清稗類鈔》中也説“秦腔明季已有,以李自成之事證之。”凊康煕三年(1664年),與西京亂彈一起應召赴京演出的有同州梆子鄒家班,著名藝人有合陽的黃菊花(藝名),同州的白牡丹(藝名)等。
同州梆子 同州梆子
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同州梆子的唱腔音樂和秦腔一樣,板式變化體的各唱腔板式已基本形成,並逐步形成了獨有的音樂特色,唱腔有“平側二調”,伴奏以二股弦領奏,樂器有月琴、琥珀、琵琶等,定“三眼調”,與同時形成的禮泉腔周至腔、渭南腔並駕齊驅。同時出現了居鳳班、雙鳳班等班社湧現出同州的小惠、蒲城的黃三、長安的喜兒澄城的郭九、周至的瑣兒等一批藝人其中瑣兒、小惠進西安搭雙慶部獻藝,與渭南腔祥麟同獲關中戲曲“三絕”之譽。
呂不韋 呂不韋
嘉慶至光緒年間(1796年—1908年),是同州榔子發展的盛期,各種唱腔板式已發展得相當完善,並有了硬音、苦音兩種旋律形態,文、武場樂器、鑼鼓經、曲牌相當豐富,各種彩腔均已完善,演唱演奏技藝大為提高。演出班社繼道光咸豐年間(1821年—1861年)的四大班(潘漢龍斑、齊唐班等)八小班(八牛村班劉村班等)後,到光緒二十年,班社多達30多個,出名的有清泰班、三合班、德勝班等,著名角色有:生角鄆寶兒(藝名麻子紅)隨官兒、冬至兒等,旦角有興業兒、長命兒等,淨角有五五子、虎虎子等,丑角有皂皂子、蘭州兒等。“蓋陝西”長命兒及鬚生王謀兒等曾去北京搭班多年,利威唱片公司為長命兒灌製《白蛇傳》《漢興圖》唱片兩張。渭南“十二紅”薛固九進京獻藝後,改搭直隸梆子班演出,享譽京城。一些藝人還在京成立了“義泰班”,駐北京演出多年。此外,六指兒、拜家紅及一聲雷等到四川和湖北演出。大荔李狗娃班、朝邑興盛班北赴山西太原等地演出。上演劇目空前豐富,大批手抄本留傳於世,如嘉慶十年(1805年)抄的《畫中人》、十三年(1808年)抄的《刺中山》等數十本。一些文人學士也投入劇本創作,如合陽雷學謙寫的《青雲庵》、許攀柱寫的《碧天砂》等許多出版作坊大量刻印劇本,如大荔三元堂、清義堂、華縣永慶堂等木刻的《鐵角墳》《下河東》等,都是同州梆子的獨有劇目。
中華民國初年,以西安易俗社為首的西安“改良秦腔”迅速發展,渭南、大荔、華縣、蒲城等地班社,紛紛掀起學唱“改良秦腔”風潮,轉將舊習同州梆子遺棄,使同州梆子的活動地域日趨縮小,再加上戰亂和饑荒,到20世紀20年代,專演同州梆子的班社已蕩然無存,僅有石枴子於陝北綏德成立同州榔子班演出。著名藝人如華陰牛百順、潼關朱恰堂等去蘭州搭班演出,“咬牙旦”趙傑民等進西安易俗社等秦腔班社任教或演出。20世紀30年代後,已成絕響。
老旦 老旦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國共產黨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方針指引下,同州梆子得到了新生。1956年舉行了展覽演出。1957年省戲校設立同州梆子班,招收了80名學員,聘請了同州梆子老藝人任教,其中有名頒生王謀兒(藝名活韓信)、小旦朱林逢(藝名迷三縣)、文武小生趙東郎、大淨王麥才、二淨王賴賴、正旦王志璽、小丑劉省三、長靠鬚生何祥初、武教練張健隆、花旦王德元(猛開花)、樂師王宏生、段俊峯、李海運、姚金貴、王瑞亭等。學生在繼承同州梆子的同時,受尚小云、徐碧雲等京劇名師的指導,學習、繼承演出了30多個本戲和90多個摺子戲,並訓練了一批樂隊演奏員,參加了1958年西北五省戲曲觀摩演出。1960年陝西省青年演員會演,有12名青年演員獲獎,戲校榔子班也獲“紅領巾”劇團稱號。 [4] 
1961年同州梆子班進京演出了《破寧國》《石佛口》《轅門斬子》等劇,引起戲劇界的關注。周貽白觀看演1964年該班學生畢業分配至渭南,成立了渭南專區同州梆子劇團,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開始而解散。1979年又於西安恢復成立了陝西省同州梆子團,除恢復上演傳統劇目外,還試驗演出了一些新編歷史劇和現代戲,再次使同州梆子獲得了新生。 [5] 

同州梆子文化特徵

同州梆子曲牌

同州梆子的曲牌,共有450多首。它的來源,一是吸收了民間器樂曲,二是借用了崑曲的曲牌。這些曲牌又分為不用笙、管、嗩吶而加入竹笛的“絃樂曲牌”,不用絃樂的“嗩吶曲牌”和只用笙管的“笙管曲牌”三種。其中較常用的曲牌有《割韭菜》《鑽煙洞》《地溜子》《將軍令》等。 [6] 

同州梆子唱腔

同州梆子唱腔系板式變化體,有歡音和苦音之分,主用本嗓歌唱。有【塌板】、【滾板】、【代板】、【搖板】、【尖板】等基本板式,彩腔較多,善用“安”字拖腔。伴奏樂器以二股弦為主,輔以三絃、胡琴、琵琶、琥珀等。唱腔過門短促,更顯“繁音激楚”之美。 [7] 

同州梆子腳色行當

腳色行當齊全特重花臉、鬚生、正旦、武生等四樑柱為主體的組班體制。分行比較嚴格,旦行的老旦、正旦、花旦,生行的鬚生、老生、紅生,淨行的大淨、二淨、三花臉,小生行的文生、武生,醜行的文丑、武丑,都有嚴格的區分。 [7] 

同州梆子代表劇目

同州梆子 同州梆子
同州梆子的劇目很多,到1994年蒐集、整理、記錄在案的有200餘本。這些劇目取材十分廣泛,並以大型歷史、傳統劇見長。所以,人們稱同州梆子為“多淨多生多旦戲”。代表性的傳統劇目有《白蛇傳》《畫中人》《破洪州》《麟骨牀》《斬韓信》《鼓滾劉封》《夜審潘洪》《十四王帶箭》等。 [8] 

同州梆子傳承保護

同州梆子傳承價值

歷史價值
大荔縣 大荔縣
同州梆子是中國梆子戲之鼻祖,其聲腔形成歷史源遠流長。它是在“西音”、“秦音”、“秦風”、“秦聲”音樂舞蹈基礎上,逐漸演演變而成。前代學者有“秦腔俗稱梆子腔,蓋因其以木棒為樂器而得名者也,其來源極古,有謂肇始於戰國”,“秦聲即燕趙悲歌之遺響也,傳入秦後,其聲乃益激越,後世之秦腔實際胚胎於此焉”的説法。
現實價值
同州梆子是同州人民乃至西北地域之所向往和追憶的古老劇種,研究和整理演出、保留是戲曲界的責任,能喚起羣眾對戲曲的熱愛,更進一步活躍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對研究秦腔的發展有着深遠的意義。 [9] 

同州梆子傳承人物

何滿堂,男,漢族,入選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陝西省大荔縣申報。 [10-11] 

同州梆子保護措施

同州梆子戲曲 同州梆子戲曲
1994年,由大荔縣劇團整理同州梆子唱段,並由陝西省電視台錄製播放。
2003年,大荔縣地方政府拔專款五千元,大荔縣文體局向社會籌集資金壹萬伍仟元,用於普查、整理、保護同州梆子劇目和收集整理音樂唱段。
2003年,大荔縣文化館全面走訪和了解同州梆子的情況,並對有關的資料進行全面的錄音、錄像、建檔和收藏。
2006年,大荔縣文化館找尋健在的同州梆子老藝人並整理音樂資料。 [12]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同州梆子項目保護單位大荔縣劇團演藝有限公司評估合格。 [17] 

同州梆子社會影響

同州梆子重要演出

同州梆子 同州梆子
2018年11月24日晚,大荔縣劇團的 “同州梆子”《斷橋相會》參加由文化和旅遊部舉辦的2018戲曲百戲(崑山)盛典。 [13] 
2019年1月18日,同州梆子《棗花香》參加陝西廣播電視台《秦之聲》欄目組在大荔縣舉行的“秦之聲走進大荔・大荔人民過大年”大型活動。 [14] 

同州梆子榮譽表彰

2016年10月19日,《銀鐲鑑》在富平劇院參加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展演。 [15] 
2016年10月29 日,《銀鐲鑑》在中國戲曲非物質文化遺產劇種展演活動中展演。 [15] 
2018年10月13日,同州梆子現代戲《棗花香》在河北省石家莊參加2018年全國梆子聲腔優秀劇目展演。 [1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