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同居牢友

鎖定
《同居牢友》是由鮑勃·奧登科克執導,戴克斯·夏普德威爾·阿奈特切·麥克布瑞德主演的喜劇片,於2006年11月17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有着犯罪“天賦”的慣犯約翰為了報復將他判刑入獄的法官,他勾引這位法官讓人討厭的兒子成為一名罪犯的故事 [1] 
中文名
同居牢友
外文名
Let's Go to Prison
類    型
喜劇
製片地區
美國
發行公司
環球 Universal Picture
導    演
鮑勃·奧登科克
編    劇
羅伯特·本·加蘭特
托馬斯·列農
主    演
戴克斯·夏普德
威爾·阿奈特
切·麥克布瑞德
片    長
84 分鐘
上映時間
2006年11月17日
對白語言
英語
色    彩
彩色
電影分級
R(美國)

同居牢友劇情簡介

約翰·萊什特斯基是一個從小就有着犯罪“天賦”的慣犯,但是他一直對於將他判刑入獄的法官懷恨在心,總是想伺機報復。如今,法官已經去世,但約翰的復仇之心卻仍然存在。經過一番絞盡腦汁的考慮,他得意的將自己的目標定在法官的兒子尼爾森·別德曼四世的身上。約翰所採取的方法並不是那些直接打打殺殺的毫無技術含量的方式,而是更加複雜、在他的心中更讓自己快慰的方式:勾引這位法官讓人討厭的兒子成為一名罪犯,並且“幫助”尼爾森進監獄,看看他在監獄中的生存能力。在約翰的“努力”之下,尼爾森終於如願以償地被誤判入獄。很快的,約翰也因為偷竊金子而被關進了他所一直稱之為“家”的那個監獄。約翰非常高興,他主動用金錢賄賂獄警,使得自己與尼爾森關押在同一個牢房內,這樣才能確保自己的新夥伴能夠享受到美國監獄中全部的“待遇”。
監獄中是一個很恐怖的地方,所以,最好能夠很快地交到有能力的朋友。但是,尼爾森卻很快地得罪了最不應該得罪的人,並且,約翰為了找到自己的靠山而將尼爾森賣給了巴里。但是,就在約翰剛剛嚐到了復仇的快慰的時候,事情卻莫名其妙的發生了轉變:尼爾森突然間變成了監獄中的老大,並且將矛頭轉向了約翰。 更有意思的好戲才剛剛開始 [1] 
《同居牢友》海報 《同居牢友》海報

同居牢友演職員表

同居牢友演員表

同居牢友職員表

製作人 馬克·亞伯拉罕、馬特·貝勒森、阿梅安·伯恩斯坦Marcy CarseyBetsy Danbury、Debra Grieco、Scott Lew、Caryn MandabachTom Werner保羅·楊
導演 鮑勃·奧登科克
副導演(助理) Van HaydenTraci M. LewisMichael T. McNerney
編劇 羅伯特·本·加蘭特托馬斯·列農Michael Patrick JannJim Hogshire
攝影 Ramsey Nickell
配樂 Alan Elliott
剪輯 Eric L. Beason、Dennis Thorlaksen
選角導演 Richard Hicks、Mickie Paskal、David Rubin、Jennifer Rudnicke
藝術指導 John Paino
美術設計 Timothy Mann、Brian Ollman
視覺特效 Jerry PoolerAlfredo Ramirez
佈景師 Diana Stoughton
展開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2] 

同居牢友角色介紹

  • 約翰·萊什特斯

    他是一個從小就有着犯罪“天賦”的慣犯,但是他一直對於將他判刑入獄的法官懷恨在心,總是想伺機報復。法官已經去世,他便勾引這位法官讓人討厭的兒子尼爾森成為一名罪犯,並且“幫助”尼爾森進監獄,來看看尼爾森在監獄中的生存能力。

  • 尼爾森·別德曼四世

    是一名法官的兒子,令人生厭的他被法院誤判入獄。他還與獄中的約翰成為了朋友,但他並不知道這些都是約翰為復仇而安排的。作為監獄新人的他卻很快地得罪了最不應該得罪的人,但沒想到的是他突然間變成了監獄中的老大,並且將矛頭直接轉向了約翰。

  • 巴里

    監獄裏面的大哥級人物,他的身軀十分龐大,但他的內心卻十分細膩。約翰將尼爾森賣給了他,因為約翰認為他這種好色又霸道的“多毛怪”會狠狠的教訓尼爾森一頓,可沒想到他卻對尼爾森十分照顧,認為尼爾森是他唯一的真愛,還讓尼爾森當上了監獄的老大。

參考資料 [1]  [6-7] 

同居牢友音樂原聲

專輯曲目
專輯圖片及信息
1.The Naked Trucker Band - Let's Go To Prison
2.Main Title
3.Bus Is Not For Sissies
4.Technotronic - Move This (Shake That Body)
5.Barry's Love Theme
6.Kidnapping
7.Rahzel Interlude
8.The Blues Brothers - Rubber Biscuit
9.Funeral Is For Sissies
10.Escape Montage
11.Rahzel In The Park
12.Busted
13.King Of The Crapper
14.From Behind
15.Billy Squier - The Stroke
16.Fresca
17.Yearning For Nelson
18.The Mole
19.Meat The Press
20.The Hole
21.Lynard Killing
22.Penpal Is For Sissies
23.Mozart Is For Sissies
24.Chuck Mangione - Feels So Good
《同居牢友》電影原聲帶封面 《同居牢友》電影原聲帶封面
專輯名稱:Let's Go to Prison(Music From The Motion Picture)
製作人:Alan Elliott
所屬版權:Bulletproof
發行時間:2006年
流派:Soundtrack 原聲
類型:CD
參考資料 [5] 

同居牢友幕後製作

劇本選擇
根據美國司法部司法統計局頒佈的統計報告表明:截至2005年6月,在聯邦或州屬監獄,以及各地方監獄中,共關押有約218萬名犯人。這個數字佔美國人口總數的0.7%,或者説等同於德克薩斯州休斯頓市的人口總數。這除了是一份有關貧窮、犯罪、以及美國執法系統的悲觀聲明之外,同時還給幾位編劇提供了靈感,在他們的眼中,這就是一部黑色喜劇的素材。
1996年,有編劇便向斯崔克娛樂公司的製片人馬克·亞伯拉罕介紹了《你即將入獄》這本非虛構的書籍。在書中,作者向即將入獄的人們介紹瞭如何同法官打交道,在獄中如何處理好同警察及罪犯中頭面人物之間的關係,這樣才不至於將自己的小命扔在監獄中。這本書中所描述的都是事實,並沒有調侃的意思,但是,這其中還是有一種殘忍的幽默。儘管書中的語言十分的嚴肅,但仍然像是一部喜劇。
在獲得了相關的版權之後,亞伯拉罕便與編劇羅伯特·本·加蘭特、托馬斯·列農、以及邁克爾·帕特里克·簡精心地編寫他們的劇本。在劇本中,涵蓋了所有人們在監獄中所能碰到的事情,從關禁閉到上電椅。這個劇本草稿在亞伯拉罕的眼中就是“倉促的、具有破壞性的,並且還有很多政治方面的問題在其中”。經過了幾年的比較,亞伯拉罕在這些對劇本有興趣的公司中找到卡茲·沃納電影公司,並同該公司的製片人保羅·楊開始討論聯合融資的問題。卡茲·沃納電影公司的主席兼合作製片人馬特·拜倫森則表示該片這不光是一個有關監獄夥伴的喜劇,而且還諷刺了美國的司法系統。
導演選擇
落實了影片資金之後,亞伯拉罕、拜倫森以及楊開始尋找能夠準確把握這個劇本的喜劇敏感度的導演,最終選擇了鮑勃·奧登科克作為這部影片的導演,在他的頭腦中對於影片有着清晰的概念,所有的場景都事先計劃好,這樣他可以一直保持飽滿的熱情去工作。奧登科克很快就被影片的故事情節所吸引。他認為這個故事跳出了一般黑色喜劇的框架,並且其中包含的一些有趣的故事橋段是他讀過的最有趣的。奧登科克同編劇們重新對其中的一些地方進行了修改,但影片總體進度非常良好。
拍攝進程
為了能夠真實生動地再現影片中的羅斯莫爾州立監獄,劇組工作人員找遍了洛杉磯、匹茲堡以及紐約市,最終,他們將目標確定在朱利葉改造中心。該中心擁有148年的歷史,並於2002年二月最後一次的關上了它的監獄大門。根據其最初的設計,這裏是被當作美國最大的監獄。1999年-2000年間,該監獄創紀錄的關押了1300名囚犯 [3] 

同居牢友製作發行

主創公司
製作公司
1. Carsey-Werner Company(美國)
2. Strike Entertainment(美國)
發行公司
1. 環球影業(美國)
2. Universal Studios
上映日期
國家/地區
上映/發行日期
美國
2006年11月17日
阿根廷
2007年4月25日
希臘
2007年5月2日
匈牙利
2007年5月9日
冰島
2007年6月21日
製作發行參考資料 [4] 

同居牢友影片評價

劇照
劇照(6張)
《同居牢友》感覺像一個過度延伸的喜劇小品,沒有足夠的次要人物或突出的場景來填充。“戰鬥到死”的高潮是例行公事,結尾在概念上很有趣,但在執行上很平淡。儘管主題和許多個人想法看起來毫無品味,但該片對於觀眾來説太低調了——這裏幾乎沒有明顯的歡樂,大部分幽默都是狡猾、面無表情的表演和場景節奏。與現代絕大多數粗俗的大銀幕喜劇不同,《同居牢友》實際上可能會隨着反覆觀看而有所改觀,因為它最好的一面在觀眾第一次觀看時很容易錯過 [6] (《綜藝》評)
《同居牢友》是一部講述了監獄之中有趣而醜陋的社會喜劇,其中的人物們個個插科打諢無厘頭,但觀眾一眼就能看出這些人物的性格來,這就顯得十分無趣,何況演的還無精打采。對於希望在該片能笑得出來的觀眾們來説,該片恐怕讓他們失望了 [7] (《波士頓環球報》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