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吉(拼音:jí)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7]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構形説法不一,一説像神座上陳列的祭品;一説像把兵器收入鞘中。“吉”的基本義為幸福的、吉祥的、吉利的,與“兇”相對。“吉”也是吉林省的簡稱。 [16]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士、口
五    筆
FKF [5] 
倉    頡
GR [5] 
鄭    碼
BJVV [5] 
筆    順
橫、豎、橫、豎、橫折、橫
字    級
一級(編號:0356) [1] 
平水韻
入聲四質 [2] 
異體字
𠮷
注音字母
ㄐㄧˊ
筆畫數
6(部首3,部首外3)
統一碼
5409 [5] 
國標碼
BCAA
四角碼
4060₁
造字法
會意字
字形結構
上下結構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3]
吉,甲骨文作圖1、圖2,學界對該字形的解釋尚無定論,較多的學者認為,此字形模擬兵器插在器具之中。如於省吾先生就認為“吉”上部的“圖A”為兵器形,下部的“圖B”是安置兵器的器具或處所,有保護堅實之義,引申之則有吉善、吉利之義。李孝定先生也持同樣的看法:“似可解為置兵於〔圖B〕(器)以示措而弗用。夫兵,兇器,戰危事也。既措而弗用,自有吉善之義……至從吉之字多有堅實之義者,乃由善之一義所引申。”這種説法自有依據。
上古兵制,有所謂的“授兵”或“授甲”所謂授兵,就是在戰爭結束以後,或者在戰爭未嫌發時,把兵器藏起來,打仗時才拿出來發給軍士。吉字的甲骨文構形,正保留了上古授兵制的一些信息。
把兵器藏起來,置於器,自然表明無戰事發生,或者戰爭結束。無戰事發生,戰爭結束,上古先民認為是吉善之事。因此,取象於“聚藏兵器”的“吉”字,就有了“吉善”之意。“吉”字的構形,正透出先民對戰爭的反抗意識。 [14] 
還有一些學者認為甲骨文“吉”字上部的“圖A”是“圭”字,“圭”是玉製禮器,有祛邪求吉的象徵意義;下部“圖B”是放置圭的器具。整個字形表示把禮器“圭”置於器具之中,用於祭祀、外交等場合,義為祛邪求福。 [15] 
在文字的演變過程中,“吉”字上部發生了意符替換,替換為表示斧鉞的士(圖C)。於是秦代的小篆(圖7)、漢代的隸書(圖8、9)承襲了金文的形體,以後又發展而成楷書“吉”字。
“吉”是自古以來(特別是古代)人們頭腦中一個重要的概念,與“兇”相對立。“吉”包含兩個含義:一個是善、美。古稱善良的人為“吉人”,又有“吉人天相”“吉人自有天相”之説,意思是上天會保佑善良之人。另一個,“吉”由善又引申為賢良。“吉士”除作男子美稱外,又指賢人,如《尚書·立政》:“繼自今立政,其勿以憸(xiān,奸邪)人,其惟吉士,用勵相我國家。”
“吉”的另一個含義就是吉祥、吉利,即好的兆頭,這是“吉”最重要的一個意義。在科學不發達的古代,人們對禍福吉凶的到來感到神秘而不可測,所以很迷信鬼神的意志和力量。為了不衝犯鬼神,凡有所作為,如祭祀,出兵,婚嫁、出行、建築,都要挑好日子好時辰,叫吉日良辰。
又陰曆每月的初一稱“吉日”或“初吉”。至於為什麼有這樣的稱呼,《詩經·小雅·小明》“二月初吉”孔穎達疏解釋説:“君子舉事尚早,故以朔(初一)為吉。” [16]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形容詞
幸運;順利(與“兇”相對)
lucky;
propitious
《易·繫辭上》:“吉,無不利。”
逸周書·武順》:“禮義順祥曰吉。”
唐·韓愈《謁衡岳廟遂宿嶽寺題門樓》詩:“手持杯珓導我擲,雲此最吉餘難同。”
吉時;吉日;吉兆;吉祥;凶多吉少
善良;美好
good
《尚書·盤庚上》:“汝不和吉言於百姓,惟汝自生毒。”
《史記·夏本紀》:“始事事,寬而慄,柔而立……章其有常,吉哉!”
名詞
朔日;農曆每月初一

《詩經·小雅·小明》:二月初吉,載離寒暑。
《周禮·天官·大宰》:“正月之吉。” 鄭玄注:“吉,謂朔日。”

古代祭祀鬼神的禮儀。為五禮(吉、兇、賓、軍、嘉)之一。
《周禮·地官·保氏》“一曰五禮”漢·鄭玄注:“五禮:吉、兇、賓、軍、嘉也。”
《南史·徐勉傳》:“其大歸有五,即宗伯所掌典禮,吉為上,兇次之,賓次之,軍次之,嘉為下也。”

橘樹;橘子,後作“橘”
清·李調元《卍齋瑣錄》卷四:“《易林》‘三人求吉,反得大慄’,東坡有《黃甘陸吉傳》,皆借吉為橘,今蜀音猶然。粵東呼橘皆曰吉。凡相饋遺橘,寫‘橘’為‘桔’本此。”
古州名。隋置。唐、五代、宋、清因之。在今江西省吉安市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湖廣八·興寧縣》:“八面山……登之可見郴、衡、吉、贛諸郡。”

(Jí)吉林省或吉林市的簡稱


(Jí)姓氏用字。參看主詞條“吉姓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8]  《漢語大字典》 [4]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卷二】【口部】居質切(jí)
吉,善也。從士口。 [10] 

廣韻

居質切,入質見 ‖ 吉聲質1部(jí)
吉,吉利。又姓,出馮翊,尹吉甫之後。漢有漢中太守吉恪。居質切。八。 [9] 

康熙字典

《唐韻》居質切,《集韻》《韻會》《正韻》激質切,並音拮。《説文》:善也。《廣韻》:吉利也。《書·大禹謨》:惠迪吉。
又朔日曰吉。《詩·小雅》:二月初吉。《周禮·天官·大宰》:正月之吉。
又州名。《韻會》:漢豫章地,隋置吉州。
又姓。《廣韻》:出馮翊尹吉甫之後。漢有漢中太守吉恪。
又《集韻》:極乙切,音佶。本作“姞”,姓也。
又《集韻》:謹也。
又《集韻》《韻會》並其吉切,音咭。亦姓也。《詩·小雅》:彼君子女,謂之尹吉。箋:吉讀為姞。尹氏,姞氏,周室昏姻之舊姓也。○按《釋文》:吉,毛讀如字。鄭讀為姞,其吉反,又其乙反,三音皆可讀。
又《唐韻正》叶音髻。曹植《黃帝三鼎贊》:鼎質之精,古之神器。黃帝是鑄,以象太一。能輕能重,知兇識吉。一葉於二反。徐勉《萱草賦》亦曰宜男,加名斯吉。華而不豔,雅而不質。隨晦明而舒捲,與風霜而榮悴。質叶音致。 [11]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5]

書寫提示

“吉”字書寫演示 “吉”字書寫演示
“士”寬、大,“口”窄、扁。“士”,居上居中,豎筆在豎中線,短橫在橫中線下側。“口”,居下居中,頂部與“士”的末橫大致等寬,底部略窄。 [12]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k
i̯ĕt
先秦
王力系統
k
ǐet
先秦
董同龢系統
k
jet
先秦
周法高系統
k
jiet
先秦
李方桂系統
k
jit
兩漢
西漢


兩漢
東漢




jiət


jiət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質術櫛

jiet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質術櫛物迄

jiet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質術櫛物迄

jiet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k
i̯ĕt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k
ǐět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k
jet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k
iɪt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k
jiĕt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k
ǐet
(參考資料:漢典 [6]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入聲
五質

開口呼
全清
居質切
kjet
集韻
入聲
五質
開口呼
全清
激質切
kjet
入聲
五質
開口呼
全濁
極乙切
ɡiet
入聲
五質
開口呼
全濁
其吉切
ɡjet
禮部韻略

入聲





激質切

增韻

入聲





激質切

中原音韻

入聲作上聲
齊微



全清

ki
中州音韻

入聲作上聲
齊微





巾以切

洪武正韻

入聲


全清
激質切
kiət
分韻撮要

陰入
第八賓稟嬪畢






(參考資料:漢典 [6]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ɕi
35
陽平

官話(冀魯官話)
tɕi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ɕi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ɕi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ɕi
21
陽平
文讀
tɕie
21
陽平
白讀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ɕiəʔ
4
入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ɕieʔ
4
入聲

晉語
太原
tɕieʔ
2
陰入

吳語
蘇州
tɕiɪʔ
4
陰入

吳語
温州
tɕiai
323
陰入

湘語
長沙
tɕi
24
入聲

湘語
雙峯
tɕi
13
陽平

贛語
南昌
tɕit
5
陰入

客家話
梅縣
kit
1
陰入

粵語
廣州
kɐt
5
上陰入

粵語
陽江
kɐt
24
上陰入

閩語(閩南片)
廈門
kit
32
陰入
文讀
kiɛt
32
陰入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kik
21
陰入

閩語(閩東片)
福州
keiʔ
23
陰入

閩語(閩北片)
建甌
ki
24
陰入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3]  、漢典 [6] 
參考資料
  • 1.    《通用規範漢字表》(一級字表、二級字表、三級字表)  .武漢信息傳播職業技術學院[引用日期2018-12-14]
  • 2.    四質  .搜韻[引用日期2018-12-14]
  • 3.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88
  • 4.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 漢語大字典 第2版[M]. 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 2010.04:624
  • 5.      .漢典[引用日期2016-07-10]
  • 6.    “吉”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16-07-10]
  • 7.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3-09-05]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607
  • 9.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469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96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02
  • 1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46
  • 13.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86
  • 14.    黃安靖.上古的反戰厭兵情緒——説“吉”[J].咬文嚼字,1997,(第9期):16-17
  • 15.    高玉平,陳丹.“吉”“圭”蠡測[J].古漢語研究,2015,(第4期):91-94
  • 16.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215-21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