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尼夫赫人

鎖定
尼夫赫人,俄羅斯西伯利亞東部民族,又稱吉利亞克人或費雅喀人,屬蒙古人種,住在俄羅斯阿穆爾河河口地區和附近的薩哈林島。20世紀晚期約有4,400人,操一種唯一與美洲語言有關的歐亞語言——尼夫赫語。“尼夫赫”是自稱,意為“人”。尼夫赫人的經濟傳統上以捕魚和獵海豹及海獅為基礎。農業始於19世紀中期。男人從事捕魚、狩獵、工具與運輸器具製造,女人從事獸皮加工、製作各種用途的樺木樹皮、製造服裝和器皿、採集植物、做家事並照顧狗兒。到最近狗仍是唯一的家畜,用於拉雪橇,也作為肉食和毛皮的來源,狗還是交換的媒介、財富的指標和宗教思想及儀式中重要的部分。
中文名
尼夫赫人
外文名
Nivkh people
別    名
吉利亞克人
別    名
費雅喀人
分    佈
庫頁島
人    種
蒙古人種
語    種
尼夫赫語

尼夫赫人簡介

尼夫赫人 尼夫赫人
尼夫赫人體格粗短而健壯,屬於矮小的類型。其特徵是骨骼粗壯,肌肉緊貼其上的末端骨、脊椎骨。身體是枯瘦型肌肉質,沒有皮下脂肪。他們所有的脂肪都用來維持體温,以彌補因寒冷和潮濕消耗的脂肪。所以尼夫赫人大量從食物中獲取脂肪。油膩的海豹肉、鮭魚鱘魚鯨魚肥肉、血淋淋的精肉等,這些都用來生吃,或風乾、冷凍,大量的食用。由於食用這些粗糙的食物,人人咬筋密集之處異常發達,而且牙齒磨損嚴重。他們專吃肉類,偶爾在聚餐和飲酒時,魚、肉才會配上大蒜草莓。根據涅維爾斯科伊的證言,吉利亞克人把農業視為極大的罪惡,他們相信隨便挖土地,試圖種植都註定會死去。但俄羅斯人教給他們的麪包卻大受歡迎。在19世紀末庫頁島最大的村落——亞歷山大羅夫斯克和雷克夫村,腋下夾着圓形大面包的尼夫赫人有很多。 [1] 

尼夫赫人稱呼

服飾 服飾
“尼夫赫”是族人的自稱,在尼夫赫語中意為“人”。俄語轉寫的單數“Нивх”和複數“Нивхи”分別拉丁化為“Nivkh”和“Nivkhi”,廣泛用於西方文獻中。在17至18世紀,俄羅斯殖民者最早稱之為“吉利亞克人”(Gilyak、Giliaks、Giliatski),該詞的詞源有爭議,可能源於周圍通古斯民族對尼夫赫人的他稱,或是對周邊某一通古斯民族的名稱“Kile”的誤用。

尼夫赫人居住地區

村落通常位於鮭魚產卵的河口,住家多達20户。尼夫赫人分為異族氏族。氏族成員彼此間有償付贖罪金、聘禮和喪葬費的義務,蘇聯統治下經濟活動集中,小而分散的村落也統合起來;耕種、園藝和牧牛有所發展,農業引進薩哈林島上的尼夫赫人之中。

尼夫赫人人口

據1979年的人口普查,總共有4,400人。
尼夫赫人 尼夫赫人

尼夫赫人民族歷史

尼夫赫人考古記載

根據現有的考古資料,尼夫赫人的起源難以查考,他們傳統的捕魚、獵取沿海哺乳動物的生活方式以及狗拉雪橇的使用均與堪察加半島堪察加人科里亞克人很相似,原始信仰卻接近美洲西北的薩利希語系民族。從體質人類學和遺傳學角度看來,尼夫赫人與周邊民族都不相同。考古學模型主張他們的極地生存模式起源於外貝加爾山脈區域的一種細石器文化,並在晚更新世甚至更早的時期隨移民擴展到黑龍江和庫頁島地區。這些細石器文化也可能是最早進入美洲的文化。在冰河時期,細石器文化很好地適應了西伯利亞地區的嚴酷氣候環境。隨着氣候轉暖,冰川消退通古斯民族從南部遷移而來,並支配了當地原住民族。尼夫赫人被看作是他們中適應了氣候改變而未被同化的遺存。對庫頁島北部遺存進行的放射性碳定年法結果表明,最早的遺址是特米河口的“Imchin Site 2”,屬於新石器時代,距今7000至6500年(公元前4950-4570年)。

尼夫赫人歷史發展

更新世晚期,氣候寒冷,庫頁島尚與歐亞大陸相連,尼夫赫先民即至此定居,冰期結束後,海平面上升,韃靼海峽將庫頁島與大陸阻隔。
文獻中對尼夫赫人的最早記載見於12世紀,中國元代史書稱之為“吉列迷”。至少在金元時期,尼夫赫人居住的地區就被納入中國版圖。明代,該地歸奴兒干都司管轄,清代屬於吉林將軍轄區和黑龍江將軍轄區滿族人稱之為“費雅喀”。
17世紀,沙俄殖民者侵入該地區。瓦西里·波亞爾科夫於1643年記述了“吉利亞克人”,即指尼夫赫人。尼夫赫人不斷受到騷擾,對哥薩克人深惡痛絕,稱之為“kinrsh”(魔鬼)。通過1858年的中俄《璦琿條約》和1860年的中俄《北京條約》,沙俄最終吞併該地區。1857年至1906年,俄國人在庫頁島建立的殖民點收納了大量罪犯和流放的政治犯,其中,人類學家列夫·史坦伯格,最早記錄了尼夫赫人的民族誌。移民數量很快超過尼夫赫人,一些族人開始受僱看守監獄或追捕逃犯。移民也帶入了傳染病,造成天花鼠疫、流感等疾病的流行。
19世紀後期,逐漸崛起的日本也向該地區擴張。1905年,日俄戰爭的結束,《樸次茅斯和約》規定日俄以北緯50度為界分治庫頁島。1880年代起,日本捕魚企業便得到許可前來捕魚,直到1948年方止。俄國當地官員也通過徵收重税,限制尼夫赫人在沿海和河流的捕魚活動。1898年起,過度捕撈引起的魚類減少使尼夫赫人多次陷入饑荒,迫使族人改變生活方式,引入俄式食物。
1922年蘇聯成立,新政府改變了沙俄的民族政策,蘇聯官方用族人的自稱“尼夫赫”取代了“吉利亞克”的原稱呼,成立過短暫存在的尼夫赫自治地區,並保障族人的大量捕魚權,直至1960年代廢止。然而,蘇聯的經濟政策對尼夫赫人是毀滅性的,他們被強迫於集體農莊從事工農業勞動。漁獵為生的尼夫赫人相信耕地是一種罪惡,對農業非常牴觸。(事實上,那裏氣候嚴寒,作物難以生長,也説不上使馬,最早的馬是從達斡爾族處得到,所以他們以養狗,捉魚與海獸為生)因此,在大規模的俄羅斯勞動力湧入以後,尼夫赫人淪為次等階層。
一系列外來影響之後,尼夫赫人的生活方式終於被不可逆轉地改變,傳統的漁獵-採集經濟不復存在。蘇聯當局將其視為從原始社會轉入社會主義社會的樣板而宣傳。尼夫赫語被禁止在學校和公共場所使用,俄語則強制推行,族人俄化加速。許多尼夫赫民間故事、信仰、宗族關係都被新一代遺忘。1945年,蘇聯侵佔庫頁島南部,至1948年,許多尼夫赫人連同半數以上的鄂羅克人、全部阿伊努人大和人被迫遷往北海道,後來方有部分返回。
2005年1月以來,尼夫赫人推選阿列克謝·利曼佐領導展開非暴力抗議活動,爭取民族權益。

尼夫赫人經濟體制

自19世紀中期開始有農業。狗仍是家畜,用於拉雪撬、制毛皮、作肉食,又是交換媒介和財富標誌,並在他們的宗教儀式中佔重要地位。
新環境中的尼夫赫人逐漸依賴於集體制經濟。1962年,蘇聯當局將尼夫赫人重新安置,把眾多小村落的尼夫赫人集中到數個大的居民點,到1986年,薩哈林地區的尼夫赫居民點從原先的82個減少到13個。
1991年蘇聯解體,國家資助的集體農莊制度徹底廢止,尼夫赫人的處境更加艱難。21世紀庫頁島北部的尼夫赫人又受到西方企業的大型石油開發計劃的威脅。
現開始發展耕作、園藝和畜牧。

尼夫赫人禮儀

尼夫赫人的熊靈祭是北亞民族共有的,阿伊努人鄂倫春族,鄂温克族也有這種儀式。朝鮮人的其中一種圖騰是熊,檀君就是熊女生的,像徵高麗民族其中一族源是北亞民族。熊是貊人的圖騰之一。
宗教上受與其毗鄰的通古斯語族民族的影響較大。他們遵奉的普通宗教包括氏族之火、禮器儲藏所和通常紀念一位死去族人的氏族能人節慶的組織。

尼夫赫人語言

尼夫赫語(Нивхгу диф)或稱吉利亞克語是一種孤立語言,有時歸類於阿爾岡琴——瓦卡什語系。尼夫赫語的許多詞彙與阿伊奴語、韓語阿爾泰語系的語言相近似。
尼夫赫語可分為四種方言,分別為阿穆爾(黑龍江)方言,北薩哈林方言,南薩哈林方言和東薩哈林方言。阿穆爾方言與東薩哈林方言使用者之間通話困難,北薩哈林方言介於二者之間。
參考資料
  • 1.    村上春樹.《1Q84》:南海出版公司,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