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吉林二人轉

鎖定
吉林二人轉俗稱蹦蹦、小秧歌等,是一種歌舞性、説唱性和戲曲性兼有的地方傳統藝術。它是在東北大秧歌和東北民歌的基礎上,吸收蓮花落、什不閒的演唱內容和唱腔而形成的藝術種類。
中文名
吉林二人轉
地理標誌
吉林,東三省

吉林二人轉歷史淵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二人轉表演團體的音樂伴奏逐漸採用小型民族樂隊。早期二人轉的主奏樂器為板胡、嗩吶;主要擊節樂器有大板、碎嘴子和手玉子,配以二胡、笙、笛子、三絃、琵琶、揚琴和大提琴等樂器,以及底鼓、小鑼和銅鈸。少則三五人,多則十幾人。20世紀80年代開始,又增加了電子琴和架子鼓等樂器。專業演出團體的樂隊配置一般以十人左右的民族樂隊為主,小班則三至五人。

吉林二人轉基本特徵

1、綜合性
吉林二人轉是一種介於曲藝與戲曲之間的兩棲兩屬、獨特而獨立的藝術品種,是一種歌舞性、説唱性和戲曲性兼而有之的藝術史上極為少見的藝術形態。
2、獨特性
二人轉的基本形態:一旦一醜或曰一女一男兩個彩扮的演員又唱又説又扮又舞,跳進跳出地表演一個敍事兼代言的詩體故事。二人演多角的靈活性和獨特性,可使觀眾有一種在固定角色的大戲裏感受不到的新鮮感;可使台上台下互動,使觀眾有一種參與創造的樂趣,使時空變換、人物變換、技藝發揮有更大的自由。這種演藝方式,在現代表演藝術中仍有很強的活力。
3、開放性
二人轉生命力強的另一個原因,是敢於吐納古今中外一些觀眾感興趣的東西,凡是觀眾愛聽、愛看、愛唱的都敢收用,經過演出實踐,化為自己的血肉、自己的技藝,使它身強力壯、神完氣足、多姿多彩、多技多藝,多了開放進取精神,少了泥古不化或保守停滯不前的觀念。

吉林二人轉主要價值

作為獨特藝術形態的二人轉,直至今日生命力仍然很強。
一、全國類似二人轉的民間藝術形式不下十幾種,但從發展趨勢看,有的保持“兩小戲”原貌變化不大;有的衍變成“三小戲”後,丟棄了説唱等成份,變成一般的戲劇形式;有的被大劇種或新劇種所吸收,喪失了原有的面貌或不復存在。唯有二人轉與眾不同,既保持“千軍萬馬,全憑咱倆”這種“二”的形態特徵,又保持演員與觀眾這種“我和你”的親密關係,在廣泛吸收融化的過程中,在長期遊動與競爭的情況下不斷提高它的表現力,使之成為罕見的既古老又現代的藝術形態,早已引起國內外的藝術界的注目。
二、二人轉長期積累的藝術成果,可以説,是東北地區民間藝術的奇葩,藏有東北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表演、民間語言以及民間創造經驗和理論財富等珍貴的遺產,東北的歌曲、曲藝、戲曲、舞蹈乃至話劇、電視劇以及小品節目的創作都從中吸取營養。二人轉在東北幾乎可以視作中國母體文化之一。
三、二人轉為社會學、文化學、民俗學、美學等學科也提供了大量資料,有很高的學術價值。特別對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和東北民間文化藝術的研究,二人轉更居不可忽視的地位。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