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吉州窯陶瓷燒製技藝

鎖定
吉州窯陶瓷燒製技藝是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地方傳統手工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吉州窯始燒於唐末,發展於五代、北宋,盛行於南宋,元末逐漸衰落。吉州窯陶瓷燒製技藝主要有制瓷工藝、燒造工藝。吉州窯陶瓷製品是在這兩大工藝細分的制輪機、選瓷土、煉泥腐泥、拉坯成型、造窯型、窯具燒柱等工序燒製而成。 [1-2] 
2014年11月11日,吉州窯陶瓷燒製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215。 [3] 
中文名
吉州窯陶瓷燒製技藝
批准時間
2014年11月11日
遺產級別
國家級
遺產類別
傳統手工技藝
遺產編號
Ⅷ-215
申報地區
江西省吉安市
保護單位
吉安市吉州窯瓷燒製技藝研究院 [4] 

吉州窯陶瓷燒製技藝歷史淵源

吉州窯陶瓷碗類、碟類、缽類製品
吉州窯陶瓷碗類、碟類、缽類製品(8張)
吉州窯景區位於贛江中游西岸的吉安縣永和鎮。
《東昌圖流鏡記》載:永和“至五代時,民聚其地耕且陶焉。周顯德初,謂之高塘鄉臨江裏磁窯團,有團軍將事”。北宋雜著《青原雜記》雲:“永和鎮舒翁、舒嬌,其器重於仙佛,盛於乾道間,餘見有元祐、崇寧者”。《青原山志·永和》載:“宋時開窯,取雞崗龍度膩土作器”,宋時修葺龍度寺,“永和窯所資也”。
根據以上史書記載和考古情況表明:彭家窯和塔下窯創燒於唐代中晚期,五代終燒;永和窯五代創燒,元末終燒;吳家窯北宋創燒,元代終燒;臨江窯五代創燒,明代末年終燒,整個窯繫有1200餘年的燒造歷史。 [2] 
唐代——吉州窯的創燒時期
吉州窯陶瓷作品
吉州窯陶瓷作品(3張)
吉州窯的瓷業,據現有資料,是從唐代創始的。對此經過陶瓷家的考察研究,得出這一論斷。如1937年英國人僕蘭柯司東就曾到吉州窯址做過調查和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就曾派人至吉州窯作過調查,及採集標本,編寫《最德鎮陶瓷史稿》內容反映吉州窯絕不止創燒於宋代。1956年蔣玄伯亦曾至吉州窯址作過考察,爾後在《吉州窯》一書中,他不僅將唐代吉州窯產品稱之為“早期青瓷”,還把吉州窯唐瓷的標準碎片印入圖錄。繼後經過多方多番調查考證,唐代吉州窯燒造的瓷器色相單一,品種不多,瓷質略粗但從窯址上已見有多處饒瓷點這一事實,説明它的瓷業在當時已是初具規模了。 [5] 
五代、北宋——吉州窯的發展時期
吉州窯陶瓷 吉州窯陶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在永和鎮發現了《東昌志》抄本,提供了五代燒瓷的新史料。《東昌志》 一書,為元末鍾彥彰始編,明初曾子魯繼成刊行。據該書記載,都確切地提供了吉州窯在五代後周顯德初年燒造瓷器的史實,並知當年這裏已有“磁窯小湖團”“磁窯團”之稱。 [5] 
北宋時期,吉州窯瓷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宋代人周必正撰《輔順廟記》中説:“皇朝景德中,瓷窯始置官吏,為永和鎮,秀民大家,陶埏者半之,……密焰竟日夜。”《東昌志序》雲:”景德中為鎮市,置監鎮司掌瓷窯煙火公事,闢坊巷六街三市。時海宇清寧,附而居者至數千家,民物繁庶,舟車輻輳,……實西南之一都會也。“等史書記載表明,當時吉州窯所燒的茶盞,已是為人們所珍視的名產了。以此,則北宋是吉州窯上承唐、五代,下啓南宋大發展時期的過渡階段,不僅它的產品在當時已廣為流行,而且它的燒瓷水平以及裝飾技藝也已是進入完全成熟的境況了。 [5] 
南宋——吉州窯的繁榮時期
吉州窯陶瓷花瓶類作品
吉州窯陶瓷花瓶類作品(4張)
吉州窯的燒瓷歷史,至南宋進入了它的繁榮興盛的黃金時代。曾任吉州司户的單障在其紹興元年所撰的《清都觀記》中寫道:“(永和)鎮距城十有餘裏,瀕江帶山,聚為井落,鑿山火土,埏埴為器,貿易於四方,瓦礫塵埃,所在如是。”這説明南宋初年的吉州密瓷業,已是一派興旺發達的繁榮景象。 [5] 
南宋吉州窯瓷在裝飾藝術上的成就,尤為人們所熟知。它的藝術特色是質樸自然,以具有濃郁的民族風味和強烈的生活氣息見長。吉州窯瓷在裝飾藝術上大膽革新,採用多種彩色的裝飾技法,這在瓷器燒造史上是劃時代的創造。 [5] 
元代——吉州窯的衰落時期
元代吉州窯的瓷業狀況,以往並不清楚。經1980年的試掘,雖出土了少許龍泉色釉、青白釉和黑釉元瓷碎片,器形多為高足杯以及一些碗、碟之屬,但都不是元代早期的遺物。因此,元代早期的吉州窯似是一度突然停燒了。
根據史書記載和考古學者研究,無論民間傳説還是地方誌記錄,都表明元代吉州窯的衰落,當是元兵入江西進行殘酷鎮壓所致。當然,這裏所論證的並非是整個元代的情況,而僅只是元代初年的情況。因此,儘管吉州窯在元代仍有瓷器的燒造,但其狀況與昔日繁榮的南宋時期是無法比擬的了。 [5] 
至到改革開放之初,吉州窯陶瓷燒製技藝失傳近700年,從那以後中國成立相關的部門,把失傳的吉州窯陶瓷燒製技藝逐漸發掘出來,並傳承下去。 [1] 

吉州窯陶瓷燒製技藝工藝特徵

吉州窯陶瓷燒製技藝工藝描述

吉州窯是一座以生產日用陶瓷為主的民窯,產量大,成本低。它用當地的材質,很快形成了自己的制瓷工藝,鑄就了吉州窯陶瓷“胎質粗松,含砂量高”,“似陶非陶”,“重釉不重胎”的個性特徵。燒造的主要器物有盞、碗、罐、杯、碟、盤、缽、盆、瓶、壺、玩具等;釉色有青釉、青白瓷、乳白釉、褐釉、黑釉、彩繪、綠釉、仿龍泉、青花等;胎質有素白、粉白、黃白、豇紅、青灰炻質等色,其黃白胎白中泛黃,含砂量高,“似陶非陶”最為典型。
吉州窯陶瓷的裝飾工藝有印花、剔花、刻花、剪紙貼花、點彩、灑釉、捏塑等,紋飾精美生動,裝飾技藝精湛,地域風格和民間藝術特色濃厚。它成功運用民間剪紙工藝為制瓷裝飾,形成了質樸、明快、生活氣息濃郁的裝飾風格,並且充分利用窯變技術,研製創燒了個性獨特的釉下白地彩繪和色彩繽紛、璀燦奪目的黑釉地木葉紋、虎斑紋、玳瑁斑、鷓鴣斑、剪紙貼花等黑釉窯變瓷。 [2] 

吉州窯陶瓷燒製技藝特徵種類

三大種類
木葉天目:吉州窯生產的黑釉瓷在宋元時期具有盛名,其中具特色的是木葉天目。它是將天然的樹葉浸泡後,只剩下脈絡,然後沾上淺色面釉附在瓷器胎體上,經過高温燒製後,葉形脈絡清晰可辨。盛上水,藉着光線的折射,會看到樹葉漂浮起來,並隨着水而上下晃動。
剪紙貼花:它將民間十分流行的剪紙藝術與陶瓷裝飾結合起來,是吉州窯陶器產品具特色的裝飾工藝。製作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把剪好了的圖案貼在胎體上,塗上一層黑釉,揭掉剪紙,留下圖案,送進窯中高温燒製成功;另外一種複雜點,要先在胎體上施加一層黑釉,然後將剪紙圖案貼在底釉上,再在沒有圖案的部分施加第二次淡色釉,揭掉圖案進行燒製。由於兩種釉的色調不同,燒成後相互襯托,圖案顯得豐厚生動。剪紙貼花的題材廣泛,常見的有梅花、龍鳳,另外還有鴛鴦、蝴蝶、蘭、竹、菊等。
窯變釉紋:在茶道盛行的宋代,吉州窯的黑釉窯變茶具,受當時文人學士和達官貴人的喜愛。它是吉州窯的工匠們運用高超的技藝,讓釉中的鐵質元素在燒製過程中流到釉層表面,結出燦爛的結晶,形成了兔毫紋、玳瑁紋、鷓鴣斑、虎皮斑等各種形狀。其中鷓鴣斑是釉中鐵質元素形成較大面積的羽毛狀斑紋,像是鷓鴣鳥脖子上的羽毛,是吉州窯獨創的產品。 [6] 
細分種類
青瓷類:吉州窯初創時期的產品,此類產品多為青灰色和青黑色炻質胎,胎骨厚重,餅底。釉色有青褐,青黃等,半截釉,有淚痕。器型有碗、罐、壺、硯等。
乳白釉類:兩宋時期的主要產品之一。胎質灰白,含砂質,施含青的透明薄釉,釉不及底,有些碗內有澀圈。早期的仿定窯產品多見纏枝花卉、雙魚、鳳凰,牡丹等印花紋飾,中、晚期多在碗內底題“吉”、“記”標識,器型有碗、盤、缽、杯、盞、碟、瓶、罐等。
黑釉類:黑釉即天目釉,是深色釉的統稱,以氧化鐵為主要着色劑,分為素黑、茶色、褐色等多種釉色,為吉州窯典型代表產品之一。釉色多有窯變,色澤和諧質樸,裝飾紋樣千姿百態。工藝有剪紙貼花、油滴、灑釉、刻花、剔花等。紋樣有木葉、奔鹿、虎斑紋、玳瑁紋、鱔皮黃、兔毫、雙鳳、火焰寶珠紋、梅、荷、牡丹、卷草紋等。器型有碗、盞、缽、碟、瓶、壺、罐、爐、杯等,各種器類又衍出多種型制。
釉下白地彩繪類:始於南宋,元代有較大發展。坯胎製成後,用鐵質彩料直接在胎體上繪畫,然後施一層淡薄透明釉,燒成後彩繪呈醬褐或紅褐色。器型有瓶、爐、盆、罐、枕、壺、盒、盂等,主要紋飾有波濤、回紋、折枝梅、雙魚、蛺蝶、奔鹿、錦地、蓮瓣、蕉葉紋等,且多用“開光”手法突出主題紋飾。
綠釉類:盛產於宋元時期,胎質較粗松,以無名草、棕桐汁、氧化銅為着色劑,屬低温釉,瓷化程度低。釉色有深綠、黃綠、淡綠等,器型有枕、盆、碗、盞、瓶、爐等,亦有筒瓦、吻等建築裝飾瓷。
仿龍泉類:吉州臨江窯產品。盛行於元、明時期,造型別致,釉汁凝厚、足底多上釉,露紅色澀圈。紋飾有纏枝花草、團菊、雙魚、蓮瓣、瓜稜紋等,器型有碗、盤、高足豆、罐、壺等。
青花瓷類:吉州臨江窯產品。盛產於明代,可與景德鎮民窯青花瓷相媲美。紋飾有山水、人物、花鳥、魚蟲、松竹梅、博古、嬰戲、梵文等。器型有碗、盤、碟、杯、瓶、罐、壺等。
捏塑類:舒翁、舒嬌父女製作的瓷塑最負盛名。產品分為玩具、陳設件、建築構件等。玩具有綵球、象棋、人物、動物等,陳設件有佛像、羅漢、八仙、人物俑、動物俑等。此外,鏊魚吻、龍頭翹角等建築構件、皈依瓶、灶台等明器上的仕女、朱雀、百靈等造型也多用捏塑手法。 [2] 

吉州窯陶瓷燒製技藝工藝流程

吉州窯陶瓷燒製技藝的工藝流程如下:
一、制瓷工藝流程
(1)制輪機(陶車):掘土坑三尺許,於坑底置機座、軸帽豎直木於軸帽內,近地面處用小木圓盤套住直木,固定在坑壁的定位樁上,使直木可以穩定旋轉。直木頂端固定一個木圓盤,盤正中再固定一個檀木刻成的盔頭,陶車即已製成。用短棍撥動圓盤,盔頭隨盤轉動,以旋轉輕巧、平穩為佳。
(2)選瓷土:瓷土以高嶺土為佳,因盛產於婺源東鄉高嶺村而得名。吉州窯的瓷土為就地開採,青原山雞岡嶺是宋時永和窯瓷土的主要產地。色呈灰白或灰黃,分為“粳米土”、“糯米土”兩種,前者質硬,後者質粘。取土方法為:剔除地表雜土,引牛邊犁邊踐踏,使其松碎;或入碓臼搗碎、滾糟碾碎後再行淘洗。
(3)淘洗瓷土:淘洗瓷土由粗淘、精淘、乾塘三部分組成,其工序是將臼搗碾碎後的瓷土倒入粗淘塘,引水攪拌進行粗選,略加沉澱後,撇去浮於水面的雜質,留下沉積於底的渣滓,將中層泥漿狀的粗料引入精淘塘,再引水攪拌進行精選,沉澱後,將上層精料引入幹糖,待泥半乾(稱“生料”)後取出備用。
(4)練泥腐泥:將“生料”取出,置於石板或鋪磚地面翻撲,使其勻和為“半熟”瓷泥;將“半熟”的瓷泥沉入用磚砌成的池中發酵、縮水,稱為陳腐。陳腐以後的瓷土稱“熟料”或簡稱“料”,直接用於造坯。
(5)拉坯成型:方圓不規整的瓶、爐、燭台等器多用壓模法。即先鑄成上下兩截或左右兩開的器物範模,填泥入範,經拍打、擠壓、晾乾、脱範成坯。
(6)晾坯修坯:坯胎形成後,排放在長條木板上,擺上晾坯架,讓其自然風乾,稱為晾坯。坯胎晾至露白,即行修坯。修坯時,將坯胎套在特製的模具上,向拉坯的相反方向轉動陶車,用利刀旋削胎面,使胎面光滑,線條流暢。制精品時,還用大毛筆沾稀泥漿涮胎面,使胎面更為光潔。
(7)畫坯汶水:坯胎修成後,交畫匠依次畫坯,熟練者日畫千件,畫面如一。也有將坯胎套在花模上,稍加拍打擠壓;花樣印於胎上,稱壓花或印花。黑釉地木葉紋、竹、梅、鹿、吉祥語等剪紙圖案用於瓷器裝飾,則是吉州窯系的一大創舉。凡畫完一器,畫匠須用嘴往坯胎均勻噴少許清水,使畫與胎相洽,稱為“汶水”。
(8)釉料兑擂:少數釉料燒成後還原色,絕大數都在焙燒過程中變化,俗稱“窯變”,須反覆試驗方能成功。釉料多用泥料、植物灰或礦物質按比例兑用。泥料選定後淘洗濾渣,留泥漿備兑;植物如松毛、桃絲竹、蕨蘭根等焙燒成灰,研碎備兑;礦物質則焙燒後碾成沫備兑,兑料後,入擂缽乳料。其方法為:將擂缽置矮凳上,蓋上蓋板,蓋板中間留孔入杵擂研或添料,待釉料溶合無渣,傾入釉缸備用。
(9)醮釉、吹釉、添釉:施釉方法主要有醮釉、吹釉和添釉三種。為了提高工效,防止釉沾粘,一般產品以醮釉為多,形成半截釉或釉不及底現象。方法為:握住器足,先蕩器內,後醮器外。琢器之方角、長、稜器物,古時用毛筆拓釉,釉失均勻,後俱用吹釉法。其方法為:取長7寸,口經約1寸的竹筒,一頭用細紗布包裹,醮釉嘴吹,至釉滿止。灑釉也是在浸釉的器物上,再添灑另一種顏色釉,以求釉色變化效果。
(10)旋坯挖足:拉坯時,器足留有二三寸長的泥柄,供畫坯吹釉時握手。上述工序完成後,須切除泥柄,方法為,設挖足旋車,車形與拉坯陶車相似,叭盔頭改為木樁,樁的粗細視器之大小而定,樁頂渾圓並用絲棉包裹,將坯扣合樁上,撥轉旋車用利刀旋削。
(11)成坯入窯:成坯入窯,先入匣缽,以防煙火薰坯。缽以粗泥專造,另窯燒成。裝缽時每器下墊一窯錢,底空處用沙填空。大器一匣裝一個,小器十餘個疊裝入缽。入窯則按前火烈,中火足,後火微的特點,視釉之軟硬、器之大小適位安放。
(12)燒坯開窯:瓷器好壞,窯火掌握十分關鍵。視窯內器物不同,分為燒一日,燒三日,清晨開窯。工匠須用數層布包裹臉面手足,蘸冷水入窯搬取,以防燙傷。出窯後,迅速取出缽內瓷器,趁熱裝入新坯,利用缽內餘熱烘烤新坯,以免冷缽冷坯入窯,窯火驟熱燒裂新坯。
(13)瓷器裝運:瓷器出窯後,按上、中、下、腳貨四等分類碼放,腳貨一般就地賣出,上、中、下三等分別用紙、草、篾簍包裝,按市場要求,水路裝船、旱路裝車運往各地。 [2] 
二、燒造工藝流程
(1)造窯型:吉州窯系發現的窯型,有龍窯和馬蹄窯兩種。龍窯因其窯身呈長方形,坡形砌築,燒造時似一條火龍而得名,吉州窯大多數窯址屬龍窯。龍窯的燒造方法是根據熱氣的自然上升原理,利用窯身的坡度調節火焰流速,使窯內温度逐級上升,達到燒製要求,因而龍窯往往依山而建,如彭家窯。永和的龍窯則是建在廢棄匣缽、瓷片和沙土墊底的堆積坡地上。由於龍窯身長,窯身兩側隔6至8米設投柴門一個,以求窯火均勻。瓷器燒得好壞,絕技在於窯工掌握火候,而火候的掌握,主要是憑人的眼力和經驗。
馬蹄窯因其平面結構呈馬蹄形而名,又因其立面似饅頭狀,俗稱饅頭窯。其窯型在北方窯中多見,吉州窯系僅在臨江窯遺址發現3座。此窯的特點是火膛呈扇面形,火膛與窯室合為一個饅頭形券頂空間,窯後壁的正中和兩側共設三個煙道,煙道呈扇形。點火後,煙氣從煙道直接排出,火焰自火膛先噴至窯頂,受阻後再轉向窯底,流經坯體,使坯體燒成。
(2)窯具、燒柱:承放坯件的支燒墊具。器身腰部微束,呈喇叭狀,中空,分為高、中、低三種。
墊泥:用坯泥製成的隔高物,不規則。疊燒時,在兩件器物之間隨手襯3至6塊坯泥,以防止器物間的釉沾粘。此法往往使器身留有墊痕,不僅影響器物美觀,且墊泥容易與器物相粘,造成廢品。吉州窯早期青、白瓷使用此法。
墊圈:又稱窯錢。圈狀,中空,厚薄不一,坯泥製成,入火燒製成形後備用。裝燒時,將墊圈置於器物間,以防止器物相互沾粘。此法雖使器內底尚留有澀圈,但改變了器身留下不規則墊痕和墊泥與器物沾粘現象,使器物更美,也大大減少了廢品。
匣缽:陳放坯體,阻隔煙薰的燒造器具。有漏斗狀和圈狀等類形。漏斗狀匣缽適用於單件器物正燒法,燒造的器物精美,成品率高,但產量低,北宋時期的圈狀匣缽呈圓筒形,內壁呈豎排鋸齒狀,器物一件反扣在鋸齒上,一個匣缽裝器多達10件左右,此法工效高,但器物口沿留有芒口,不堪用,只好包鑲器口以付使用。 [2] 

吉州窯陶瓷燒製技藝傳承保護

吉州窯陶瓷燒製技藝傳承價值

吉州窯產品種類繁多,風格多樣,以黑釉瓷和彩繪瓷最負盛名,其製作工藝精湛,特色鮮明,是吉州窯瓷器的代表。黑釉瓷中木葉天目、剪紙貼花、窯變釉紋等產品更是器走天下、譽滿世界,日、韓、美、英及東南亞各國多列為國家級文物收藏。 [6] 

吉州窯陶瓷燒製技藝傳承狀況

吉州窯陶瓷燒製技藝傳承的目的是文化保持,同時它亦有為當代生活服務的要求,創新因此而具有必然性。但是創新是有限度的創新,是在傳承與保持基礎上的創新。吉州窯傳統手工藝生產性方式的保護的確面臨着市場競爭力的問題,如何進行有效的保護,需要在現實實踐中進一步探討。 [7] 

吉州窯陶瓷燒製技藝傳承人物

劉三品,男,1939年9月出生,江西省南昌市安義縣人,研究館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吉州窯陶瓷燒製技藝第五批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8] 
劉曉玉,女,1974年出生,江西南昌人,博士,景德鎮陶瓷大學副教授,江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吉州窯陶瓷燒製技藝第五批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9] 

吉州窯陶瓷燒製技藝保護措施

傳承人劉三品
傳承人劉三品(2張)
1980年10月至1981年12月,江西省文物工作隊對吉州窯之“永和窯”進行了考古發掘。1981年6月,國家輕工業部向江西省發文,要求儘快恢復研究吉州窯器。 [10] 
1982年,吉安縣在吉州窯遺址所在地的永和鎮相繼成立了“吉州古陶瓷研究所”和“吉安縣吉州陶瓷廠”。同年,中國古陶瓷研究和中國古外銷瓷研究會1982年會學術討論會在吉安縣召開。並先後發表一系列關於吉州窯的論文。 [10] 
1984年3月,輕工部科學研究院委託輕工部陶研所與吉州古陶瓷研究所對吉州窯陶瓷製作工藝進行深入研究,成功復燒木葉紋黑釉瓷(即“木葉天目”瓷)。 [10] 
2012年起,吉安縣建設吉州窯景區。整個景區面積2.8平方公里,以傳承、保護、開發、利用廬陵文化、陶瓷文化、宗教文化和古鎮文化為宗旨,以創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國家5A級旅遊景區、廬陵文化集中展示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為目標,建成集文化、旅遊、休閒、考古和科研為一體的綜合型旅遊景區。 [6] 
吉州窯遺址公園及作品
吉州窯遺址公園及作品(5張)
2017年6月,傳承人劉曉玉編著的《吉州窯》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出版,該書是從工藝、造型、美學、科學的視角,對吉州窯的生產工藝、文化藝術、中國海外貿易做出歷史性的描述和理論總結,是對吉州窯陶瓷文化研究,也是對中國陶瓷文化新角度的探索和研究。同年12月,吉州窯考古遺址公園成功入選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吉州窯考古遺址公園存晚唐至宋元時期的窯包共24座,集文物保護、考古研究、展示教育、旅遊休閒於一體。 [7]  [11] 
2019年,國家藝術基金年度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吉州窯陶瓷藝術創新人才培養》正式啓動,旨在落實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於文化強國、文化強省戰略和弘揚吉州窯陶瓷文化,培養陶瓷文化傳承創新人才和中國陶瓷高等教育發展的要求,對促進陶瓷文化傳承創新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12]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吉州窯陶瓷燒製技藝”項目保護單位吉安市吉州窯瓷燒製技藝研究院評估合格。 [17] 

吉州窯陶瓷燒製技藝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18年5月,吉州窯木葉紋杯在深圳市會展中心舉行第十四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展出,吸引了眾多參展商。 [13] 
2019年5月,“吉州窯文物精品展”巡展在雲浮市博物館拉開帷幕,該展覽將持續到2019年8月5日,此次展覽挑選出包括黑釉、窯變、斑彩、剪紙貼花、木葉貼花、釉下彩繪、其他顏色釉、瓷塑、標本等八類106件品類多樣。 [14] 
榮譽表彰
2014年,吉安市吉州窯展品“兔豪盞”在中國景德鎮國際陶瓷博覽會上,獲得首屆景德鎮仿製歷代名窯陶瓷精品大賽金獎。 [15] 
2019年8月,吉州窯陶瓷亮相於2019中國國際精品陶瓷展,該次參展參賽的吉州窯作品獲特等獎1個、一等獎4個、二等獎2個。 [1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