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吉姓

鎖定
吉姓,中華姓氏。據《唐書 宰相世系表》所載,是遠古黃帝有個裔孫叫伯儵,受封於南燕國(在今河南省延津縣東北一帶),賜姓姞。後來他的子孫省去女旁,遂成吉氏,世代相傳姓吉。另一説則雲,西周有重臣尹國國君尹吉甫,有嫡長子名吉伯奇,受其繼母陷害至於流亡馮翊之地(今陝西渭南),後又取其父名中“吉”作為姓氏,即為郡望馮翊的得姓始祖。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90位 [1]  [16] 
宋朝時期,吉姓分佈主要集中於浙江一帶。明朝時期,吉姓大約有6萬人,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一百八十位以後。當代吉姓的人口大約有49萬,約佔全國總人口的0.04%,為全國第一百九十五位大姓姓氏。目前主要集中於江蘇、山東、山西、海南,這四省大約佔吉姓總人口的50%,其次分佈於河南、黑龍江、雲南等地。 [2] 
中文名
吉姓
得姓方式
賜姓為姓 [12] 
得姓始祖
伯儵 [12] 
主要郡望
馮翊、洛陽 [12] 
主要堂號
馮翊、洛陽 [12] 
名    人
吉鴻昌
百家姓排名
190

吉姓歷史發展

吉姓姓氏源流

  • 出自姞姓
姞姓,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據史籍《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遠古黃帝有個裔孫叫伯儵,受封於南燕國(今河南延津、汲縣一帶),賜姓姞,稱姞伯儵,後來建有姞姓燕國,史稱南燕國。在史籍《左傳》中,稱南燕國為燕國,稱召公奭的封國為北燕國。在早期的歷史文獻中,南燕國的史事記載要較之北燕國早得多,頻見記述。在姞伯儵的後裔子孫中,有省去“女”偏旁簡化為吉字者,世代稱吉氏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6]  [12] 
  • 出自兮甲
《吉姓淵源》 《吉姓淵源》
以祖字為氏。據《元和姓纂》所載,是上古周宣王有個賢臣叫尹吉甫,他的支庶後代以祖字為姓,世代相傳姓吉。 [6] 
  • 源於姒姓
出自殷商末期莘國。莘氏族人在西周中期遷居於吉白(今寧夏固原西吉),以地為氏,分衍有吉白氏家族,後又因避羌狄與秦國之間的戰亂而再次遷徙向東,最後由於與楚國貴族聯姻而世為楚國下大夫。在吉白氏族人後裔中,有省文簡化為單姓吉氏、白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5-6] 
  • 少數民族改姓
①源於靺鞨族,出自唐朝時期靺鞨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勿吉,就是唐朝時期靺鞨民族的本號,在古代,古肅慎民族所居之地,唐朝時期稱為“靺鞨”,北魏時期稱為“勿吉”,靺鞨民族以國地之稱為氏,稱勿吉氏,為後世黑水女真的先民。在唐朝時期,勿吉氏即有冠漢姓為吉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6] 
“吉”的漢字演變 “吉”的漢字演變
②源於女真族,出自金國時期女真温迪罕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史籍《金史·百官志》中記載:“凡白號之姓:完顏、温迪罕……皆封金源郡。”在女真温迪罕氏族的分衍後代中,有迪古氏、迪吉氏、迪姑氏等姓氏,皆為金國時期著姓重臣,多為宰相、或某路軍政長官。其中的迪吉氏在元、明時期即有改為漢姓吉氏、迪氏、温氏等,並很早即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6] 
③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7]  蒙古族公吉哩氏、公吉特氏、公吉喇特氏、吉禮圖氏、吉爾必斯氏冠漢姓為吉氏。
④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8]  滿族承吉氏、多錦氏、額爾吉氏、古爾吉氏、哈爾吉氏、松吉氏、吉嚕氏、吉郎吉瓦爾喀氏、莽吉綽氏、庚克勒氏漢化)。
⑤源於錫伯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錫伯族果爾吉氏,亦稱郭爾吉氏,共有姓氏,漢義“鏟子”,世居郭洛羅河(今黑龍江烏蘇里江諾羅河支流)、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伯都訥(今吉林松源)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Gorgi Hala。 [9] 

吉姓遷徙分佈

吉姓圖騰 吉姓圖騰
上古之時,“吉姓”和“姞姓”族羣的時空分佈當是“多元並行”的。在先秦和秦以後,“上古十二姓”之一的“姞”姓,逐漸被“吉”或其他姓氏所取代,原先的各“姞姓氏族”要麼改以“吉”為姓氏,要麼就改以“燕、須、雍、鄂、闞、光、楊、孔、尹、蔡、魯”等為姓氏。
到了漢唐時期,中原吉氏族人的聚居地主要分佈於陝、豫、晉、鄂等地,並從中湧現出馮翊、洛陽等吉氏郡望。其間,在經歷了魏晉南北朝的長期戰亂後,隨着中原吉氏族人的遷徙,冀、蘇、魯、皖、甘等地已 有吉氏族人定居落籍,浙、贛、川、湘等地也已成為吉氏族人的活動領域。
五代宋元時期,中原吉氏族人同其他中原士族一樣,常因戰亂或其它原因從原聚居地南渡,多次遷徙到江南各地定居,粵、桂、閩等地又成為吉氏族人的新遷居地。
元末明初,山西吉氏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 之一,分遷於陝、冀、魯、豫、皖、蘇等地;而蘇、皖吉氏族人中則有隨軍而遷雲、貴者。
到了明代中葉,吉氏族人開始遷入台、瓊等地。到了清代,一些滿族旗人 改而姓吉,中華吉氏族羣中又增添了新成員。清康雍乾以後,冀、魯、豫等地的吉氏漢族人中有因闖關東而定居於東北者。清鹹同年間太平天國時期,江南吉氏族人 中則有因避戰亂而遷居江北者。 [10] 

吉姓得姓始祖

伯儵。據古籍文獻記載上也可以看出燕國地位的微末。燕國國君的世系自召公燕惠侯,中間九世無名無溢,自燕惠侯以下有溢無名。燕國史事見於記載已遲至春秋之後一百餘年,而且第一件大事記載的就是齊伐山戎路經燕國,第二件大事是國君款逃奔齊國,都是藉助齊國史官的記載記下的。當時在今河南汲縣還有一個姞姓的燕國,史稱南燕,始封國君為伯儵,並賜姓姞。據《左傳》稱南燕國為燕,稱燕國為北燕,倒是南燕國的史事較北燕早得多地頻頻見於記載。後伯儵的子孫省去女旁,稱吉氏,世代相傳姓吉。故吉氏後人尊伯儵為得姓始祖。 [10] 

吉姓人口分佈

宋朝時期,吉姓分佈主要集中於浙江一帶。明朝時期,吉姓大約有6萬人,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一百八十位以後。當時吉姓在全國分佈主要集中於陝西、江蘇、山西,這三省吉姓大約佔吉姓總人口的72%,其次分佈廣東、河南、河北、四川、湖北等省。全國形成了以西北陝晉、東部江蘇為集中地的吉姓分佈區。 [2] 
當代吉姓的人口大約有49萬,約佔全國總人口的0.04%,為全國第一百九十五位大姓姓氏。目前主要集中於江蘇、山東、山西、海南,這四省大約佔吉姓總人口的50%,其次分佈於河南、黑龍江、雲南等地。江蘇是吉姓第一大省,大約佔吉姓總人口的15%。全國形成了魯蘇、山西、海南三塊吉姓聚集區。在海南、桂黔雲大部、廣東南端、四川南部、重慶北部和西南、鄂皖蘇大部、河南、河北南端、魯晉陝大部、甘寧東部、黑龍江、吉林大部、內蒙古東北,吉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9%以上,中心地區達到1.2%以上,其覆羲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28%,居住了大約72%的吉姓人羣。 [2] 

吉姓傳統文化

吉姓郡望堂號

吉姓的郡望有馮翊、楚郡、洛陽。 [2]  [12] 
吉姓的重要堂號有馮翊 [10]  、純孝。“純孝”堂號典出南朝梁的吉翂。吉翂在15歲時,父親遭人誣陷被判死刑,他到朝廷擊鼓鳴冤,為父申訴,朝廷赦免了其父。為此,丹陽尹舉他為純孝,他謝絕接受。後來官萬年縣令,政績卓越。 [2]  [15] 

吉姓宗祠楹聯

  • 四言通用聯
南康吉氏宗祠 南康吉氏宗祠
才高大曆;會列香山。 [10] 
——佚名撰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鄱陽人吉中孚,大曆年間與盧綸等人皆以能詩聯名,號稱“大曆十才子”。官至户部侍郎。下聯典指唐代吉旼,官御尉卿,與白居易等年老退居洛陽,為九老會之一,並各賦詩記其事。 [16] 
會儕九老;班列十才。 [10] 
——佚名撰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吉旼事典,享年八十八歲,名列九老會之一。下聯典指唐代鄱陽人吉中孚,為“大曆十才子之一。 [16] 
孝童撾鼓;肅政登台。 [10] 
——佚名撰吉姓宗祠通用聯
吉家大院 吉家大院
上聯典指南朝梁蓮勺人吉翂,字彥霄,世居襄陽。天監初年,任原鄉令的父親被人誣陷定死罪。當時十五歲的吉翂撾擊登聞鼓,願替父親去死。武帝懷疑有人教唆,令廷尉調查,吉翂始終不屈,父親終於得赦免。下聯典指唐代河南郡人吉頊,進士出身,練達機敏,善於迎合旨意,武后時,由右肅政中丞至天官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宰相)。 [16] 
  • 七言通用聯
星槎畫宗河陽派;夢熊集成研經堂。 [10] 
——佚名撰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畫家吉潮,字亮初,號星槎,長洲人。從伊大麓學畫山水、愛寫棧道、雪山、宗河陽派。下聯典指清代通政使吉夢熊,字毅揚,丹陽人。總閲四庫書,有《研經堂集》。
士飽馬騰鬥志旺;口快心直豪情增。 [10] 
——佚名撰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以鶴頂格嵌吉姓的“吉”字的析字聯。
大義滅親鋤敗類;捐資辦學教貧民。 [10] 
——佚名撰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察綏抗日同盟軍領導人吉鴻昌事典。吉鴻昌,字世五,河南省扶溝人。曾任西北軍馮玉祥部師長。國民黨第二十一軍軍長和寧夏省政府主席等職。在抗日活動中英勇就義。本聯上聯,指吉鴻昌1928年任國民軍十九師師長時,回老家探親,親自槍決他犯有嚴重殺人罪的侄兒吉星南的事;下聯典指吉鴻昌於1917年,在馮玉祥部第十六混成旅手槍連任連長時,親自捐資改廟為家鄉(呂潭鎮)貧困兒童興辦學校的事典。
  • 八言及以上通用聯
八代兩鄉賢,千秋俎豆;一門三太史,黼黻文章。 [10] 
——佚名撰江蘇省丹陽市城區三板橋吉氏祠堂聯
齒德俱尊,望重香山九老;吟哦獨善,名傳大曆十才。 [10] 
——佚名撰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御尉卿吉旼,年八十八卒,名列九老會。下聯典指唐代詩人吉中孚,鄱陽人。大曆間與盧綸等皆為能詩聞名,號“大曆十才子”。官到户部侍郎。

吉姓家譜文獻

家譜名稱
編纂者
編纂方式
藏地
備註
【江蘇】丹陽吉氏宗譜十六卷
(清)吉廷椿等修
清光緒九年(1883)有詔堂活字本 十六冊
美國
一名《雲陽吉氏家乘》
吉氏族譜十二卷
(民國)吉衡等修
民國五年(1916)敬勝堂活字本 十二冊
北圖

參考資料: [3] 

吉姓字輩排行

江蘇連雲港吉氏字輩:
吉氏族譜
吉氏族譜(15張)
市區支派:“子天宗(榮元)有永全(成)士玉(開)寶文安鳳廣傳家寬德高興萬春富強才可貴華漢貫九東躍宇海明亮守秀慶懷軍”;
普安支派:“子天宗(榮元)有永全(成)士玉(開)寶文安鳳廣傳家寬德高興萬春富強才可貴華漢貫九東躍宇海明亮守秀慶懷軍”;
灌南支派:“家恆興成繼廣”;
東海支派:“慶奎東方紅”;
吉蕩支派:“友懷恆文祥常(長)庭玉偉寶”。
江蘇丹陽吉氏字輩:
太平支派:“福勝榮茂興(升)隆(惠)□□大□乾元亨利貞聰明睿智寬裕温柔發強剛毅齋莊中正文理密察”;
東台支派:“福勝榮華富貴禎宗禮信水木火(偏旁)夢士延世金水木火土榮傳中(家)元承”;
興化支派:“福勝榮華富貴禎宗禮信水木火(偏旁)時昌謙鍾印必兆順治連”;
天長支派:“福勝榮華富貴禎宗禮信水木火(偏旁)時祁(偏旁)謙世金水(偏旁)人見(慶)殿”。
江蘇江都吉氏字輩:
市區支派:“春茂錦繡(秀)”;
二姜支派:“登興玉松……”
另一支派:“恆豐澤豫福正榮增鑑濟松煊在銘洪樹煥均”。
江蘇興化吉氏字輩:“鳳日……惟祖(龍)琴連太(爻士韶)元(蘭興瑞)維(增崢震永長良)清(步)朝(萬)榮耀毓光先德成士功建存仁心理全孝廉方正著興隆邦安家忠信欽禮義百世萬代賢本固枝葉茂尹周守模範”。
江蘇寶應吉氏字輩:
一支:“人之生斯世鹹沐我祖恩能遵崇其澤傳代必豐榮”;
二支:“金玉衞長貴廣萬朝目生”;
三支:“文方時步廷(寶)斯(永)春(世)鹹(天和)正(沐玉祥)凌(海金我)鹹正鳳如友俊學禮義廣”。
江蘇金湖吉氏字輩:“德厚人文啓山川草木昌培元宏世澤金玉煥餘芳德厚人文啓山川錦秀長培元宏世澤金玉煥榮芳”。
江蘇高郵吉氏字輩:“林正山元永如松芝(之子)茂揚”。
江蘇響水吉氏字輩:“起庭茹(如)士文(延)開立鳳紹庚恩廣”。
江蘇灌雲吉氏字輩:“開永興相(寶)科”。
江蘇灌南吉氏字輩:“生家恆興成繼廣”。
江蘇如東吉氏字輩:“光振家邦……”
江蘇海安吉氏字輩:
長房:“朝相基連貞(真)敏達樂若(道)英霞昌義和成祖訓鴻(宏)範照琪(其)祥仁愛開基遠欽明思用康”;
二房:“朝相基連貞(真)敏達樂若(道)英霞昌義和成祖訓鴻(宏)範照琪(其)祥義和承祖訓洪範肇其祥”;
三房:“朝相基連貞(真)敏達樂若(道)英霞昌義和成祖訓鴻(宏)範照琪(其)祥禮讓貽雍睦恭安慶直方”;
四房:“朝相基連貞(真)敏達樂若(道)英霞昌義和成祖訓鴻(宏)範照琪(其)祥智臨真敏達樂道應遐昌”;
五房:“朝相基連貞(真)敏達樂若(道)英霞昌義和成祖訓鴻(宏)範照琪(其)祥信恪傳家久英華毓秀芳”。
江蘇揚州、宿遷吉氏字輩:“長祥雲家慶”。
山東茌平吉氏字輩:“大好風文學玉之道”。
山東章丘吉氏字輩:“昌星迺光會(慧)芳樹茂獻登培植深長家庭有光詩書孝友祖述憲章元清克紀泰敬思蕭業通”。
山東莒南吉氏字輩:“林德布春(策)立興”。
山東臨朐吉氏字輩:“瓊仕星先(正)孟(夢)田章(長)興榮慶家(藍)傳貴安全”。
山東沂南吉氏字輩:“髮長世玉建”。
山東五蓮吉氏字輩:“玉瑞全鴻照亮”。
山東德州吉氏字輩:“霖龍文明樹”。
山東濟南吉氏字輩:“常鎮永維仁”。
山東寒亭吉氏字輩:“君聖龍翔民生華光福祿長茂世倫維陽恆志成功建正安祥忠孝仁義富貴永昌”。
山東昌邑吉氏字輩:“早立在良惠嘉宿乃普通禮昌宏長勝業榮本正興”。
山東濰坊吉氏字輩:“元有慶傳宗雲立”。
山東濰縣吉氏字輩:“君聖龍翔民生華光福祿長茂世倫維陽恆志成功建正安祥忠孝仁義富貴永昌”。
河南洛陽吉氏字輩:“太遠未清朝榮耀以光先德成士功建才人心得全”。
河南濮陽吉氏字輩:“耀修兆廣慶冠世思獻騰(成),”。
河南蘭考吉氏字輩:“鳳文學宏……”
河南唐河吉氏字輩:“新順清民……”
河南武陟吉氏字輩:“恆振常隆嘉功德”。
河南南陽吉氏字輩:“新順清民……”
河南温縣吉氏字輩:“中士得定廣芳芬繼永祥敬智連存慶春桓茂隆安”。
河南信陽吉氏字輩:“周(泰)德元春文學全道厚智國禮明”。
河南澠池吉氏字輩:“發克元亨利貞景行文賢”。
四川內江吉氏字輩:“世祥元宏紹恆振鵬文武騰芳禮義恢通光前裕後儀獻雍容永遠承宗家道昌隆聲名華國復泰崇豐天章儒漢靈瑞德鍾羣星高向延景俞莊齊幸聖貴朗詩富達陽俊才慶浩羚晟彪”。
四川西充吉氏字輩:
市區支派:“吉榮懷兆祥正義合光明萬福朝中永安全德孝成”;
宏橋支派:“吉祥如意正大光明”。
四川南部吉氏字輩:“秀朝忠仕元昭光明”。
四川丹稜吉氏字輩:
鳳鳴支派:“孝應鳳登文啟萬永忠廷國仕天朝錫瑞明思召珍”;
鳳燕支派:“孝應鳳登文啟萬永忠廷國安今朝瑞家祥聽書聲”。
四川資江、安嶽吉氏字輩:“三星朝拱照六合慶同春綿延(遠)憑祖德光前裕後(厚)昆”。
四川綿竹、德陽、廣東五華吉氏字輩:“尚友文林世永華昌慶揚嘉(家曾)志希佐興邦崇高”。
湖南臨澧吉氏字輩:“天兆遇明時來正景運昌祥開崇俊彥大啓育賢良為善顯德遠人望世澤長傳家敦孝友華國以辭章繼承宏先緒祖業自發煌”。
湖南瀏陽吉氏字輩:“太上日元儲萬有奇季佳伯秀清揚雲景立彥從仁正德宗宏文武一齊芳俊廷榮懋登朝仕克紹光修世愈昌務本承先志敦倫裕後生忠良存厚道禮讓振家聲”。
湖南新田吉氏字輩:“運啓文華盛”。
湖南沅陵吉氏字輩:“昺元善從天承良永泰庭文星朝通閣仕啓大明仁正孝家聲茂詩書世澤綿今能成偉業邦國重名賢”。
湖南安化、重慶潼南、四川江油吉氏字輩:“本元善從天應永廷芳彥崇文思顯祖尚德定昭先忠孝家聲茂詩書世澤綿經綸成大業邦國重名賢佑啓才華盛祥開甲第聯楚南恢洛緒千百代相傳”。
湖北棗陽吉氏字輩:
市區支派:“吉慶友玉福壽先德”;
鹿頭支派:“上朝見天子治國安邦”;
吉莊支派:“成慶有玉永守先德憲章如法宗正為本修啓傳家”。
湖北孝感吉氏字輩:“先立中(忠)孝本”。
湖北鍾祥吉氏字輩:“開先成道德繼世振(鎮)書文興隆紹祖志家生光大榮立根源在培世代永清明建國應長訓安邦定太平”。
廣西貴港吉氏字輩:“中明念義溯文百千普子法觀壽茂禎凰大盛懷應仕子元雲紹金玉成泰昌隆光祖”。
廣西賓陽吉氏字輩:“志作光先夢兆祥添錦”。
廣西玉林吉氏字輩:“中明念義溯文百千普子法觀壽茂禎凰大盛懷應仕子元雲紹秀廣兆德發福國家文學”。
甘肅臨洮吉氏字輩:“生長清孝衞”。
甘肅張掖、民樂吉氏字輩:“興玉國才廷華”。
山西晉城吉氏字輩:“仁義禮智信正德文”。
山西翼城吉氏字輩:“□朝民京耀□進思□生大天永仁英安(宇)新華世慶友俊偉志學文□”。
安徽太湖、浙江江山吉氏字輩:“大宣貴明正以維天允興家世日盛啓德元壽熾昌蘭桂藤芳繼長髮慶其祥時代顯模列國泰自安康”。
安徽安慶吉氏字輩:“仁慈孝敬禮義順祥”。
貴州紫雲吉氏字輩:“天現維奇燦士學永興龍登明和平順安定家庭榮”。
貴州盤縣吉氏字輩:“貴登星洪文連發正玉成紹永學大志安邦(定)慶章平萬榮家生茂世盛澤中賢浩有昌延錦(綿)育光耀乾坤”。
貴州吉氏一支字輩:“世(士)廷文國正永學慶章成建德連思紹登朝在克明”。
陝西安康吉氏字輩:“周玉永國士興隆定超(乾)品(坤)德成由學富致顯慶日新克勤均利見俊秀生儒珍仁聲著萬世敬宗祥瑞申”。
陝西旬陽吉氏字輩:“萬三明子品”。
河北獻縣吉氏字輩:“兆鳳書萬思(金)廣(飛)慶”。
海南崖州吉氏字輩:“日友其必開德(宗)進(麟)承家訓才高受(壽)國(福)恩人生能務本世有美名存”。
重慶合川吉氏字輩:“明文天星永正富順榮華光昌俊秀大定”。
黑龍江訥河吉氏字輩:“文學孔孟廣尚有財”。
江西石城(琴江)吉氏字輩:“休四伯永福德世尚天真斯孟宗朝政文奎耀紫宸學登龍榜弟各占鳳持新”。
江西南康、廣東五華吉氏字輩:“中明念義溯文百千護成法觀壽盛禎鳳大敬鳴亨嗣必尚友文臨世長髮慶同登康協泰德澤永和春宗漢清芬茂英才普濟民民安國富強丕振眾家邦繼往朝前瞻揚帆越遠航”。
雲南鎮雄、貴州畢節吉氏字輩:“世(士)廷文國正永學慶章成建德連思紹登朝在克明忠孝傳家遠芳蘭衞祿源春陽培敏貴祥瑞佑良賢尚智宏坤顯崇英盛偉延聰鵬騰廣宇睿雁愛安恬澤惠昭倫理冠雄福壽全丞渝書玉翰輔胤佐寧軒江漢清波湧琿珩珮瓚旋鴻儒揚道義霖達勁松芊昶旭霞光耀潛鰲佔泰淵淳功徵俊彥育武定坤乾”。
福建邵武、江西石城、浙江江山吉氏字輩:“四休伯永福德世尚天真斯孟宗朝政文奎耀紫宸學登龍榜第各占鳳池新皇國時恩錫觀光萬代春繼發先祖志興華定昌臻”。
上海吉氏一支字輩:“義和承祖訓鴻發造瓷強”。
吉氏一支字輩:“傳真明廣保光興家崇禮安定仁義必發”。
參考資料: [4] 

吉姓故居墓葬

扶溝縣吉鴻昌將軍紀念館位於縣城鴻昌大道290號、G311與S102交匯處,佔地面積10萬餘平方米,建築面積1.6萬餘平方米,基本陳列面積2600平方米,綠化面積8.3萬平方米以上。館區由紀念館主館、吉鴻昌銅像廣場、國防教育園、鴻昌廣場和廉政文化園五部分組成。主館內設瞻仰大廳、吉鴻昌將軍事蹟展廳、書畫廳、扶溝英烈廳、多功能廳、廉政教育廳、遊客服務中心、貴賓室和半景畫館等。主館陳列大量圖片資料和珍貴文物,採用聲、光、電、影、微信導覽等現代科技,並輔助以雕塑、蠟像、模型、繪畫、影視、場景復原等配景,生動再現了吉鴻昌將軍和扶溝縣部分烈士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蹟。銅像廣場面積8800平方米,屹立着全國塑造吉鴻昌將軍最大的一尊青銅雕像,高7.8米,重6噸。國防教育園陳列有戰鬥機、坦克、大炮等重型武器。 [11] 
扶溝縣吉鴻昌紀念館 扶溝縣吉鴻昌紀念館

吉姓姓氏名望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吉姓歷史歷代名人18名,佔總人數的0.04%,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二百七十二位;吉姓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史文學家總數的0.01%排在並列第三百二十五位;吉姓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0.07%,排在並列第一百六十七位;吉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0.03%,排在並列第二百六十一位。

吉姓魏晉南北朝

吉士瞻,字梁容。梁朝蓮勺人,事武帝,為官清正廉潔,所至有名績,家無餘積。 [12] 
吉翂,字彥霄,馮翊郡蓮勺縣人,世代居住在襄陽。孝子。 [16] 

吉姓隋唐五代

吉旼,鄱陽人,唐代文人,官至御尉卿,享年八十八歲,為九老會成員之一。 [17] 
吉中孚,唐代鄱陽人。大曆十才子之一。 [13]  [16]  [17] 

吉姓明清

吉惟善,明朝開州人。性安靜,精通理學,不事舉業。專心於學問,不圖功名利祿。署州學事,儀矩整肅,為後學宗師。卒於家。 [17] 
吉永祚(?—1634),河南輝縣人(今河南省輝縣峪河鎮吉家崗村),萬曆年間(1573—1619)例貢,出任陝西鳳縣主簿,崇禎七年(1634)閏八月時會賊(指流寇,實為農民起義軍)至,知縣棄城遁,永祚公倡義拒守,城陷死之,後贈漢中衞經歷。 [17] 
吉燦升,字劍華,陝西韓城人,拔貢出身。清同治十年(1871)任山東平度縣知縣,署膠州知州。光緒二十年(1894)署濟東泰武臨道,1895年升山東鹽運使,1898年升山東按察使;曾參與剿殺捻軍餘黨。
吉思哈,清朝人,當了二年兩廣總督的大官,但很清廉,深受人敬重。 [17] 
吉夢熊,字毅揚,號渭,幼年跟隨長兄夢資讀書,於清乾隆壬申(十七年)考中進士,並選點為翰林。在朝歷任御史、太僕寺卿等京官,彈劾不避權貴,聲譽滿天下。後升為順天府尹,治績卓著,並兩次出任福建省主考官。 [17] 

吉姓近代以來

吉文元,廣西省桂平人,太平天國將領。太平天國十三年(1863年)追封祝王。
吉鴻昌(1895—1934),字世五河南省扶溝縣呂潭鎮人。著名抗日將領。 [14] 
吉鴻昌 吉鴻昌
吉喆,中國籃球運動員。首鋼男籃前隊長、三冠王主力球員。 [18] 
參考資料
  • 1.    吉姓的起源、來源、由來  .在線漢語詞典[引用日期2019-06-18]
  • 2.    袁義達.中國姓氏三百大姓(下):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41
  • 3.    吉氏家譜  .中國台灣網[引用日期2020-11-28]
  • 4.    吉氏字輩排行  .萬家姓[引用日期2020-11-28]
  • 5.    在史籍《潛夫論》中記載:“吉白氏,莘姓後。”
  • 6.    [百家講壇]百家姓(第三部)16 崔 吉 鈕 龔 吉家兩代翰林的故事  .央視網[引用日期2021-06-06]
  • 7.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公吉哩氏,亦稱公儀理氏、公吉爾氏、鴻吉哩氏,世居費達木村(今黑龍江北岸)、烏魯特(今內蒙古東南部興安盟地區)、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Gonggiri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吉氏、李氏。 ⑵.蒙古族公吉特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Gonggi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吉氏。 ⑶.蒙古族公吉喇特氏,世居阿喇克綽特(今內蒙古南部及周邊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Gonggira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吉氏。 ⑷.蒙古族吉禮圖氏,世居錫喇塔拉(今甘肅張掖永固鎮一帶)。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Giritu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吉氏。 ⑸.蒙古族吉爾必斯氏,世居科爾沁(今內蒙古東部通遼地區、吉林西部一帶)。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Girbis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吉氏。 另外,蒙古族減裏吉氏、減裏吉歹氏,後皆冠漢姓為吉氏。
  • 8.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據史籍《吉林通志》記載:記載: ⑴.滿族承吉氏,亦稱成尼氏、瓜吉氏,滿語為Cengni Hala,世居遼陽(今遼寧遼陽),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吉氏、程氏、成氏、承氏、郭氏等。 ⑵.滿族多錦氏,亦稱多金氏、通吉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獨斤氏、金郭時期女真獨吉部,以姓為氏,滿語為Dogin Hala,世居黑龍江索多理村(今黑龍江上游)等地。後有達斡爾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吉氏、富氏等。 ⑶.滿族額爾吉氏,滿語為Ergi Hala,漢義“邊”,世居薩哈爾察(今黑龍江北岸俄羅斯境佈列亞河流域)、烏里布(今黑龍江哈爾濱)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吉氏、邊氏等。 ⑷.滿族古爾吉氏,滿語為GurgiHala,世居廣寧正安堡(今遼寧北鎮廣寧鎮),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吉氏。 ⑸.滿族哈爾吉氏,滿語為Hargi Hala,漢義“水流湍急之處”,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吉氏。 ⑹.滿族松吉氏,滿語為Sunggi Hala,世居汪秦(今吉林汪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吉氏 ⑺.滿族吉嚕氏,滿語為Giru Hala,漢義“模樣、骨骼、弓胎”,世居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吉氏。 ⑻..滿族吉郎吉瓦爾喀氏,滿語為Giranggiwarka Hala,世居長白山蘇蘇村(今長白山地區),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吉氏。 ⑽.滿族莽吉綽氏,滿語為Manggico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吉氏。 ⑾.滿族庚克勒氏,滿語為Gengkele Hala,世居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吉氏。
  • 9.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錫伯族果爾吉氏,亦稱郭爾吉氏,共有姓氏,漢義“鏟子”,世居郭洛羅河(今黑龍江烏蘇里江諾羅河支流)、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伯都訥(今吉林松源)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Gorgi Hala。
  • 10.    百家姓-吉  .大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法院網[引用日期2021-06-06]
  • 11.    扶溝縣吉鴻昌將軍紀念館簡介  .鳳凰網[引用日期2021-06-06]
  • 12.    廖康強.中華姓氏起源通史:中國商業出版社,2014:196
  • 13.    蔣寅. 大曆時期的台閣詩人——大曆詩論綱之二[J]. 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0(1):8.
  • 14.    穆欣編著. 吉鴻昌將軍[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10. 第62頁.
  • 15.    袁義達、邱家儒.中國姓氏大辭典: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259
  • 16.    陳明遠、汪宗虎.中國姓氏辭典:北京出版社,1994:189
  • 17.    臧勵龢等編,方寶觀,方毅,王存著.中國人名大辭典:商務印書館,1998:235
  • 18.    首鋼昨晚主場絕殺深圳 1.8萬球迷悼念吉喆  .央視網[引用日期2022-06-0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