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吉倫特派

鎖定
吉倫特派(Girondist),有時稱“布里索派”(Brissotins)或“長棍麪包派”(Baguettes),是法國大革命時期立法大會和國民公會中的一個政治派別,主要代表是當時信奉自由主義的法國工商業人士。
該派著名的活動人士包括雅克·皮埃爾·布里索、孔多塞侯爵、羅蘭夫婦、皮埃爾·維克杜尼昂·韋尼奧、瑪格麗特-埃利·加代、阿爾芒·讓索內等人。
吉倫特派的名字來源於以上最後三人的家鄉吉倫特省,但這個名字是直到1847年法國作家拉馬丁的暢銷書《吉倫特派史》出版之後才開始流行起來的。
在革命當時,人們還是多以該派的領軍人物布里索的名稱來為其命名,稱為“布里索派”。
中文名
吉倫特派
外文名
Girondist、Brissotins、Baguettes
別    名
布里索派
長棍麪包派
時    期
法國大革命時期
著名人物
布里索孔多塞、羅蘭夫婦、阿爾芒·讓索內、瑪格麗特-埃利·加代
主    張
建立共和體制
重要成果
建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打敗第一次反法同盟

吉倫特派歷史沿革

吉倫特派引領革命

1791年6月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出逃事件發生後,代表金融資產級和自由貴族利益的君主立憲派(Feuillants,又譯“斐揚派”),一心想維持已經取得的革命成果,不願有新的革命和動盪,以免危及到自己的統治。因此,他們頑固堅持保留路易十六的王位。而吉倫特派卻從國王逃跑事件中看出,封建反動勢力是不會輕易與革命妥協的,要想保住革命成果,必須推翻國王。因此,他們便與下層人民一道,掀起了第一次共和運動的高潮 [1] 
在第一次共和運動中,吉倫特派率先舉起共和主義旗幟。1791年6月22日,布里索主編的《法蘭西愛國者》報激烈地抨擊國王説:“路易十六已經親手破壞了自己的王位。” [2]  第二天,這家報紙繼續刊登攻擊國王的文章,明確斷言:“在背棄了言之後,國王與憲法是不相容的了。” [2] 
隨着王室和貴族的反革命立場逐漸暴露,吉倫特派脱離了君主立憲派,開始激烈抨擊國王,主張建立共和體制,並不惜與周邊支持國內貴族反叛的國家開戰,以推翻君主制。
第一次共和運動被鎮壓後,在新產生的立法議會中,斐揚派不顧革命面臨的巨大危險,固執地堅持不論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按憲法辦事,他們把“憲法,完完全全的憲法,除了憲法別無其他” [2]  作為自己的口號,成為立法議會右翼,吉倫特派則要求採取一切必要手段保衞革命,而不必拘泥憲法條文。在與國內外封建勢力和斐揚派保守勢力的鬥爭中,吉倫特派與山嶽派組成的雅各賓派成為推動革命繼續前進的左翼力量 [1] 
立法議會一開幕,便面臨着外國武裝干涉威脅的嚴重問題。1791年8月25日,奧地利皇帝普魯士國王聯合發表了《皮爾尼茨宣言》,表示歐洲各國君主關心法國國王的境遇並將共同行動以援助法國國王。當時,以王弟阿多瓦伯爵為首的逃亡貴族們於9月10日也發表了一個反革命的宣言,要求路易十六拒絕批准憲法。當路易十六被迫在憲法上簽字居,他們又提出“抗議”。孔代親王還在科布倫茨建立了一支由一萬五千名逃亡者組成的軍隊,公開叫囂要攻入法國國土,恢復舊制度 [3] 
1792年4月,對外戰爭爆發。1791年12月16日布里索表示:“要打倒貴族、反抗派僧侶和不滿分子,就必須打倒科布倫茨。”“ 為了我們的光榮,為了我們的信譽,為了鞏固革命使之深入人心,我們必須這樣做。” [4]  這表明,吉倫特派是把對外戰爭和推進革命聯繫在一起的。1792年3月,路易十六任命吉倫特派內閣並利用這一內閣對外宣戰,自有其險惡意圖,但是,吉倫特派要同國內外封建勢力作戰則是真誠的 [1] 
6月20日示威遊行揭開了第二次共和運動的序幕。在第二次共和運動中,吉倫特派在議會內為廢黜國王大造輿論。7月3日,維尼奧在議會發言,第一次公開提出推翻國王,他説“法國親貴們挑撥歐洲各國宮廷來反對法國,用的是國王的名義爹皮爾尼茨條約之締結,為的是替國王的尊嚴圖報復;一、波希米亞和匈牙利國王與我們作戰,普魯士國王向我們的邊界入侵,反對我們的民族和國民議會,也是為了保衞王位的尊嚴多攻擊自由用的也是國王的名義…憲法第二章第一節第六條:'在國王親自統率軍隊以武力壓迫國民時,或國王不依法制止以他的名義進行的類似活動時,應認為他已放棄了王位。 [5]  ' ” 維尼奧援引憲法證明國王有罪之後,大膽指斥國王:“你偽裝喜愛法律,只是為了保存勢力,用以對付法律;你偽裝擁護憲法,只是為了避免憲法把你推下王位; 對於憲法,對於人民,你已是一文不值。”議會將維尼奧這一發言印發給各郡,在各郡產生極大影響。
吉倫特派議員措辭激烈的演説推動了全國共和運動的發展,要求國王退位的請願書從全國各地紛紛送到議會,廣大羣眾要求共和的運動和吉倫特派在議會內的鬥爭匯成一股巨大的洪流,以不可阻擋之勢向前推進。1792年8月10日,憤怒的巴黎羣眾攻佔王宮,迫使立法議會宣佈國王停職。

吉倫特派執政期間

在法國大革命期間,吉倫特派從1791年10月至1792年9月控制立法議會,因是布里索(Jacques-Pierre Brissot)的追隨者,起初稱布里索派,以激烈抨擊宮廷的姿態出現。
但從1792年全體斐揚派部長辭職以後,吉倫特派的立場曾一度發生變化。他們力圖利用斐揚派內閣去職的時機,拉攏國王,自己組閣。這樣,他們既可以取得政權,又能避免一場新的革命。
8月10日起義當天,實際上已由吉倫特派領導的立法議會,為了使各郡和軍隊瞭解並擁護起義後出現的新局面,立即派出十二名議員作為特派員分別到四個軍中去,授權他們可以暫時停止一切將領、官員的職務。同時,在起義勝利時才選出的由五名吉倫特派成員和丹東組成的臨時行政會議,也派出赴各郡的特派員,迅速穩定了國內的局勢 [1]  。當起義羣眾要求議會廢黜國王,召開由普選產生的國民公會時,立法會員雖出於被迫,但仍然根據維尼奧的報告,通過了如下法令 “法國人民宣佈召開國民公會。當國民公會尚未宣佈為保證人民的主權、保證自由與平等的統治而必須採取的那些措施時,暫時停止行政首腦的職務。” [5]  同時,議會還決定將該法令“由議會特使立即送往八十三個郡,各郡必須在二十四小時之內將法令送到下屬各市政府,以便在那裏鄭重予以宣佈。” [6]  此外,議會又通過法令,消除了積極公民與消極公民的劃分,凡年滿21歲,在當地居住時間不少於一年而非僕役的男子,都獲得了選舉權 [5] 
8月10日以後,要求共和的呼聲增高,吉倫特派順應形勢,逐漸轉變態度,贊成建立共和國。吉倫特派議員讓索內促使議會通過決議今後公佈任何法律,都必須載明“以國民的名義”,而不再是“以國王的名義”,法律均須加蓋國璽,所有行政機構頒佈的法令、命令、公證書”,也都要注有“以國民的名義”的字樣, [7]  9月4日,議員們進行宣誓,表示要竭盡全力同國王及王政作鬥爭,並以他們個人的名義向全國發出了號稱共和國的佈告。9月21日,國民公會開幕,在第一次會議上就討論了“廢止王政”的問題,全體吉倫特派議員無一例外,全部投了贊成票,使“廢止王政案”順利通過。9月22日,議會決定,從即日起稱共和元年,法蘭西第一共和國遂告誕生。
吉倫特派在執政時期,仍堅持打擊封建勢力。從1791年底起,在布里索領導下,他們支持對外戰爭,認為這是團結人民維護革命事業的手段,在1792年的瓦爾密戰役中擊敗普魯士軍隊,打敗了第一次反法聯盟。1792年春,吉倫特派達到權力和聲譽的頂峯。1792年4月20日,他們鼓吹對奧地利宣戰。
由於韋尼奧(Pierre-Victurnien Vergniaud)和布里索的滔滔雄辯,吉倫特派鼓舞了在1791年10月和11月對流亡貴族和反革命教士採取的措施。1792年8月15日,吉倫特派發布監禁逃亡貴族家屬的法令。此後,類似的法令陸續不斷頒發出來。8月17 日,決定設立革命法庭,審訊8月10日起義時的反革命罪犯。8月26日,下令監禁一切尚未逃亡的反抗派僧侶。直到吉倫特派統治後期,仍於1793年3月28日發佈了打擊逃亡貴族的法令,規定將逃亡者永遠驅逐出境,剝奪公民權沒收財產、違者處以死刑等等。反對封建勢力最突出的表現,是吉倫特派繼立憲派之後,又頒佈了一系列更為激進的新土地法令,進一步破壞了法國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1] 
1792年8月14日的法令規定,在當年收穫後,“立即將全部公有土地、公有權益和森林,在公社全體公民中進行分配。” [8]  8月25日的法令基本消除了農村中的封建權利。8月28日,他們又下令重申領主必須將佔領的公有地歸還農民,9月2日則以新的法令規定對巳沒收來的逃亡貴族土地的處理辦怯,即將土地分成二至四阿爾邦(arpents,約20一50公畝)的小塊出租給農民無限期使用,租金分期繳納,或由農民以現金購買。8月25日法令規定廢除“沒有無領主的土地”這一封建原則。“與封建制度密切相關的各種規定、習慣、章程所產生的一切弊喘全部予以廢除。” “如果不能提出購買不動產的原始契券,那麼,所有因以前公佈的法令而保留下來的或宣佈可以贖買的封建權利以及由這些權利而產生的全部金錢或實物的支付和其它各種封建義務,全部無償廢除。” [8] 

吉倫特派下台

從1792年9月國民公會開幕之日起,吉倫特派一致反對山嶽派(Montagnard)。這兩個集團所以敵對的原因,一部分是由於深刻的私仇,但也由於社會利益的對立。
在隨後的爭鬥中,吉倫特派的特點是忽視經濟平等和社會平等的温和政治觀點,反對政府控制貿易和物價的經濟自由主義,以及依靠各省同巴黎抗衡。
在審判國王時(1792.12~1793.1),由於吉倫特派中的一些人反對處決國王,所以人們譴責吉倫特派是保王黨。同時,輿論認為吉倫特派應對1793年春軍隊遭受的失敗負責。從5月31日開始,巴黎發生反對吉倫特派的羣眾運動,6月2日國民公會下令逮捕吉倫特派議員29人後,騷亂才告平息。
吉倫特派的垮台是由於他們不願採取緊急措施來保衞革命,而且不能滿足巴黎工人的經濟要求。
山嶽派採取恐怖政策以後,有21名被捕的吉倫特派人士從1793年10月24日起受審,10月31日被送上斷頭台。1794年山嶽派垮台後,那些倖免於難的吉倫特派回到國民公會,並恢復了名譽。

吉倫特派爭議

法國大革命期間,從1792年8月至1793年6月是代表工商業界人士利益的吉倫特派的統治時期。當時法國面臨反法同盟的入侵及國內暴亂,城市平民和工人生活困苦。在這種內憂外患的形勢下,吉倫特派無力領導羣眾克服危機,因此吉倫特派統治被推翻。但這並不能説明吉倫特派的統治體現了本政治派別的軟弱性,因為吉倫特派並非軟弱。
首先,法國的社會經濟發展較充分。法國市民階層則是在社會經濟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在經濟不斷髮展中日益壯大和發展起來。社會經濟實力雄厚。在法國,當時其社會經濟位居歐洲大陸首位,又有啓蒙運動為其作了充分的動員,市民階層力量強大。其次,吉倫特派屬工商業界人士的代表。吉倫特派統治時期,國內物價飛漲,工人和城市貧民困苦,城市貧民要求國民公會限制貿易自由和糧食投機,而吉倫特派考慮到自身的政治主張,所以堅決反對規定糧食的最高限價,究其原因,這是其本身的政治主張決定的,因為任何政治派別上台,首先維護的是這個政治主張。吉倫特派維護自身的自由主義主張,反對最高限價,並不能説明其軟弱。第三,吉倫特派統治時期,頒佈了一些有效措施。對內頒佈新的土地法,進一步改造法國封建土地制度,宣佈在農村中按户分配公有土地,無償廢除沒有領主的土地上的一切封建權利,廢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國——最大的成果,審判國王,處死路易十六,對外取得瓦爾密大捷,制止了外敵入侵,這些措施進一步打擊了封建勢力,擴大了革命成果,由這些措施可以看出,吉倫特派既無對封建勢力妥協,也沒有對外來干涉讓步,足以説明吉倫特派並不軟弱。
綜上所述,由於法國社會經濟發展充分,吉倫特派本身政治主張及其統治時期採取的措施可以看出吉倫特派並不軟弱,也就是吉倫特派並不能體現本政治派別的軟弱性。

吉倫特派評價

史學界主要有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吉倫特派一上台就成為“反革命右派”,是反革命幫兇,執行分裂主義投降主義路線。第二種觀點認為,對吉倫特派應給予應有的歷史地位。理由如下:第一,吉倫特派為反對君主專制,廢除王權、保衞革命成果做了大量工作。第二,實行一系列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的措施。實行共和制,鎮壓王黨叛亂,發展科學、文化、教育。第三,抗擊外國干涉,表現了愛國主義精神。第四,在審訊和處決路易十六的過程中起了很大作用。 [9] 
參考資料
  • 1.    淺議法國大革命中吉倫特派的歷史地位--《法國研究》,1987年01期,高韻青
  • 2.    沃爾金、塔爾列等.《1789一1794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莫斯科,1941年版·: 第104頁,第 106頁,第179一180頁
  • 3.    曼佛列德.《法國革命》:莫斯科,1983年版:第141頁,第116頁
  • 4.    馬迪厄.《法國革命史》:三聯書店,1958年版:第137頁,第182頁.第267頁
  • 5.    列甫寧柯夫.《法國革命史綱要,君主制的崩潰1789一1792》:列寧格勒,1982年版:第174頁,第188頁,第9頁
  • 6.    J ·M·羅伯特.《法國革命文集》第1卷:牛津,1966年版:第383一387頁,第392一394 頁,第514頁
  • 7.    J ·哈德曼.《法國革命文件集》:牛津,1973年版:第2卷,第4一5頁
  • 8.    拉賓諾維奇飛.《近代史資料》:莫斯科,1959年版:第113頁,第137頁,第138頁
  • 9.    賈東海、傅華峯.吉倫特派在法國大革命中的歷史地位和作用:山東大學文科論文集刊,198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