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合蕊柱

鎖定
合蕊柱(Gynandrium)為蘭科(Orchidaceae)植物花中的雌蕊雄蕊互相癒合所成的器官,是蘭科的特徵之一。合蕊柱多為柱狀,頂端着生着一個花葯,有時該部分形成凹陷,稱為藥窩,接近頂端處形成柱頭 [1] 
中文學名
合蕊柱
拉丁學名
Orchidaceae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單子葉植物綱
蘭目
蘭科

目錄

合蕊柱基本介紹

名稱解釋: 着生雄蕊和雌蕊的柱狀結構
合蕊柱在柱頭和雄蕊之間有蕊喙,藥窩上面橫載着由藥內花粉塊伸長而成的花粉塊柄。蕊喙具有彈性,當昆蟲飛來吸蜜而把頭部鑽進花腔時,蕊喙就彎曲過來,於是花粉塊柄頂端的着粉盤露出,接觸於昆蟲體上。在合蕊柱的基部,通常着生着唇瓣,但其前面向前下方突出,頂端接着於唇瓣,因此外觀上呈下顎狀,稱為小顎狀唇瓣(mentum),多見於熱帶的蘭科植物。此外,在蘿摩科(Asclepiadacae),具有雌雄蕊連合形成的合蕊柱,稱為蕊冠。

合蕊柱蘭科

合蕊柱
合蕊柱(5張)
Orchidaceae 蘭科,單子葉植物,約700屬,2000種,廣佈於全球,但主要產熱帶地區,我國有166屬,1019種,南北均產之,而以雲南、台灣與海南島為最盛,大部分供觀賞,少數如石斛、天麻、白芨等入藥。 陸生、附生或腐生草本;極罕為攀援藤本;陸生及腐生的常具根狀莖或塊莖,附生的常具假鱗莖(變態的莖,膨大成種種形狀,肉質)以及肥厚而有根被的氣生根。多數蘭科植物,特別是陸生蘭,在種子萌發時靠與真菌(均為擔子菌,如Rhizoctonia、Corticium、Xerotus、Marasmius、Formes和Clitocybe等)共生,攝取必須的養分,只有少數種類終生營腐生生活。蘭科的生長,有兩種分枝方式,即單軸分枝合軸分枝,後者又根據花序的位置而分為頂花合軸分枝(Acranthous Sympodium)與側花合軸分枝(Pleuranthous Sympodium)。
葉通常互生,也經常生於假鱗莖頂端或近頂端處,有時兩側壓扁或圓柱狀,常肥厚,附生種類的葉一般在基部有關節,而且多為肉質或厚革質。花通常作180度扭轉,使唇瓣處於遠軸的一方(下方),較少作90度彎曲而達到同樣目的,極罕不扭轉或作360度扭轉而使唇瓣保持原有的位置(上方);花被片6,排列成2輪,均花瓣狀,外輪3枚稱萼片,中萼片常直立而與花瓣靠合成兜狀,側萼片斜歪,有時基部與蕊柱足合生而成萼囊(Mentum),極罕兩枚側萼片一側邊緣作不同程度的聯合,或甚至合生而成一枚合萼片;內輪側生的2枚稱花瓣,中央的1枚通常變成種種奇特的形狀,稱唇瓣(Labellum),極少3枝花瓣一式而不具唇瓣;唇瓣常有豔麗的色彩,上面一般還有胼胝體、褶片或腺毛等附屬物,基部往往有距或囊;雄蕊和花柱、柱頭完全癒合而成一種柱狀體,稱蕊柱(Column或Gynostemium);蕊柱頂端一般具藥牀(Clinandrium)和1枚背生雄蕊,前上方有1個柱頭穴,極罕沒有藥牀、柱頭頂生或具2枚雄蕊者;蕊柱基部有時向前方(唇瓣方向)延伸而成足狀,稱蕊柱足;在柱頭與雄蕊之間常有一舌狀器官,稱蕊喙(Rostellum),蕊喙通常由柱頭上裂片變態而來,能分泌粘液;花粉多半粘合成團塊,有時一部分變為柄狀物,稱花粉塊柄(Caudicle);蕊喙的粘液常變為固態的粘塊,稱粘盤(Viscid),有時粘盤還有種種柄狀附屬物,稱蕊喙柄(Stipe);花粉團、花粉塊柄(以上來自花葯,為雄性來源的)和粘盤、蕊喙柄(來自柱頭,為雌性來源的)合生在一起,稱花粉塊(Pollinia);但並非所有的花粉塊都具有這4個部分,其質地與數目也因屬而異。
蘭科植物大多數靠昆蟲傳粉,也有鳥媒傳粉和自花傳粉的。當昆蟲採蜜後退出花朵時,通常背部觸及蕊喙,引起粘盤脱出並牢固地固着在昆蟲背部或其他部位上,把花粉塊整個從藥室中拖出並帶走。而當花粉塊柄暴露於空氣後,由於失水或其他原因,引起了種種運動,使得花粉團處於特定的位置,並在昆蟲尋訪別的花朵時正好擊中柱頭,從而實現異花傳粉。其巧妙的細節因種而異,極其多種多樣,在被子植物中可以説是達到了登峯造極的地步. 子房下位,通常1室,側膜胎座,極罕3室而具中軸胎座,具極多數的胚珠。果實一般為蒴果,具數個或更多的種子,據報告南美洲產的Cycnoches chlorochilon一個蒴果含種子3770000個。種子細小,近於無胚乳,胚也未分化,種皮兩端常延伸成翅狀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