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合肥西站

(中國安徽省合肥市境內鐵路車站)

鎖定
合肥西站(Hefeixi Railway Station),位於中國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在潛山北路和清溪路交口附近的東新莊,靠近合肥植物園和董鋪水庫,設計規模8萬平方米,是合肥樞紐的第二大客站 [1]  。車站將按合安場9條到發線(含正線)、合福場4條到發線(含正線),全部共組織建設13條鐵路線路。
合肥西站隸屬於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下轄的特等站,是國家級綜合交通樞紐。線路北連合肥樞紐與既有滬漢蓉、合蚌、在建及規劃建設的沿江高鐵合福鐵路、合九高鐵、商合杭客專銜接,向北可達皖東北及蘇北、山東;中與在建及規劃建設的合康高鐵、寧安城際、阜六鐵路六安景鐵路銜接,延伸向南經九江地區可達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及粵東地區。 [2] 
2019年12月28日,合肥西站舉行開工儀式 [3]  。預計合肥西站建成後,將成為長三角地區重要交通樞紐。
合肥西站站房建築面積約8萬平方米,分為地下三層和地上三層,車站規模為8台18線。東廣場是新合肥西站的重要門户和城市客廳,匯聚軌道交通3號線、10號線、S1線。 [14] 
中文名
合肥西站
外文名
Hefeixi Railway Station
投用日期
約 2025年(整體開通) [9] 
所屬地區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
車站等級
特等站
主要線路
合安九高鐵、 商合杭高鐵、 合青高鐵
區域管理
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
建築面積
80000 m²
站台規模
8台18線
車站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東新莊
開工時間
2019年12月28日

合肥西站歷史沿革

合肥西站
  • 2016年
7月19日,合肥市正式成立了合肥西站工程建設領導小組,同時啓動了西站的概念性規劃方案的設計。 [4] 
  • 2017年
2017年初,合肥東新莊合肥西站開工前的工作推進順利,設計方案已確定。
  • 2019年
12月28日,合肥西站與合新高鐵等項目舉行集中開工儀式。
  • 2020年
4月,列入國家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印發的《長江三角洲地區交通運輸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規劃》綜合交通樞紐重點工程。 [12-13]  12月7日,合肥西站西廣場及站區涉鐵市政道路工程勘察設計工作下半年已啓動,進入建設前期準備階段 [5] 
  • 2021年
2021年9月消息,根據建設規劃,合肥高鐵西站將於2023年下半年開通西側站房,至2025年下半年,整體開通。 [9] 
  • 2022年
5月,合肥西站西側站房主體結構即將封頂,按計劃,2023年底西側站房具備開通條件,整個站房有望在2025年全部建成。 [10]  截至2022年8月,合肥西站及市政配套工程總投資約為142億元。其中,站房、站場總投資約為39.63億元。東廣場綜合開發投資約為19.6億元,為合安公司負責建設;其他市政配套投資83億元由合肥市負責建設。 [11]  截至2022年10月,新合肥西站站房正在進行承軌層(也就是列車行駛地面層)、鋼結構屋蓋等工程施工,西側站房主體結構已完成75%,高架層完成了約50%。西側站房主體結構計劃於2022年11月30日完成,預計2023年10月開通西側站房,2025年年底開通啓用東側站房,新合肥西站全面建成運營。 [14] 
  • 2023年
2月,合肥高鐵西站西側站房主體結構和高架候車層全部完工,鋼結構屋頂和站房區承軌層結構完成近八成,東廣場全面進入超大基坑施工階段。 [15]  4月11日,隨着一聲令下,合肥西站西側站房鋼結構桁架屋蓋這一“鋼鐵巨獸”開始整體提升,在經過7個多小時的緊張施工後,“鋼鐵巨獸”一次性提升16.9米 [17]  。12月28日,合安鐵路引入合肥樞紐工程合福下行線線路撥接順利完成 [18] 
  • 2024年
2月18日隨着屋面天窗最後一塊鋼化玻璃安裝到位,新建合肥西站西側站房金屬屋面正式封頂,標誌着該站房即將轉入裝飾施工階段。新建合肥西站是合肥鐵路樞紐第二大客站,站房分一期西側站房和二期東側站房建設,其中西側站房建築面積約4.7萬平方米、屋面面積約2.6萬平方米,東側站房計劃於今年5月開始施工。合肥西站站房屋蓋為典型的鋼結構建築,站房金屬屋面採用鋁鎂錳合金直立鎖邊屋面系統,包含玻璃纖維布、TPO防水卷材、防火岩棉等9個構造層次。屋面中間採用“中央採光天窗”設計,造型吸取“大湖水波”元素,採用LOW-E中空鋼化夾膠超白玻璃,將玻璃的高透光性與太陽熱輻射的低透過性巧妙結合,實現採光、保温等綠色節能效果。合肥西站是京港(台)高鐵通道上的主要客站,位於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車站總規模為8台18線,站區總建築面積34萬平方米,其中站房建築面積約8萬平方米,集鐵路客運、城市軌道交通、公交、綜合物流、商業、酒店、辦公等功能為一體,是新一代“城市客廳” [19-20]  。3月19日夜,新合肥西站綜合開發東廣場工程項目現場,建設者挑燈夜戰,確保項目早日建成 [21] 
新合肥西站:建設者挑燈夜戰 新合肥西站:建設者挑燈夜戰 [21]
新合肥西站站區配套路網逐步成型 新合肥西站站區配套路網逐步成型 [24]
3月28日凌晨,400餘名建設人員歷經5個小時的持續奮戰後,新合肥西站項目改建合福高鐵上行線Ⅱ級封鎖施工順利完成 [23-24] 
合肥西站

合肥西站建築規模

合肥西站建築設計

  • 設計參數
合肥西站站房主體為3層,站房建築面積8萬平方米 [6]  ;總建築面積約24 萬平方米;站房由下至上分為地下三層和地上三層,局部設夾層 [7]  ;合肥西站西廣場佔地面積約47800平方米 [5] 
  • 設計理念
合肥西站以“大湖雲帆科技方舟”為設計理念進行構思立意,既可反映新一代鐵路客站“站城融合、交通綜合、功能聚合、綠色集合”的時代要求,又能體現合肥“大湖名城、創新高地”的城市特徵。其整體造型猶如騰空而起的“科技方舟”,反弧的屋頂造型和外飄的站房形態,仿若行駛在萬頃波濤之上的巨輪。採用流動的水平線條和乾淨利落的豎向線條作為對比,充分體現出“淝水匯流大湖雲帆”的地域特徵 [7] 
  • 特色技術
合肥西站集成多項綠色技術用於採光通風。“屋面體現‘大湖疊浪’的造型設計,交疊屋面所形成的側高窗可以避免夏季陽光直射,為旅客營造一個光照充足、通風良好的候車環境。”此外,站台雨棚設置大面積光伏電板,充分利用綠色能源。利用出挑深遠的屋檐調節微氣候,打造綠色節能的城市空間;同時站房應用大數據物聯網、人臉識別驗證等智能技術,為旅客提供最佳的旅行體驗 [7] 

合肥西站整體佈局

合肥西站片區東至潛山路,西至西二環路,北至南淝河,南至長江西路,總面積約5.5平方千米 [7] 

合肥西站站台線路

合肥西站是合安高鐵、合新高鐵的起點站,合蚌高鐵、合福高鐵、商合杭高鐵的中間站,車站規模為8台18線(含正線4條),其中合新場為3台5線、合安場3台9線、合福場2台4線 [6] 

合肥西站運營情況

合肥西站主要辦理新沂、安慶、九江方向動車始發終到作業,以及蚌埠、阜陽、新沂方向至武漢、九江、福州方向動車通過作業 [6] 

合肥西站交通換乘

合肥西站地鐵

合肥西站地下預留合肥軌道交通10號線、合肥軌道交通S1號線與鐵路客站同步建設,屆時,在合肥西站可以乘坐合肥軌道交通10號線和合肥軌道交通S1線,還可以換乘合肥軌道交通3號線 [6] 

合肥西站停車場

合肥西站西廣場規劃設置有疏散廣場、社會車輛停車場、非機動車停車場、管理用房及廣場綠化等。其中,交通設施位於西廣場地下,含社會車輛停車場約1400個泊位、網約車及租賃車停車場約240個泊位、非機動車停車場約800個泊位 [5] 

合肥西站價值意義

合肥西站建成運營後,將成為合肥鐵路樞紐三大客站之一,銜接京港高鐵合安段和商合段、合杭高鐵、合新高鐵安徽段等線路,填補合肥西片區大型鐵路樞紐的空白,對於完善提升合肥鐵路樞紐佈局和整體能力,促進合肥都市圈提質升級等具有重要意義。
合肥西站作為合肥鐵路樞紐三大主客站之一,是構建完善合肥鐵路樞紐客運系統的重大工程 [8] 
作為合肥市三大鐵路客運站之一,合肥西站在南北方向起到了重要的連通作用,其佈局和建設將完善合肥鐵路樞紐的客站佈局。
合肥西站是國家“八縱八橫”高速鐵路主通道京港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合肥站、合肥南站形成“三足鼎立”格局,將填補合肥西片區大型鐵路樞紐的空白 [7]  。安徽網 評
在該處新建合肥西站可以與合肥站、合肥南站有機銜接,使合肥樞紐運輸組織更加靈活,可以使蚌埠-九江(武漢)、阜陽-九江方向車流順暢,部分北沿江高鐵也會經過新合肥西站,打通了京港(台)大通道,提升合肥在全國路網中的地位 [1]  。安徽網 評
項目建成後將是新合肥西站的旅客人流集散和城市交通換乘樞紐中心之一,屬於新合肥西站重要的附屬配套設施。地上部分設計為城市廣場、公園和綠地,建成後將成為市民、旅客觀光、娛樂、休閒、運動的重要公共活動場所 [22] 
新合肥西站是合肥鐵路樞紐第二大客站,也是京港高鐵通道上的主要客站,車站總規模為8台18線。項目建成後,將銜接京港高鐵合安段和商合段、合杭高鐵、合新高鐵安徽段等線路。 [25] 

合肥西站軌道交通

截至2019年12月,共有1條地鐵線路途徑合肥西站。
軌道交通線路
地鐵線路
行駛方向
首班車
末班車
06:09
22:46
相城路站
06:09
22:46

合肥西站主要工程

  • 合福線路撥接連夜施工
3月28日凌晨,400餘名建設人員歷經5個小時的持續奮戰後,新合肥西站項目改建合福高鐵上行線Ⅱ級封鎖施工順利完成,推動京港高鐵早日實現貫通,為下一步合武線撥接騰出作業場地。
本次II級封鎖施工包括合肥北城至蜀山東合福場間,需在240分鐘的有效施工時間內同步進行南北2個龍口撥接施工。最終,順利實現了新、老鐵路線之間的精準撥接 [2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