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合模式標本

鎖定
合模式標本,標本類型。
中文名
合模式標本
外文名
syntype
主模式標本
是由命名人指定的模式標本
等模式標本
與主模式標本同為一採集者

目錄

合模式標本簡介

科或科級以下的分類羣的名稱,都是由命名模式來決定的。但更高等級(科級以上)分類羣的名稱,只有當其名稱是基於屬名的也是由命名模式來決定的。種或種級以下的分類羣的命名必須有模式標本根據。模式標本必須要永久保存,不能是活植物。模式標本有下列幾種:
(1)主模式標本(全模式標本、正模式標本)(holotype)是由命名人指定的模式標本,即著者發表新分類羣時據以命名、描述和繪圖的那一份標本。
(2)同號等模式標本(模式標本、復模式標本)(isotype)系與主模式標本同為一採集者在同一地點與時間所採集的同號復份標本。
(3)合模式標本(等值模式標本)(syntype)著者在發表一分類羣時未曾指定主模式而引證了2個以上的標本或被著者指定為模式的標本,其數目在2個以上時,此等標本中的任何1份,均可稱為合模式標本。
(4)後選模式標本(選定模式標本)(lectotype)當發表新分類羣時,著作未曾指定主模式標本或主模式已遺失或損壞時,是後來的作者根據原始資料,在等模式或依次從合模式、副模式、新模式和原產地模式標本中,選定1份作為命名模式的標本,即為後選模式標本。
(5)副模式標本(同舉模式標本)(paratype)對於某一分類羣,著者在原描述中除主模式、等模式或合模式標本以外同時引證的標本,稱為副模式標本。
(6)新模式標本(neotype)當主模式、等模式、合模式、副模式標本均有錯誤、損壞或遺失時,根據原始資料從其他標本中重新選定出來充當命名模式的標本。
(7)原產地模式標本(topotype)當不能獲得某種植物的模式標本時,便從該植物的模式標本產地採到同種植物的標本,與原始資料核對,完全符合者以代替模式標本,稱為原產地模式標本。

合模式標本相關介紹

一、植物界的分門別類
現在生存在地球上的植物,估計有50萬種以上。要對數目如此眾多,彼此又千差萬別的植物進行研究,第一步必須先根據它們的自然性質,由粗到細,由表及裏地進行分門別類,否則便無從入手。
人類對植物界的研究和認識,有一段漫長的歷史。在歐洲,早在公元前
300年,古希臘的本草學家(herbalist)和植物學家(botanist)如提奧弗拉斯(Theophrastus,371—286BC)等,便開始根據植物的經濟用途或生長習性,對它們進行分門別類。在我國古代也不乏這方面的學者和著作,其中以明代的李時珍(1518—1593)和清代的吳其濬(1789—1847)最著稱。李時珍所編《本草綱目》,將所收集的千餘種植物分成草、谷、菜、果和木等五部,和山草,芳草等三十類。吳其濬的《植物名實圖考》中,將植物分為谷、蔬、山草、隰草、石草、水草、蔓草、芳草、毒草、羣芳、果和木等十二類。所有這些分類方法,都不是根據植物的自然性質,也沒有考察彼此間在演化上的親疏關係,僅就一二特點或應用價值進行分類。此種分類法,稱為人為的分類系統(artificialsystem)。與此相反,自然分類系統(naturalsystem)則應利用現代自然科學的先進手段,從比較形態學、比較解剖學、古生物學、植物化學和植物生態學等不同的角度,反映出植物界自然演化過程和彼此間親緣關係。人們為了建立這樣的系統,作了長期不懈的努力,使其漸臻完善。但直至目前,人們尚未能提出一個完全反映客觀規律的植物系統。
植物系統的建立,必須經過一定的步驟。首先需將性質相近的植物進行分門別類,然後尋找各類羣之間的相互關係(即親緣關係),再根據其關係的密切程度,加以排列,這樣就可以從系統中看出整個植物界,或是某一門類植物發生和發展的過程。
分門別類工作有粗有細,這與我們所考查的範圍有關。就整個植物界而
言,人們通常將其分為16個門,它們是:
1.裸藻門(Euglenophyta);
2.綠藻門(Chlorophyta);
3.輪藻門(Charophyta);
4.金藻門(Chrysophyta);
5.甲藻門(Pyrrophyta);
6.褐藻門(Phaeophyta);
7.紅藻門(Rhodophyta);
8.藍藻門(Cyanophyta);
9.細菌門(Bacteriophyta);
10.粘菌門(Myxomycophyta);
11.真菌門(Eumycophyta);
12.地衣門(Lichens);
13.苔蘚植物門(Bryophyta);
14.蕨類植物門(Pteridophyta);
15.裸子植物門(Gymnospermae);
16.被子植物門(Augiospermae)。
其中裸子植物門與被子植物門均系以種子進行繁殖的,因此,又將它們合併為1個門,即種子植物門(Spermatophyta)。這樣整個植物界則包括15門。還有人將蕨類植物門、裸子植物門和被子植物門合稱為維管植物門(Tracheophyta),因為它們均有維管組織。若如此,則整個植物界應分為
14門。
各門植物之間,又有親疏遠近之分。因此,又可根據它們的共同點分成若干類。例如,從裸藻門到藍藻門,這8門植物又統稱為藻類(algae)。其共同特徵為植物體結構簡單,無根、莖、葉分化,這種植物體稱為葉狀體
(thallus)。它們大多數為水生,具有光合作用色素,屬於自養植物。細菌門、粘菌門和真菌門又合稱為菌類(Fungi)。其形態特徵與藻類相似,但不具光合作用色素,大多營寄生或腐生生活,是異養植物。藻類和菌類是植物界中出現較早,但又是比較低級的類型,所以合稱為低等植物。根據營養方式的不同,藻類又稱為綠色低等植物,菌類稱為非綠色低等植物。地衣門是藻類和菌類的共生體,也屬於低等植物的範圍。
苔蘚植物門與蕨類植物門的雌性生殖器官,均以頸卵器(archegonium)的形式出現,在裸子植物中,也有頸卵器退化的痕跡,因此,這3類植物又合稱為頸卵器植物(archegoniatae)。但是苔蘚與蕨類又是以孢子(spore)進行繁殖的,這和藻類、菌類相似,因此,它們與整個低等植物(即藻類、菌類)合稱為孢子植物(sporeplant)。與此相對,裸子植物門與被子植物門都是以種子進行繁殖,故稱種子植物(seedplant)。又因種子植物均能開花結實,所以還有一個名稱叫顯花植物(phanerogamae),而孢子植物則沒有開花結實現象,故稱為隱花植物(cryptogamae)。苔蘚、蕨類、裸子、被子4門植物,植物體的結構比較複雜,大多有根、莖、葉的分化,內部也分化到較高級的程度,且有胚的構造,大多為陸生,因此,又合稱為高等植物(higherplant),以與低等植物(lowerplant)相比較。
茲將植物界分門別類情況歸納如下表。此表大致反映出整個植物界各大
門類之間的系統演化上的相互關係。低等植物各門,在進化上處於較低級的地位,這不僅從形態、結構和生殖方式上反映出來,而且也反映在它的生態特性中。種子植物,特別是被子植物,處於進化的最高階段。它們與處於最低階段的藻類植物、菌類植物很少有相似之處。處於中間階段的苔蘚植物與蕨類植物,雖被人習慣地劃入高等植物的範疇之中,但其本身既具有高等植物的特徵,也具有低等植物的特徵(如以孢子進行繁殖),這正反映了它們的過渡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