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叾,漢語拼音:dū,注音:ㄉㄨ,釋義:同“𡰪(dū)”,是“𡰪”的訛字。1.本指肛門。2.臀,屁股。3.器物的底部;泛指盡頭,尾端。4.〔 ~ 子〕:蜂或蠍子等的尾部。5.緊跟(在後面),(在後面)追趕。6.用於地名。〔雞籠 ~ ﹞:地名,也寫作“雞籠篤、雞籠ᰪ”,在廣東陽江市。〔黃坡 ~ ﹞:地名,也作“黃坡ᰪ”,在廣西欽州市 [1]  〔鍋 ~ ﹞:地名,也寫作“鍋ᰪ(dū)”,在廣東省梅州市 [2]  〔大尾 ~ ﹞:地名,或寫作“大尾ᰪ、大尾篤、大美篤”,官方規範名稱是“大美督”,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大埔區 [3] 
中文名
外文名
end, bottom, rump
拼    音
部    首
總筆畫
5
五    筆
BKF
倉    頡
NNR
鄭    碼
YJVV
四    角
17602
筆    順
フ丨丨フ一
統一碼
53FE
Unicode
CJK
部外筆畫
2
解    釋
同“𡰪”
注    音
ㄉㄨ
粵語讀音
duk1
客語讀音
duk5
結    構
上下結構
異體字
𡰪、㞘、䐁、𡱰
筆順編碼
52251

字義

基本字義

◎叾
拼音:dū,注音:ㄉㄨ
〈名詞〉
(1)同“𡰪(dū)”。
(2)臀,屁股;或特指肛門:~ 子
(3)方言。〔 ~ 子﹞:①蜂或蠍子等的尾部;②屁股。
鍋叾 鍋叾
(4)器物的底部:甕 ~ ;碗 ~ 底;~ 底。
(5)泛指盡頭,尾端:一眼望到~ 。
(6)用於地名。〔雞籠 ~ ﹞:地名,也寫作“雞籠篤、雞籠𡰪”,在廣東省陽江市。〔黃坡 ~ ﹞:地名,也作“黃坡𡰪”,在廣西欽州市 [1]  〔鍋 ~ ﹞:地名,也寫作“鍋𡰪(dū)”,在廣東省梅州市 [2]  〔大尾 ~ ﹞:地名,或寫作“大尾𡰪、大尾篤、大美篤”,官方規範名稱是“大美督”,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大埔區
〈動詞〉
(7)緊跟(在後面),(在後面)追趕:~ 住追上來了;在後面~ 着。 [4] 

詳細字義

◎叾(注:以下全文出現的“叾”同“𡰪”)
拼音:dū,注音:ㄉㄨ
〈名詞〉
(1)同“𡰪”,“叾”字是“𡰪”的訛字(注:“了”當是“屍”的甲、金文或篆文字形訛變而來,“屍”在古代楷書正體作“𡰣”,康熙字典體亦作“𡰣”,今以“屍”代“𡰣”。“了”形似“𡰣”,因而,“𡰪”訛變成“叾”。𡰪,從口從屍。屍,甲骨文像屈膝而坐的人形,從屍取義的字大多與人之軀幹等義有關 [5]  ,這裏取人之軀幹之意。口,即“尾下竅”。“屍”與“口”形成合體字,則表明“人體尾下竅”之意。“𡰪”本義是:肛門。)亦即謂“叾”的本義是:肛門
(2)同本義。
𡰪,俗䐁字,尾下竅也。 —— 《玉篇· 屍部》
䐁,尾下竅也。或作㞘(dū),俗作𡰪。 —— 《廣韻·屋韻》
㞘,俗。𡰪,今。 ——《龍龕手鑑·屍部》
(3)臀屁股,作為“䐁(zhuó)”的借字䐁,從月(肉)從豖(chù)。“豖”的本義為劁豬,即是閹割豬,劁豬旨在令豬長肥大,後引申為:肥,肥肉。“䐁”就是長了很多肥肉之處,即是指“臀”。
𡰪,俗䐁字。 —— 《玉篇· 屍部》 [6] 
䐁,臀也。 —— 《廣雅 · 釋親》
䐁,尻也。——《玉篇· 肉部》
(4)方言。〔~ 子﹞:(一)蜂或蠍子等的尾部;(二)屁股。
(5)器物的底部如:甕叾(甕的底部);鑊叾(鍋的底部)。
(6)泛指盡頭,尾端。與“頭”相對。
莊稼忙亂無頭𡰪,只有冬月稍清閒。 ——清·蒲松齡《日用俗字·莊農章》 [6] 
(7)用於地名用於地名。〔雞籠 ~ ﹞:地名,也寫作“雞籠篤、雞籠𡰪”,在廣東省陽江市。〔黃坡 ~ ﹞:地名,也作“黃坡𡰪”,在廣西欽州市 [1]  〔鍋 ~ ﹞:地名,也寫作“鍋𡰪(dū)”,在廣東省梅州市 [2]  〔 磜~ 裏﹞:地名,也作“磜督裏”,在廣東省陸河縣。〔大尾 ~ ﹞:地名,或寫作“大尾𡰪、大尾篤、大美篤”,官方規範名稱是“大美督”,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大埔區。
〈動詞〉
(8)方言。緊跟(在後面),(在後面)追趕。~ 住追上來了;在後面~ 着。

使用範圍

兩廣地區

“叾”、“𡰪”或表示此涵義的借字,在兩廣一帶仍被廣泛使用。“叾”,也寫作“𡰪、㞘、䐁、𡱰”,也有訛寫成“篤、獨”的。在兩廣一帶,地方方言大多保留“器物的底部;尾端,盡頭;(在後面)追趕”等意思。同時,兩廣一帶現今仍有為數不少的地方是以“叾”(或作“𡰪、篤、督”)字命名的。如:高羅叾、磜叾裏、雞籠叾、黃坡叾、鍋叾等。“叾”、“𡰪”或表示此涵義的借字,日常口頭使用頻仍,但大多數人只曉其聲,不識其字。

贛語地區

在贛方言中也有廣泛使用,音duk5。例句:託到叾埦;插到得叾;叾旮

晉語地區

在晉語區,雖將“䐁”(或作𡰪、叾)字的“臀也”、“尻也”的意思保留下來,且日常使用頻仍,但能識能認的,不足萬分之一,至於能書能寫的,更是少於十萬分之一。 [7] 

歷史源流

(注:“叾”字是“𡰪”的訛字,以下全文可以“叾”代“𡰪”。)
“𡰪”、“䐁”二字,一俗一正,當為兩漢魏晉時的用字。後來,《集韻》又收錄了一個介於“𡰪”與“䐁”的“㞘”字,但此字僅見於《集韻》中,少見用例。《龍龕手鑑》也收錄了一個與“㞘”形近的“𡱰”字,《龍龕手鑑·屍部》解釋説:“𡱰,俗。𡰪,今。”《玉篇》時代的俗字,到《龍龕手鑑》時代,變成了今字,且另造出又一個俗字“𡱰”。
“䐁”字之演變,大約是由“䐁”而“𡰪”,再由“䐁”和“𡰪”綜合為“㞘”,後又訛變出一個“𡱰”。於是,這個意思是“臀”和“尻”的字,便有了“䐁”“𡰪”“㞘”“𡱰”四個字。
“䐁”字既能為《廣雅》和《玉篇》同時收錄,或可見出其為魏晉南北朝時的通用字,但經過唐宋之後,逐漸淡出通用之行列。僅殘存在各地方言中,偶爾一見。宋黃庭堅的《鼓笛令·戲詠打揭》中有:“人道他家有婆婆,與一口,管教𡱰磨。”用的是“𡱰”字。元曲家們也用“䐁磨”一詞,但將“䐁”字訛寫為“篤”或“獨”,甚至訛寫為“突”或“都”。清蒲松齡《日用俗字·莊農章》中有:“莊稼忙亂無頭𡰪,只有冬月稍清閒。”用的是“𡰪”字。但不管是黃庭堅的“𡱰磨”,還是蒲松齡的“無頭𡰪”,此詞此字的本義已經被引申而虛化淡化了。 [7] 

常用詞語

鍋叾
拼音:guō dū
釋義:1.鍋的底部。2.地名,也寫作“鍋𡰪(dū)”,在廣東梅州市平遠縣東石鎮
西貢叾
拼音:xī gòng dū
釋義:地名,在香港特別行政區西貢區
大尾叾
拼音:dà wěi dū
釋義:地名,或寫作“大尾𡰪、大尾篤、大美篤”,官方規範名稱是“大美督”,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大埔區。
叾螺
拼音:dū luó
釋義:1.即“筍錐螺”?腹足綱,錐螺科。殼呈長錐形,高約16釐米,螺層約29層,殼頂尖細,易損傷,縫合線深。每一螺層有螺肋五或六條,體螺層約有螺肋十一條。殼面灰黃色或褐色,殼口近圓形,內面紫褐色。棲息泥沙質海底,中國東南沿海有分佈,肉供食用。2.即“釘螺”?螺的一種。卵生,螺殼圓錐形。生活在温帶和亞熱帶的淡水裏和陸地上。是傳染血吸蟲病的媒介。(注:上述有“?”處待考)
剎叾
拼音:shā dū
釋義:一件事或一項工程的最後階段,説話或會議的結束語。也作“煞叾”。 [8] 
鑊叾
拼音:huò dū
釋義:鍋的底部。
打爛沙盆到叾
拼音:dǎ làn shā pén wèn dào dū
釋義:比喻追根究底。也作“打爛沙盆璺到䐁(dū)”。 [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