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司馬道子

鎖定
司馬道子(364年~403年2月3日),字道子,河內郡温縣(今河南省温縣)人。東晉宗室、權臣。晉簡文帝司馬昱第七子,晉孝武帝司馬曜同母弟,母為李陵容 [1] 
初封琅邪王,後徙封會稽王。曾擔任司徒、揚州刺史、錄尚書六條事等重要職務,司馬道子在孝武帝朝是與皇室血緣最近的一支,在當時被委以朝政大任,又排擠當國的陳郡謝氏士族,皇族權力得以提升。然而孝武帝和司馬道子皆嗜酒,司馬道子亦任用小人,致令朝政漸見敗壞;而孝武帝信任的臣下亦有不齒於司馬道子黨眾的人,兩派之間矛盾造成主相之間的鬥爭。 [2] 
太元二十一年(396年)孝武帝司馬曜被張貴人所殺,太子司馬德宗即位,司馬道子以皇叔之尊輔政掌權,繼續任用王國寶等寵臣,招來王恭發兵討伐。司馬道子雖然屈服,但仍以司馬尚之王愉等人試圖抗衡,卻招來王恭第二度討伐,最終倚靠兒子司馬元顯平定。及後政事皆由司馬元顯掌握,司馬道子則因身體患有疾病和沉溺於飲酒中無所事事,不久其子司馬元顯被桓玄擊敗,旋即被殺。 [3] 
元興元年(402年)十二月,御史杜竹林將流放至安成郡的司馬道子用毒酒毒殺,司馬道子死時年僅三十九歲。晉安帝聞訊在西堂為叔父司馬道子哭喪三日,桓玄敗亡後,大將軍司馬遵總攝朝政,下詔追贈司馬道子為丞相,並派司馬珣之赴安成郡迎回司馬道子的靈柩。義熙元年(405年),賜諡文孝王,並讓司馬道子與王妃合葬王妃陵。 [4] 
別    名
會稽文孝王
道子
所處時代
東晉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丹陽建康(今江蘇南京)
出生日期
364年
逝世日期
403年2月3日
本    名
司馬道子
籍    貫
河內郡温縣
官    職
太傅
諡    號
文孝王
爵    位
琅琊王—會稽王
追    贈
丞相

司馬道子人物生平

司馬道子抑謝興馬

司馬道子年輕時就以恬靜寡慾而受謝安稱許。鹹安二年(372年)七月己未日(9月12日)受封琅邪王,食邑一萬七千六百五十一户,兼攝會稽國,領會稽內史。 [5-6] 
太元五年(380年)加開府,領司徒 [7-8] 
太元八年(383年),錄尚書六條事。 [9]  當時司馬道子專權,王妃堂兄王國寶同時是謝安女婿,但因謝安厭惡其品行不端而沒有委以重任,但王國寶自以門第,不屈就當次等官員,於是依附司馬道子,並離間謗毀謝安,逼得謝安出鎮迴避。 [10-11] 
太元十年(385年),謝安去世,朝廷下詔以其為揚州刺史、錄尚書事、假節、都督中外諸軍事,原來謝安衞將軍府的文武部屬皆撥入了驃騎將軍府。 [12] 
太元十一年(386年),朝議朝廷軍隊已經長時間徵役,應當置戍南歸,轉攻為守;當時謝玄北伐軍在中原因丁零翟遼的勢力而陷入膠着,謝玄上疏謝罪,朝廷於是就作慰問並讓他還鎮淮陰
太元十二年(387年),再加司馬道子徐州刺史、太子太傅。 [13-14] 

司馬道子主相相爭

當時,晉孝武帝因沉迷酒色而疏於政事,而與司馬道子一起常常喝酒。當時司馬道子既為揚州刺史錄尚書事,權傾天下,他又親近僧尼、寵信小人,尤以時任侍中王國寶卑下討好司馬道子而特別受其寵信。在這情況下,司馬道子寵信的人都趁機玩弄朝權,賄賂買官、政治和刑律都混亂。又因司馬道子崇尚佛教而耗費過多,令士民不堪命。 [15] 
由於朝政混亂,中書郎範寧向晉孝武帝陳述朝政得失,令孝武帝對司馬道子心生不滿,不過表面上仍然待他優厚。另外,王國寶阿諛奉承司馬道子之事令範寧看不過眼,勸孝武帝貶黜他,但王國寶卻反誣陷範寧,令孝武帝無奈貶他到豫章太守。如此司馬道子一黨的權勢就更盛。其中因為賄賂而得親近司馬道子的趙牙和茹千秋,一個耗費巨資為司馬道子宅第建築山水設施,另一個更賣官販爵,聚斂了過億錢財。 [2] 
司馬道子又恃著皇太妃李陵容寵愛,有時因酒意而有失禮之事,令孝武帝難以忍受,只因皇太妃之故而沒有廢黜他。孝武帝認為司馬道子不是治國之能臣,當時又因王國寶與孝武帝親近的王珣等人不和,孝武帝於是以外戚王恭為青兗二州刺史、殷仲堪為荊州刺史、郗恢為雍州刺史,以他們作為外援抗衡司馬道子的勢力,同時留王珣王雅在朝。司馬道子於是升王國寶為中書令、中領軍,又引王國寶堂弟王緒為心腹,主相之間朋黨相爭。 [16] 
太元十七年(392年),孝武帝以其子司馬德文為琅邪王,司馬道子於是徙封會稽王。太元二十一年(396年),司馬道子解徐州刺史予劉該,同年孝武帝被張貴人所殺,晉安帝即位,朝廷下詔內外事務皆要諮詢司馬道子,行輔政之責。因為孝武帝突然死亡,故此未及寫下遺詔,安置朝中王珣和王雅都沒有實權,故司馬道子掌握權力,並且寵信王國寶及王緒,讓他們參與朝權。 [17] 

司馬道子王恭舉兵

青兗二州刺史王恭一直厭惡王國寶弄權,常直言斥責,令司馬道子既怨憚亦忿恨他。隆安元年(397年),王恭不能再忍受王國寶弄權,於是聯結殷仲堪起兵討伐王國寶。司馬道子畏懼王恭,但求了事,於是將罪責推向王國寶,並命譙王司馬尚之收捕王國寶到廷尉,及後賜死王國寶並處死王緒,又遣使向王恭道歉。王恭於是撤還京口。 [18] 
司馬道子此後忌憚王恭和殷仲堪以軍事相逼,於是以司馬尚之司馬休之有才略而引其為腹心,又聽從司馬尚之所説樹立外藩,於是出司馬王愉為江州刺史。不過,此舉招來豫州刺史庾楷不滿,因為司馬道子割原本由他都督的豫州四郡交給了王愉都督。庾楷上表抗議不果後就鼓動王恭討伐司馬尚之,王恭終在隆安元年(398年)與庾楷及殷仲堪、桓玄舉兵討伐王愉及司馬尚之兄弟。司馬道子曾試圖勸止庾楷,但遭庾楷拒絕。司馬道子面對王恭諸軍舉兵,不知所措,會稽王世子司馬元顯則力主討伐王恭,朝廷加司馬道子黃鉞,以司馬元顯為征討都督,統王珣、謝琰等人抵抗。司馬道子將軍事都委託給司馬元顯,自己則終日飲酒。及後司馬尚之大敗給桓玄,進至石頭城,司馬道子守中堂以備桓玄進攻,但期間卻發生小插曲,有一匹馬在軍中亂走,士兵擾亂不安,竟令不少士兵掉進長江江水中溺死。 [19] 
司馬元顯及後成功策反王恭手下北府軍將領劉牢之,王恭兵敗被處死,但殷仲堪、楊佺期和桓玄等軍仍在建康附近的蔡洲。左衞將軍桓脩此時向司馬道子進言,建議司馬道子以利益誘使桓玄和楊佺期二人,令二人反抗殷仲堪。司馬道子於是分別讓桓玄任江州刺史及雍州刺史,並以桓修為荊州刺史,又貶殷仲堪為廣州刺史。不過,此舉未能瓦解殷仲堪軍團,反令三人移鎮尋陽,聯合抗拒朝命,對抗朝廷。最終司馬道子唯有以朝廷之名下詔慰問殷仲堪等人請求和解,又讓殷仲堪復任荊州刺史,危機才得以解決。 [20] 

司馬道子酒醉相王

隆安三年(399年),司馬元顯因司馬道子有疾兼每天酒醉,知朝望已失,於是暗示朝廷解授司徒及揚州刺史,更由司馬元顯自任揚州刺史。司馬道子酒醒後才知道,雖然大怒,但不能做什麼。後司馬元顯加錄尚書事,當時人以司馬道子為東錄;司馬元顯為西錄。不過司馬道子仍然酗酒,大小政事都由司馬元顯掌握,故此當時司馬元顯的西府有很多人拜訪,而東府則門可羅雀 [21] 
隆安五年(401年),叛民孫恩進攻三吳,並循海進攻京口,當時劉牢之在會稽未返,司馬元顯率兵抵抗但屢戰不利。面對如此險境,司馬道子別無他法,只有每天在蔣侯廟禱告。只因劉裕擊潰孫恩,以及司馬尚之和劉牢之及時回軍才逼使孫恩北逃,京師得以解危。

司馬道子敗於桓玄

元興元年(402年),司馬元顯討伐桓玄,司馬道子獲授侍中、太傅,並將驃騎將軍府中幕僚都移到太傅府。不過桓玄順江南下抵抗,擊敗了司馬尚之,劉牢之又背叛了司馬元顯,令司馬元顯兵眾潰敗。司馬元顯隨後問計於司馬道子,但司馬道子唯有對其哭泣。桓玄隨後掌握朝政,殺司馬元顯及其黨羽,又流放司馬道子到安成郡。至同年十二月庚申日,守衞司馬道子的御史杜竹林因桓玄的指示以毒酒殺死司馬道子,享年三十九歲。晉安帝聞訊在西堂為其哭喪三日。 [3] 
元興三年(404年),桓玄因劉裕起兵而敗死,時大將軍司馬遵總攝萬機,追尊司馬道子丞相,並派司馬珣之到安成郡迎其靈柩。義熙元年(405年),諡司馬道子為文孝王,讓司馬道子與會稽王妃合葬於王妃陵。 [4] 

司馬道子軼事典故

王孝伯(王恭)死後,把他的頭掛在朱雀橋上示眾。太傅司馬道子坐車到示眾的地方,仔細地看着王孝伯(王恭)的頭,説道:“你為什麼急着要殺我呢?” [22] 
桓玄從義興回來後,去見司馬太傅,太傅此時喝得大醉,很多客人在座。太傅問道:" 桓温晚年要叛亂,怎麼回事呢?" 桓玄嚇得伏在地上,不敢起來。謝景重當時是長史,就舉起笏板答道:" 以前宣武公廢黜昏君,輔佐聖明登基。他的功勞超過伊尹和霍光,大家議論紛紛,請您公平裁決。" 太傅説:" 我知道了,我知道了。" 隨即舉起酒杯説:" 桓義興,我敬你酒。"桓玄謝罪退出。 [23] 

司馬道子人物評價

晉書》:①“少以清澹為謝安所稱。”②“道子地則親賢,任惟元輔,耽荒曲糵,信惑讒諛。遂使尼媪竊朝權,奸邪制國命,始則彝倫攸斁,終則宗社淪亡。道子實晉朝之宰嚭者也。”③“道子昏兇,遂傾國祚。” [24] 
《雲中詩》:“相王沉醉,輕出校命。捕賊千秋,幹豫朝政。” [25] 
蔡東藩:①“道子貪婪驕恣,寵暱羣小。” [26]  ②“會稽王道子,貪利嗜酒,實是一個糊塗蟲。假使朝右有人,自足制馭道子。” [27] 
餘嘉錫:①“道子身為輔相,朝野具瞻,既不能用弘之之言,大明國典;復不能慎其嚬笑,知玄之雄豪可疑,而無術以制之,加以挫辱,使之愧恥,無以自容。徒一旦得志,肆其憤毒。遂致父子俱死人手,為天下笑,非不幸也。” [28]  ②“如鍾會、王戎、王衍、王敦、王澄、司馬越、桓温、郗超、王恭、司馬道子、殷仲堪之徒,並典午之罪人。” [29] 

司馬道子個人作品

全晉文》收錄有《命謁陵》《請徵戴逵疏》《請崇正文李太妃名號啓》、《皇太子納妃啓》、《與王彪之書》、《答範尚書》、《與人書》。 [30] 

司馬道子家庭成員

司馬道子父母

父親:東晉簡文帝司馬昱 [31] 
嫡母:簡文順皇后王簡姬王遐之女,348年去世,生司馬道生、司馬俞生(追贈)。 [31] 
生母:李陵容 [1] 

司馬道子同母兄長

晉孝武帝司馬曜 [1] 

司馬道子異母兄長

思世子司馬道生,母親為王簡姬。 [31] 
司馬俞生,早殤,母親為王簡姬 [31] 
臨川獻王司馬鬱,早殤(追贈),母親胡淑儀。 [31] 
司馬朱生,早殤,母親胡淑儀。 [31] 
司馬天流,早殤,母親王淑儀。 [31] 

司馬道子同母姐妹

鄱陽公主,嫁王導曾孫王嘏 [1]  [32]  [33] 

司馬道子異母姐妹

新安公主司馬道福,先嫁桓濟,後改嫁王獻之,生母徐淑媛。 [34] 
武昌公主,嫁桓修 [35] 
尋陽公主,嫁王褘之。 [36] 

司馬道子妻妾

正妻:王國寶的堂妹王氏。 [37] 
妾室:劉氏,生司馬元顯。 [38] 

司馬道子兒子

司馬元顯,會稽王世子,官至驃騎大將軍。曾一度執掌東晉朝權,被桓玄擊敗後被捕,遭處死。 [21] 
司馬脩之,臨川王司馬寶子,因司馬道子及司馬元顯皆未有獲承認的子嗣存活,故過繼承襲會稽王爵位。 [39] 

司馬道子孫子

司馬彥璋,司馬元顯子,封東海王,與父親一同被殺。 史載司馬元顯連同六名兒子一併處死,其中應包括司馬彥璋。
司馬秀熙,據説是司馬元顯子,劉裕起兵推翻桓楚後突然出現,聲稱是逃入蠻中的司馬元顯子,獲會稽太妃肯定。後因被劉裕查驗證實為奴僕勺藥所冒而被殺。 [40] 
參考資料
  • 1.    《晉書李陵容傳》 遂生孝武帝及會稽文孝王、鄱陽長公主。
  • 2.    《晉書司馬道子傳》  長史謝重舉板答曰:"故宣武公黜昏登聖,功超伊霍,紛紜之議,宜裁之聽覽。"道子頷曰:"儂知儂知。"因舉酒屬玄,玄乃得起。由是玄益不自安,切齒於道子。  於時朝政既紊,左衞領營將軍會稽許榮上疏曰:"今台府局吏、直衞武官及僕隸婢兒取母之姓者,本臧獲之徒,無鄉邑品第,皆得命議,用為郡守縣令,並帶職在內,委事於小吏手中;僧尼乳母,競進親黨,又受貨賂,輒臨官領眾。無衞霍之才,而比方古人,為患一也。臣聞佛者清遠玄虛之神,以五誡為教,絕酒不淫。而今之奉者,穢慢阿尼,酒色是耽,其違二矣。夫致人於死,未必手刃害之。若政教不均,暴濫無罪,必夭天命,其違三矣。盜者未必躬竊人財,江乙母失布,罪由令尹。今禁令不明,劫盜公行,其違四矣。在上化下,必信為本。昔年下書,敕使盡規,而眾議兼集,無所採用,其違五矣。尼僧成羣,依傍法服。誡粗法,尚不能遵,況精妙乎!而流惑之徒,競加敬事,又侵漁百姓,取財為惠,亦未合佈施之道也。"又陳"太子宜出臨東宮,克獎德業"。疏奏,並不省。中書郎範寧亦深陳得失,帝由是漸不平於道子,然外每優崇之。國寶即寧之甥,以諂事道子,寧奏請黜之。國寶懼,使陳郡袁悦之因尼妙音致書與太子母陳淑媛,説國寶忠謹,宜見親信。帝因發怒,斬悦之。國寶甚懼,復潛寧於帝。帝不獲已,流涕出寧為豫章太守。道子由是專恣。  嬖人趙牙出自優倡,茹千秋本錢塘捕賊吏,因賂諂進,道子以牙為魏郡太守,千秋驃騎諮議參軍。牙為道子開東第,築山穿池,列樹竹木,功用鉅萬。道子使宮人為酒肆,沽賣於水側,與親暱乘船就之飲宴,以為笑樂。帝嘗幸其宅,謂道子曰:"府內有山,因得遊矚,甚善也。然修飾太過,非示天下以儉。"道子無以對,唯唯而已,左右侍臣莫敢有言。帝還宮,道子謂牙曰:"上若知山是板築所作,爾必死矣。"牙曰:"公在,牙何敢死!"營造彌甚。千秋賣官販爵,聚資貨累億。
  • 3.    《晉書司馬道子傳》 道子尋拜侍中、太傅,置左右長史、司馬、從事中郎四人,崇異之儀,備盡盛典。其驃騎將軍僚佐文武,即配太傅府。加元顯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征討大都督、十八州諸軍事、儀同三司,加黃鉞,班劍二十人,以伐桓玄,竟以牢之為前鋒。法順又言於元顯曰:"自舉大事,未有威斷,桓謙兄弟每為上流耳目,斬之,以孤荊楚之望。且事之濟不,繼在前軍,而牢之反覆,萬一有變,則禍敗立至。可令牢之殺謙兄弟,以示不貳。若不受命,當逆為其所。"元顯曰:"非牢之無以當桓玄。且始事而誅大將,人情必動,二三不可。"於時揚土飢虛,運漕不繼,玄斷江路,商旅遂絕。於是公私匱乏,士卒唯給粰橡。   大軍將發,玄從兄驃騎長史石生馳使告玄。玄進次尋陽,傳檄京師,罪狀元顯。俄而玄至西陽,帝戎服餞元顯於西池,始登舟而玄至新亭。元顯棄船退屯國子學堂。明日,列陣於宣陽門外,元顯佐吏多散走。或言玄已至大桁,劉牢之遂降於玄。元顯回入宣陽門,牢之參軍張暢之率眾遂之,眾潰。元顯奔入相府,唯張法順隨之。問計於道子,道子對之泣。玄遣太傅從事中郎毛泰收元顯送於新亭,縛於舫前而數之。元顯答曰:"為王誕、張法順所誤。"於是送付廷尉,並其六子皆害之。玄又奏:"道子酣縱不孝,當棄市。"詔徒安成郡,使御史杜竹林防衞,竟承玄旨酖殺之,時年三十九。帝三日哭於西堂。
  • 4.    《晉書司馬道子傳》:及玄敗,大將軍、武陵王遵承旨下令曰:"故太傅公阿衡二世,契闊皇家,親賢之重,地無與二。驃騎大將軍內總朝維,外宣威略,志蕩世難,以寧國祚。天未靜亂,禍酷備鍾,悲動區宇,痛貫人鬼,感惟永往,心情崩隕。今皇祚反正,幽顯式敍,宜崇明國體,以述舊典。便可追崇太傅為丞相,加殊禮,一依安平獻王故事。追贈驃騎為太尉,加羽葆鼓吹。丞相填塋翳然,飄薄非所,須南道清通,便奉迎神柩。太尉宜便遷改。可下太史祥吉日,定宅兆。"於是遣通直常侍司馬珣之迎道子柩於安成。時寇賊未平,喪不時達。義熙元年,合葬於王妃陵。
  • 5.    《晉書·簡文帝紀》:“(鹹安二年秋七月)己未,立會稽王昌明為皇太子,皇子道子為琅邪王,領會稽內史。”
  • 6.    《晉書司馬道子傳》 會稽文孝王道子,字道子。出後琅邪孝王,少以清澹為謝安所稱。年十歲,封琅邪王,食邑一萬七千六百五十一户,攝會稽國五萬九千一百四十户。太元初,拜散騎常侍、中軍將軍,進驃騎將軍。
  • 7.    《晉書·孝武帝紀》:“(太元五年六月)丁卯,以驃騎將軍、琅邪王道子為司徒。”《晉書·司馬道子傳》則作“加開府、領司徒。”
  • 8.    《晉書司馬道子傳》 後公卿奏:"道子親賢莫二,宜正位司徒。"固讓不拜。使隸尚書六條事,尋加開府,領司徒。
  • 9.    《晉書·孝武帝紀》:“(太元八年)九月,詔司徒、琅邪王道子錄尚書六條事。”《晉書·司馬道子傳》則寫錄尚書六條事先於領司徒。
  • 10.    《晉書·王國寶傳》:“婦父謝安惡其傾側,每抑而不用。除尚書郎。國寶以中興膏腴之族,惟作吏部,不為餘曹郎,甚怨望,固辭不拜。從妹為會稽王道子妃,由是與道子游處,遂間毀安焉。
  • 11.    《晉書·謝安傳》:“時會稽王道子專權,而奸諂頗相扇構,安出鎮廣陵之步丘,築壘曰新城以避之。”
  • 12.    《晉書司馬道子傳》 及謝安薨,詔曰:"新喪哲輔,華戎未一,自非明賢懋德,莫能綏御內外。司徒、琅邪王道子體道自然,神識穎遠,實當旦奭之重,宜總二南之任,可領揚州刺史、錄尚書、假節、都督中外諸軍事。衞府文武,一以配驃騎府。
  • 13.    晉安帝司馬德宗於太元十二年被立為皇太子,司馬道子當於此年領太子太傅。
  • 14.    《晉書司馬道子傳》 "讓不受。數年,領徐州刺史、太子太傅。
  • 15.    《晉書司馬道子傳》  於時孝武帝不親萬機,但與道子酣歌為務,姏姆尼僧,尤為親暱,並竊弄其權。凡所幸接,皆出自小豎。郡守長吏,多為道子所樹立。既為揚州總錄,勢傾天下,由是朝野奔湊。中書令王國寶性卑佞,特為道子所寵暱。官以賄遷,政刑謬亂。又崇信浮屠之學,用度奢侈,下不堪命。
  • 16.    《晉書司馬道子傳》   又道子既為皇太妃所愛,親遇同家人之禮,遂恃寵乘酒,時失禮敬。帝益不能平,然以太妃之故,加崇禮秩。博平令吳興聞人奭上疏曰:"驃騎諮議參軍茹千秋協輔宰相,起自微賤,竊弄威權,炫賣天官。其子壽齡為樂安令,贓私狼藉,畏法奔逃,竟無罪罰,傲然還縣。又尼姏屬類,傾動亂時。谷賤人飢,流殣不絕,由百姓單貧,役調深刻。又振武將軍庾恆鳴角京邑,主簿戴良夫苦諫被囚,殆至沒命。而恆以醉酒見怒,良夫以執忠廢棄。又權寵之臣,各開小府,施置吏佐,無益於官,有損於國。"疏奏,帝益不平,而逼於太妃,無所廢黜,乃出王恭為兗州,殷仲堪為荊州,王珣為僕射,王雅為太子少傳,以張王室,而潛制道子也。道子復委任王緒,由是朋黨競扇,友愛道盡。太妃每和解之,而道子不能改。 中書郎徐邈以國之至親,唯道子而已,宜在敦穆,從容言於帝曰:"昔漢文明主,猶悔淮南;世祖聰達,負愧齊王。兄弟之際,實宜深慎。"帝納之,復委任道子如初。   時有人為《雲中詩》以指斥朝廷曰:"相王沈醉,輕出教命。捕賊千秋,幹豫朝政。王愷守常,國寶馳競。荊州大度,散誕難名;盛德之流,法護、王寧;仲堪、仙民,特有言詠,東山安道,執操高抗,何不徵之,以為朝匠?"荊州,謂王忱也;法護,即王殉;寧,即王恭;仙民,即徐邈字;安道,戴逵字也。
  • 17.    《晉書司馬道子傳》  及恭帝為琅邪王,道子受封會稽國,並宣城為五萬九千户。安帝踐阼,有司奏:"道子宜進位太傅、揚州牧、中書監,假黃鉞,備殊禮。"固辭不拜,又解徐州。詔內外眾事,動靜諮之。帝既冠,道子稽首歸政,王國寶始總國權,勢傾朝廷。
  • 18.    《晉書司馬道子傳》  王恭乃舉兵討之。道子懼,收國實付廷尉,並其徒弟琅邪內史緒悉斬之,以謝於恭,恭即罷兵。道子乞解中外都督、錄尚書以謝方岳,詔不許。  道子世子元顯,時年十六,為侍中,心惡恭,請道子討之。乃拜元顯為徵虜將軍,其先衞府及徐州文武悉配之。屬道子妃薨,帝下詔曰:"會稽王妃尊賢莫二,朕義同所親。今葬加殊禮,一依琅邪穆太妃故事。元顯夙令光懋,乃心所寄,誠孝性蒸蒸,至痛難奪。然不以家事辭王事,《陽秋》之明義;不以私限違公制,中代之變禮。故閔子腰絰,山王逼屈。良以至戚由中,軌容著外,有禮無時,賢哲斯順。須妃葬畢,可居職如故。"
  • 19.    《晉書司馬道子傳》 於時王恭威振內外,道子甚懼,復引譙王尚之以為腹心。尚之説道子曰:"藩伯強盛,宰相權輕,宜密樹置,以自藩衞。"道子深以為然,乃以其司馬王愉為江州刺史以備恭,與尚之等日夜謀議,以伺四方之隙。王恭知之,復舉兵,以討尚之為名。荊州刺史殷仲堪、豫州刺史庾楷、廣州刺史桓玄並應之。道子使人説楷曰:"本情相與,可謂斷金。往年帳中之飲,結帶之言,寧可忘邪!卿今棄舊交,結新援,忘王恭疇昔陵侮之恥乎,若乃欲委體而臣之。若恭得志,以卿為反覆之人,必不相信,何富貴可保,禍敗亦旋及矣!"楷怒曰:"王恭昔赴山陵,相王憂懼無計,我知事急,即勒兵而至。去年之事,亦俟命而奮。我事相王,無相負者。既不能距恭,反殺國寶。自爾已來,誰復敢攘袂於君之事乎!庾楷實不能以百口助人屠滅,當與天下同舉,誅鉏奸臣,何憂府不開,爵不至乎!"時楷已應恭檄,正徵士馬。信反,朝廷憂懼,於是內外戒嚴。元顯攘袂慷慨謂道子曰:"去年不討王恭,致有今役。今若復從其欲,則太宰之禍至矣。"道子日飲醇酒,而委事於元顯。元顯雖年少,而聰明多涉,志氣果鋭,以安危為己任。尚之為之羽翼。時相傅會者,皆謂元顯有明帝神武之風。於是以為征討都督、假節,統前將軍王珣、左將軍謝琰及將軍桓之才、毛泰、高素等伐恭,滅之。 既而楊佺期、桓玄、殷仲堪等復至石頭,元顯於竹裏馳還京師,遣丹陽尹王愷、鄱陽太守桓放之、新蔡內史何嗣、潁川太守温詳、新安太守孫泰等,發京邑士庶數萬人,據石頭以距之。道子將出頓中堂,忽有驚馬蹂藉軍中,因而擾亂,赴江而死者甚眾。
  • 20.    《晉書司馬道子傳》 仲堪既知王恭敗死,狼狽西走,與桓玄屯於尋陽。朝廷嚴兵相距,內外騷然。詔元顯甲杖百人入殿,尋加散騎常侍、中書令,又領中領軍,持節、都督如故。
  • 21.    《晉書司馬道子傳》 會道子有疾,加以昏醉,元顯知朝望去之,謀奪其權,諷天子解道子揚州、司徒,而道子不之覺元顯自以少年頓居權重,慮有譏議,於是以琅邪王領司徒,元顯自為揚州刺史。既而道子酒醒,方知去職,於是大怒,而無如之何。廬江太守會稽張法順以刀筆之才,為元顯謀主,交結朋援,多樹親黨,自桓謙以下,諸貴遊皆斂衽請交。
  • 22.    《世説新語惑溺第三十五》 (7)王孝伯死,縣其首於大桁。司馬太傅命駕出至標所,孰視首,曰:“卿何故趣欲殺我邪?”
  • 23.    《世説新語言語第二》 (101)桓玄義興還後,見司馬太傅。太傅已醉,坐上多客,問人云:“桓温來欲作賊,如何?”桓玄伏不得起。謝景重時為長史,舉板答曰:“故宣武公黜昏暗,登聖明,功超伊、霍。紛壇之議,裁之聖鑑。”太傅曰:“我知!我知!”即舉酒雲:“桓義興,勸卿酒!”桓出謝過。
  • 24.    晉書卷六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國學導航.2001-10-11[引用日期2014-02-07]
  • 25.    《晉書 會稽文孝王道子傳》:時有人為《雲中詩》以指斥朝廷曰:"相王沈醉,輕出教命。捕賊千秋,幹豫朝政。王愷守常,國寶馳競。荊州大度,散誕難名;盛德之流,法護、王寧;仲堪、仙民,特有言詠,東山安道,執操高抗,何不徵之,以為朝匠?"荊州,謂王忱也;法護,即王殉;寧,即王恭;仙民,即徐邈字;安道,戴逵字也。
  • 26.    見《兩晉演義第七十六回》:子逼母燕太后自盡,弟陵兄晉道子專權
  • 27.    見《兩晉演義第七十八回》:迫誅奸稱戈犯北闕 僭稱尊遣將伐西秦
  • 28.    《世説新語箋疏》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5-10-13]
  • 29.    《世説新語箋疏》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4-22]
  • 30.    《全晉文》卷十七  .中國古曲網.2012-10-10[引用日期2014-09-26]
  • 31.    《晉書卷六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簡文帝七子:王皇后生會稽思世子道生、皇子俞生。胡淑儀生臨川獻王鬱、皇子朱生。王淑儀生皇子天流。李夫人生孝武帝、會稽文孝王道子。俞生、朱生、天流並早夭,今並略之。
  • 32.    《太平御覽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 又曰:王偃,字子游。母晉孝武帝女弟鄱陽公主,宋受禪,封永成君。
  • 33.    中華書局《南史·王偃傳》校勘記引張森楷《南史校勘記》:“《晉書王導傳》以公主為簡文帝女,孝武稱長公主,則是孝武帝妹,非女也。”
  • 34.    《九家舊晉書輯本·何法盛晉中興書卷四》 新安愍公主道福,簡文第三女,徐淑媛所生。適桓濟,重適王獻之
  • 35.    《晉書·卷七十四·列傳第四十四》: 修字承祖。尚簡文帝女武昌公主,歷吏部郎,稍遷左衞將軍。
  • 36.    《晉書卷七十五 列傳第四十五》 禕之字文邵。少知名,尚尋陽公主,歷中書侍郎。
  • 37.    《晉書·王國寶傳》 從妹為會稽王道子妃,由是與道子游處,遂間毀安焉。
  • 38.    《晉書司馬元顯傳》:帝又以元顯有翼亮之功,加其所生母劉氏為會稽王夫人,金章紫綬。
  • 39.    《晉書司馬道子傳》 追諡元顯曰忠。以臨川王寶子修之為道子嗣,尊妃王氏為太妃。
  • 40.    《晉書司馬道子傳》 義熙中,有稱元顯子秀熙避難蠻中而至者,太妃請以為嗣,於是修之歸於別第。劉裕意其詐而案驗之,果散騎郎滕羨奴勺藥也,竟坐棄市。太妃不悟,哭之甚慟。修之復為嗣。薨,諡悼王,無子,國除。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