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睿人物生平
編輯司馬睿早年經歷
司馬睿於咸寧二年(276年)生於洛陽,祖父琅琊王司馬伷是司馬懿的庶子,魏帝曹芳正始年間,始受封為南安亭侯。
嘉平元年(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從而控制了曹魏政府的實權。之後,司馬懿分別派諸子出任境內幾個重要地區的都督。司馬伷以寧朔將軍之職坐鎮鄴城。鄴城是曹操封魏王時的都城,曹魏王公的聚居之地,素為屯兵屯糧的重鎮。司馬伷被委鎮此地,反映了司馬懿對他的重視。
西晉開國後,司馬伷又歷任尚書右僕射、撫軍將軍、鎮東大將軍、假節、都督徐州諸軍事等職,初封東莞郡王,後改封琅琊王。平吳之役,司馬伷率軍出塗中,立有大功,遂進拜侍中、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並督青州諸軍事等職。司馬睿父司馬覲為司馬伷長子,初拜冗從僕射,後襲爵琅琊王。平生碌碌,地位顯赫。
太熙元年(290年),司馬覲去世,年僅十五歲的司馬睿依例襲琅琊王爵。同年四月,晉武帝司馬炎去世。繼立的司馬衷魯愚遲鈍,無力駕馭政局。在動盪險惡的政治環境中,處於帝室疏族地位的司馬睿無兵無權,為避殺身之禍,他採取恭儉退讓的方針,儘量避免捲入鬥爭的旋渦。但在當時也獲得名士嵇康之子、侍中嵇紹的高度評價。在洛陽,司馬睿交結密切的朋友只有王導。王導,字茂弘,出身於北方頭等士族的琅琊王氏,公認的名士領袖王衍是其族兄。王氏家園所在的琅琊國,是司馬睿的封國。司馬睿的琅琊國在西晉算是大國,並與司馬越的東海國相鄰。
司馬睿留守下邳
永興元年(304年)七月,“八王之亂”進入高潮。東海王司馬越挾持晉惠帝司馬衷親征鄴城。當時,坐鎮鄴城的將軍是皇太弟成都王司馬穎(前不久,司馬穎擊殺了執政的長沙王司馬乂,強迫惠帝封他為皇位繼承人)。在取得了都督中外諸軍事、丞相等職務之後,司馬穎將皇帝的乘輿服御盡數劫入老巢,並以鄴城遙制洛陽。司馬穎的橫暴和專權,引起了另外一些實力派人物的不滿。尚書令司馬越乘機以惠帝的名義發佈檄書,徵召四方軍隊討伐司馬穎。時任左將軍的司馬睿奉命參加了討鄴戰爭,年二十九歲。兩軍在蕩陰(今河南湯陰)展開激戰。結果司馬越兵敗,遁回封國東海。惠帝及隨軍大臣被司馬穎劫掠入鄴,司馬睿也在其中。不久司馬睿的叔父東安王司馬繇因得罪司馬穎而遭殺害。司馬睿害怕禍事殃及自己,潛逃出鄴。在出奔洛陽的途中,他行至黃河岸邊曾被津吏捕獲,險遭不幸。司馬睿到達洛陽,馬上將家眷接出赴往琅琊(治今山東膠南縣)去了。
永興二年(305年),東海王司馬越起兵下邳,準備西迎晉惠帝時,起用琅琊王司馬睿為平東(後遷安東)將軍兼徐州諸軍事,留守下邳,看管後方。司馬睿受命後,請王衍從弟、參東海王越軍事的王導為司馬,委以重任。
[2]
司馬睿移鎮建業
永嘉元年(307年)九月,司馬睿偕王導渡江至建鄴。晉室政治中心,自此逐漸南移江東。永嘉南渡後,王導始終居機樞之地,王敦則總征討於上游,王氏家族近屬居內外之任,佈列顯要者人數甚多。以王導、王敦為代表所構成的王氏家族勢力在當時是非常牢固的,這使“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在江左維持了二十餘年,直到庾氏家族興起,抑制王氏並凌駕於王氏為止。
建興四年(316年),劉曜圍長安,12月11日,晉愍帝無奈出降,西晉亡。
司馬睿登基稱帝
司馬睿即位後,因為在皇族中聲望不夠,勢單力薄,所以得不到南北士族的支持,皇位不穩。但是,他重用了王導。王導運用策略,使南方士族支持司馬睿,使北方南遷的士族也決意擁護司馬睿,穩定了東晉政權,維持了偏安局面。司馬睿十分感激王導,任他為宰相,執掌朝政。時人謂之“王與馬,共天下”。
司馬睿大權旁落
司馬睿完全信任王導,叫他“仲父”,把他比作自己的“蕭何”。王導也經常勸諫司馬睿克己勤儉,優待南方士民,與人為善。司馬睿和王導在草創期上演了一場君臣相敬相愛的佳話。琅琊王家也達到了權勢的高峯,除了王導擔任丞相,王敦控制着長江中游,兵強馬壯;四分之三的朝野官員是王家人的或者與王家相關的人。另外,王家在南朝時期出了八位皇后。
永昌元年(322年),素有野心的王敦以誅劉隗為名,在武昌起兵,直撲石頭城(即建康)。王導為保全王氏家族利益,暗助王敦。王敦攻入建康,殺戴淵等,劉隗投奔石勒。司馬睿一敗塗地,無奈之下,司馬睿“脱戎衣,著朝服”,對王敦説:“你如果想當皇帝,早和我説啊,我把皇位讓給你,還當我的琅琊王去。何苦讓百姓跟着受苦呢?”司馬睿近似哀求的話,並沒有撫平王敦的野心。不久,王敦便自己為自己加官進爵,自封為丞相、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司馬睿征討王敦時,曾下令“有殺敦者,封五千户侯”,而王敦卻把自己“封武昌郡公,邑萬户”,無疑又將司馬睿嘲弄了一番。司馬睿皇帝徒具虛名而已,朝中任何事情都由王敦做主。王敦看到太子司馬紹有勇有謀,便想以不孝而廢之,後因百官皆不從而作罷。四月,王敦還師武昌,遙控朝政。此後,王敦更加猖狂,以至於司馬睿和他的朝廷成了擺設。
司馬睿憂憤去世
司馬睿見無法動搖王氏的權勢,自己名為天子,號令卻不出宮門,漸漸憂憤成病,卧牀不起。他想到大臣中只有司徒荀組對自己比較忠順,就任命他為太尉兼領太子太保,打算讓他參與朝政,鉗制王導。不料司徒荀組受任不久就病死,司馬睿更加憂傷,病勢加重。
司馬睿人物評價
編輯司馬鄴:“今左右丞相茂德齊聖,國之暱屬,當恃二公,掃除鯨鯢,奉迎梓宮,克復中興。”
王導:“琅琊王仁德雖厚,而名論猶輕。”
[4]
曹毗:運屯百六,天羅解貫。元皇勃興,網籠江漢。仰齊七政,俯平禍亂。化若風行,澤猶雨散。淪光更耀,金輝復煥。德冠千載,蔚有餘粲。
[5]
魏收:司馬睿之竄江表,竊魁帥之名,無君長之實,局天脊地,畏首畏尾,對之李雄,各一方小盜,其孫皓之不若矣。
[6]
虞世南:元帝自居藩邸,少有令聞,及建策南渡,興亡繼絕,委任宏茂,撫綏新舊,故能嗣晉配天,良有以也。然仁恕為懷,剛毅情少,是以王敦縱暴,幾危社稷,蹙國舒禍,其周平之匹乎?
房玄齡:晉氏不虞,自中流外,五胡扛鼎,七廟隳尊,滔天方駕,則民懷其舊德者矣。昔光武以數郡加名,元皇以一州臨極,豈武宣餘化猶暢於琅琊,文景垂仁傳芳於南頓,所謂後乎天時,先諸人事者也。馳章獻號,高蓋成陰,星斗呈祥,金陵表慶。陶士行擁三州之旅,郢外以安;王茂弘為分陝之計,江東可立。或高旌未拂,而遐心斯偃,回首朝陽,仰希乾棟,帝猶六讓不居,七辭而不免也。布帳綀帷,詳刑簡化,抑揚前軌,光啓中興。古首私家不蓄甲兵,大臣不為威福,王之常制,以訓股肱。中宗失馭強臣,自亡齊斧,兩京胡羯,風埃相望。雖復六月之駕無聞,而鴻雁之歌方遠,享國無幾,哀哉!
[1]
範浚:昔晉元帝啓基江左,出師露次,躬擐甲冑,移檄四方,刻日北征,至以漕餉稽期,珠督運令史,志非不速也;然終不能成尅復功者,惟無圖功之謀而已。
[7]
趙構:若元帝,僅能保區區之江左,略無規取中原之心。
[8]
朱熹:晉元帝無意復中原,卻託言糧運不繼,誅督運令史淳于伯而還。行刑者以血拭柱,血為之逆流。天人幽顯,不隔絲毫!
蔡東藩:元帝實一庸主,毫無遠略,始則縱容王敦,使據長江上下游,繼則信任刁協、劉隗,疑忌王敦,激之使叛,而外無可恃之將,內無可倚之相,孤注一擲,坐致神京失守,受制賊臣,刁協死,劉隗遁,周顗、戴淵又覆被戮,其不為敦所篡弒者,亦幾希矣。
司馬睿軼事典故
編輯主詞條:牛繼馬後
曹魏時期,有一本流傳很廣的讖書叫《玄石圖》,上面記有“牛繼馬後”的預言,司馬懿又請星象家管輅占卜子孫運勢,管輅占卜的結果與《玄石圖》不差毫釐。司馬懿不解何意。後來他位居太傅之職,權傾天下。他手下有個將領叫牛金的,為他出生入死,立下殊勳。司馬懿忽有所觸,想起“牛繼馬後”的預言,心裏十分忌諱,怕牛金將來會對子孫不利,就派人請他赴宴,酒中下毒,牛金為人坦蕩,沒有提防之心,“飲之即斃”,就這樣稀裏糊塗地送了命。
司馬懿自此以為,牛金已死,子孫便可高枕無憂坐享福貴了,殊不知世事難以預料。司馬懿的孫子司馬覲襲封琅琊王后,其妻夏侯氏被封為妃子。夏侯氏人很風流,沒多久就與王府也叫牛金的一個小吏勾搭成奸,後生下了司馬睿。
此即史書所言,司馬睿並非皇族血脈,而是琅琊王府小吏牛金的兒子。只是因為有“牛繼馬後”的傳言,導致了戰將牛金被冤殺。後人遂戲謔地稱司馬睿為牛睿,比如明朝思想家李贄,就直稱東晉為“南朝晉牛氏”,而不稱司馬氏。
“牛繼馬後”,即是指司馬睿為牛氏之子,牛姓代司馬氏繼承帝位。歷史文獻有多記載,除了《晉陽秋》
[19]
、《宋書》
[20]
、《晉書》
[9]
和《魏書》
[10]
,《鶴林玉露》
[11]
《容齋隨筆》
[12]
《賓退錄》
[13]
等書也有相關描述。
司馬睿家族成員
編輯司馬睿家世
司馬睿后妃
- 石婕妤
- 王才人
司馬睿兒子
序列 | 爵位 | 人物 | 生卒年 | 母親 |
---|---|---|---|---|
長子 | 晉明帝 | 299年 - 325年 | 荀宮人 | |
次子 | 琅琊孝王 | 300年 - 317年 | 荀宮人 | |
三子 | 東海哀王 | 311年 - 341年 | 石婕妤 | |
四子 | 武陵威王 | 316年 - 381年 | 王才人 | |
五子 | 琅琊悼王 | 317年 - 318年 | 鄭阿春 | |
六子 | 晉簡文帝 | 320年 - 372年 | 鄭阿春 |
司馬睿女兒
司馬睿史料記載
編輯《魏書·列傳第八十四·僭晉司馬睿傳》
司馬睿影視形象
編輯- 參考資料
-
- 1. 《晉書卷六·帝紀第六》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4-20]
- 2. 晉書 卷五十九 列傳第二十九 .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1-19]
- 3. 晉朝皇帝列表 .在線新華字典詞典[引用日期2013-11-28]
- 4. 晉書 列傳第三十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8-24]
- 5. 《宋書·卷二十志第十·樂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9-12]
- 6. 卷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四◎僣晉司馬睿 漢李雄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04-20]
- 7. 《香溪集 廟謨下》
- 8. 宋史全文卷二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08-07]
- 9. 《晉書·帝紀第六》:“初,玄石圖有「牛繼馬後」,故宣帝深忌牛氏,遂為二榼,共一口,以貯酒焉,帝先飲佳者,而以毒酒鴆其將牛金。而恭王妃夏侯氏竟通小吏牛氏而生元帝,亦有符雲。”
- 10. 《魏書·列傳第八十四·僭晉司馬睿傳》:“僭晉司馬睿,字景文,晉將牛金子也。初晉宣帝生大將軍、琅邪武王伷,伷生冗從僕射、琅邪恭王覲。覲妃譙國夏侯氏,字銅環,與金姦通,遂生睿,因冒姓司馬,仍為覲子。由是自言河內温人。”
- 11. 《鶴林玉露》:“司馬氏欺人孤寡,而奪之位,不知魏滅未幾,而晉亦滅矣。何也?元帝乃牛金之子,則是司馬氏為牛氏所滅也。”
- 12. 《容齋隨筆·晉之亡與秦隋異》:“秦、晉、隋皆相似,然秦、隋一亡即掃地,晉之東雖曰‘牛繼馬後’,終為守司馬氏之祀,亦百有餘年。”
- 13. 《賓退錄》:“晉明帝問王導晉所以得天下。導陳司馬懿創業之始,及司馬昭弒高貴鄉公事,明帝以面覆牀曰:‘若如公言,晉祚復安得長遠!’殊不思‘牛繼馬後’,晉已絕矣。”
- 14. 《晉書·卷六·帝紀第六》元皇帝諱睿,字景文,宣帝曾孫,琅邪恭王覲之子也。
- 15. 《晉書·卷六·帝紀第六》明皇帝諱紹,字道畿,元皇帝長子也。幼而聰哲,為元帝所寵異。年數歲,嘗坐置膝前,屬長安使來,因問帝曰:"汝謂日與長安孰遠?"對曰:"長安近。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也。"元帝異之。明日,宴羣僚,又問之。對曰:"日近。"元帝失色,曰:"何乃異間者之言乎?"對曰:"舉目則見日,不見長安。"由是益奇之。
- 16. 《晉書·卷六·帝紀第六》丙辰,立世子紹為晉王太子。以撫軍大將軍、西陽王羕為太保,徵南大將軍、漢安侯王敦為大將軍,右將軍王導都督中外諸軍事、驃騎將軍,左長史刁協為尚書左僕射。封王子宣城公裒琅邪王。
- 17. 《晉書·卷六·帝紀第六》閏月己丑,帝崩於內殿,時年四十七,葬建平陵,廟號中宗。
- 18. 中國曆代名人圖像細覽 .名人圖像[引用日期2023-08-01]
- 19. 孫盛《晉陽秋》曰:昔秦始皇東遊,望氣者雲:"五百年後,東南金陵之地有天子氣。"於是始皇改曰秣陵。吳人以為:孫權,帝之表也。盛案:始皇遊歲至權僣號四百三十七年,考之年數既不合,校之基守又非倫,豈應帝王之符而見兆於上代乎?有晉金行,奄君四海,金陵之祥,其在斯乎?且秦政東遊,至是五百二十六年,所謂"五百年之後當有王者"也。又孫皓將亡,吳郡臨蕪湖,一夜草木自除,於湖邊得石函,中有小石,青白色,長四尺,廣二寸餘,上有白帝字。時人莫察其祥意者,豈中宗興五湖之徵歟?太康三年,建業有寇,餘姚人任振以《周易》筮之曰:"寇已滅矣,後三十八年,揚州當有天子。"又太安中童謠曰:"五馬浮渡江,一馬化為龍。"永嘉大亂,王室淪覆,惟琅琊、西陽、汝南、南頓、彭城五王獲濟,至是中宗登祚。先是,歲、鎮、辰、太白四星聚於牛、鬥之間,五鐸又見於晉陵,置數玄感,若合符契焉。又初元石圖有牛繼馬後,故宣帝深忌牛氏,遂為二榼,共一口以貯酒。帝先飲佳者,以毒者鴆其將牛金,而恭王妃夏氏通小吏牛飲,而生元帝,亦有符雲。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8-12]
- 20. 《宋書》:先是,宣帝有寵將牛金,屢有功,宣帝作兩口榼,一口盛毒酒,一口盛善酒,自飲善酒,毒酒與金,金飲之即斃。景帝曰:"金名將,可大用,云何害之?"宣帝曰:"汝忘石瑞,馬後有牛乎?"元帝母夏侯妃與琅邪國小史姓牛私通,而生元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8-12]
- 21. 晉元帝司馬睿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3-05-31]
- 22. 卷六 帝紀第六-晉書(唐)房玄齡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9-10]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