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司隸校尉部

鎖定
司隸校尉部設立時間西漢徵和四年(公元前89年),司隸校尉的管轄地機構,權利所監察的是近畿各郡。
中文名
司隸校尉部
設立時間
西漢徵和四年(公元前89年)
機    構
司隸校尉管轄
權    力
所監察的是近畿各郡

司隸校尉部歷史沿革

司隸校尉部是司隸校尉的管轄地,司隸校尉也相當於一州的刺史,不過因為他所監察的是近畿各郡,所以在名義上、權力上都異於其他各州的刺史。司隸校尉與州刺史,不是行政官吏,而只是負責監察責任的人員,當然不能算是地方政府的一級。
東漢時改河南郡為河南尹。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曾分右扶風置漢安郡,後廢除。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河內之湯陰、朝歌、林慮劃歸魏郡。十八年(公元213年),歸魏郡西部都尉;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以魏郡西部都尉為廣平郡,後來可能在曹芳年間復屬河內郡。漢末分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與原來涼州的東部為雍州,河南尹、河內、河東、弘農為司州,並將潁川的陽城和陽翟、弘農的陸渾劃歸河南尹。左馮翊分出北地郡與撫夷護軍,右扶風與安定郡分出新平郡。魏正始八年(公元247年)分河東郡置平陽郡。晉改漢魏之司隸校尉部為司州,治洛陽,即漢魏事隸治也。永嘉以後,洛陽淪沒,大興中僑治合肥,即今安徽合肥縣治,尋治滎陽,在今河南滎澤縣西南十七里,鹹康中又治襄陽,即今湖北襄陽縣治,永和中還治洛陽。後趙時期,在襄國(今邢台市)附近設司州。 [1] 
東晉義熙十三年 (417)劉裕北伐勝利後置。治虎牢,在今滎陽市汜水鎮虎牢關村西北黃河道中,景平初陷沒,元嘉中僑治義陽,在今河南信陽縣南四十里,梁因之,天監中後魏取義陽,改為郢州,梁又僑置司州於關南,在今河南信陽縣平靖黃峴武勝三關之南,大通初義陽來降,復置司州,亦曰北司州,東魏改曰南司州,北周改為申州。 [2] 
後魏置,治洛陽,在今河南洛陽縣東北二十里,按後魏本置司州於城,洛州於洛陽,遷洛後,改洛州曰司州,司州曰恆州,東魏遷鄴,又改相州曰司州,在今河南臨漳縣西,司州仍為洛州。 [3] 
後趙石勒置,治襄國(今邢台市),石虎改置於鄴,在今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西南四十里。 [3] 
隋末王世充置,治洛陽,今河南洛陽縣治。 [4] 

司隸校尉部行政區劃

西漢
東漢
京兆尹治長安(今陝西長安三橋)。
領10縣:長安、長陵、陽陵、霸陵、杜陵、新豐、藍田、鄭縣、上雒、商縣。
右扶風治槐裏(今陝西興平)。
領15縣:槐裏、茂陵、平陵、鄠縣、武功、美陽、郿縣、雍縣、杜陽、陳倉、渝麇、汧縣、漆縣、栒邑、安陵。
左馮翊治高陵(今陝西高陵)。
領13縣:高陵、池陽、萬年、重泉、臨晉、頜陽、夏陽、頻陽、粟邑、衙縣、祋祤[duìyǔ]、雲陽。
河東郡治安邑(今山西夏縣禹王)。
領20縣:安邑、聞喜、猗氏[yī]、大陽、河北、蒲坂、汾陰、皮氏、絳邑、臨汾、襄陵、楊縣、平陽、永安、北屈、蒲子、端氏、濩澤、東垣、解縣。
弘農郡治弘農(今河南靈寶北黃河南岸)。
領9縣:弘農、陝縣、湖縣、華陰、盧氏、黽池、新安、宜陽、陸渾。
河南尹治雒陽(今河南洛陽東北)。
領21縣:雒陽、平縣、平陰、谷城、河南、新城、梁縣、偃師、緱氏、鞏縣、成皋、滎陽、卷縣、原武、陽武、中牟、開封、苑陵、新鄭、密縣、京縣。
河內郡治懷縣(今河南武陟西南大虹橋南)。
領18縣:懷縣、武德、平皋、州縣、温縣、河陽、野王、波縣、軹縣、沁水、山陽、修武、獲嘉、汲縣、共縣、朝歌、蕩陰、林慮。 [6] 
三國
司州(司隸校尉部):分置河東、平陽、河內、弘農、河南尹等四郡一尹,下轄55縣,屬魏地。約於今陝西省、山西、河南省部分之地。 [1] 
司州
洛陽
河南
洛陽市
河南郡、滎陽郡、弘農郡、上洛郡、平陽郡
汲 郡、廣平郡、陽平郡、魏 郡、河東郡
頓丘郡、河內郡
100
永嘉之後,司州淪沒於劉聰。
[2] 
北魏
529年(永安二年) [3] 
司州(遷都前為洛州)
洛陽(河南洛陽
20郡65縣
東魏
魏尹
鄴城(今河北臨漳)
13郡
[3] 
北齊
清河尹
鄴城(今河北臨漳 [7] 
參考資料
  • 1.    三國志 地理志
  • 2.    晉書 地理志
  • 3.    魏書 地理志
  • 4.    隋書 地理志
  • 5.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一零六年)上既攘卻胡、越,開地斥境,乃置交趾、朔方之州,及冀、幽、並、兗、徐、青、揚、荊、豫、益、涼等州,凡十三部,皆置刺史焉。
  • 6.    後漢書 地理志
  • 7.    北齊書 地理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