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司打口

鎖定
司打口,位於澳門半島東南部,火船頭街與河邊新街相銜接處的一塊休憩空地。葡文以1866〜1868年澳門總督之名命為柯邦迪前地。前面部分是巴士總站。旁邊有英京,新新兩家酒店。由於營地街市改建,司打口曾經改為臨時街市。
中文名
司打口
外文名
Praça de Ponte e Horta
地    點
澳門半島東南部
鄰接廣場
長約100米,闊約35米

司打口名字來源

“司打口”名稱中的“司打”,其源由歷來存在着兩個説法:一説是因為洋人稱呼這些貼在箱上的完税印花為 “Stamp”,把該字取其粵語音譯即為“司打”;另一説是指因為收税屬於財政範疇,故“司打”一詞應是來自葡文 “Fazenda”(意即“財政”)的粵語音譯,而昔人也有把國課署(相當於如今所説的財政部門)叫為“司打署”,稱其印發的稟紙為“司打紙”等。
最後的“口”字,則是源自當時的澳門人稱埠頭為“水口”;故把兩者併合即為“司打口”。而司打口的原有名字,也隨着“司打口”的產生而漸被遺忘,到如今亦無從稽考。

司打口與鴉片貿易

從康熙三十一年起,鴉片生意的主導地位已由原來的葡萄牙商人變成英國商人,因為英國人銷售鴉片的方法比較高明。澳葡方面有見及此,便開始向鴉片商開徵更多的煙税,以防鴉片市場被英國人壟斷。而這些所謂的“額外煙税”,官方稱這是“向中國海關包洋藥税”,自己祇是“代中國海關向外商徵收洋藥税而已”;但實際上,這些税項只有小部份交給清廷,大部份則是由澳葡政府佔去。
  由於當時澳門對外的水路交通都以北灣(即內港)為主要港口,故在這一帶就有多個埠頭,不過這些大都是屬私家用途。其中位於今司打口位置的埠頭,當時其對出還屬水域,埠頭為“凹”字形,中間的河道約在今聚寶街和蓬萊新街街口之間,可予船隻在其航行,在以西北的盡頭為石階,以便船隻靠岸及上落船客和貨品。在與火船頭街的位置還架有一道木橋連接埠頭兩岸,但只可行人。
  司打口大概就是在這個時候被澳葡收歸的,澳葡在埠頭兩岸興建貨倉存棧(稱“公棧”或“官棧”),並於石階上修建一座大屋。而澳葡則利用司打口進口美名為“洋藥”的鴉片,並在此埠頭駐有汛兵和税吏,而石階上的大屋原來就是用作收税的辦公樓。自此,司打口便成為了當時澳門唯一一個鴉片進口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