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司徒村

(河南省武陟縣大虹橋鄉司徒村)

鎖定
司徒村處於黃、沁河交匯的三角地帶,為武陟縣大虹橋鄉所轄,這裏曾屢遭河水氾濫之苦,村子四周土地均以沙質土壤為主,加之地下水源充足,特別適合柳樹生長。因而坐落在柳林深處的司徒村百姓歷來就有“靠柳吃柳”的習慣和手藝。而他們祖傳下來的製作柳圈椅的工藝技術,堪稱當地民間一絕。
中文名
司徒村
別    名
永興村
所屬地區
河南
地理位置
司徒村處於黃、沁河交匯的三角地帶

司徒村歷史簡介

司徒村,原名永興村。傳説在東漢末年,河內郡懷縣縣令(漢置武陟為懷縣,屬河內郡管轄)上奏皇帝,説永興村百姓拒繳皇糧。皇帝命司徒(漢時掌管土地、糧食的官職)前往查辦。該司徒本是永興村附近人,他微服私訪,得知永興村拒繳皇糧確因天旱絕收,遂打開自家糧倉賑濟百姓,並上奏朝廷減免税賦。村民感激不盡,將永興村改名為司徒村。後因人口繁衍,司徒村又分為東司徒、西司徒兩個自然村落。

司徒村風俗民情

司徒村是有名的“柳圈椅”獨有產地。該村製作的柳圈椅是沁河以南、黃河以北武陟境內各家各户必備的廳堂坐椅,也是姑娘出嫁必有的陪嫁,據説已有上千年曆史了。所謂柳圈椅,就是用柳樹之木製作的能躺能坐的椅子。由於其椅後背皆為胳膊粗細的柳棍彎製成形如圓圈(實為半圓)的椅靠、椅背,故稱柳圈椅。該椅端坐則莊重大方,半躺則舒展肢體可以小憩,椅子全漆成紅色,寓意日子紅紅火火。20世紀80年代之前的夏季農村,幾乎家家的男人們在吃過午飯後,人人肩扛一把柳圈椅,手拿一把蒲扇,來到街上的樹蔭下,半躺在椅子上,雙腳高高抬起蹬在樹幹上,有時一棵粗壯的樹幹周圍往往有五六把柳圈椅。人們輕搖扇子,互相扯閒篇拉家常,柳圈椅上掛着水瓶、毛巾、旱煙袋,瞌睡了就眯一會兒,睡醒了就喝口水、擦把汗、抽袋煙,然後捎起椅子回家,一會兒就又扛着鋤頭下地……
柳圈椅不但是居家過日子必不可少的用具之一,而且還是衡量一個家庭是否富裕的標誌。無論誰家,在主房正中的八仙桌(也叫大方桌)兩旁,若是各放一把紅彤彤的柳圈椅,就顯得氣派、莊重、富有,若無此物,則顯得空落和寒酸。因而20世紀80年代之前就曾有許多家庭,在兒女親家初次登門時,自己沒有柳圈椅也要去鄰居家借兩把來裝裝門面,可見柳圈椅的作用非同一般。
如今,隨着農村小洋樓、小別墅的興起,沙發逐漸將傳統的柳圈椅代替。加之司徒村製作柳圈椅的老藝人們不斷故去,會這門手藝的人已屈指可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