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右(拼音:yòu)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右”的古字是又,“又”始見於甲骨文,本義即指右手 [2]  ,西周時分化出“右”字。甲骨文、金文中均不使用本義。甲骨文中或用為方位之右,或用為福祐之祐。 除甲骨文中幾種用法外,金文還常用作佑助義,見於大量的冊命銘文中。古代崇尚右,以右為上、為高、為貴,因此右往往用於意義積極的方面。
中文名
拼    音
yòu
部    首
五    筆
DKF [3] 
倉    頡
KR [3] 
鄭    碼
GDJ [3] 
筆    順
①橫、②撇、③豎、④橫折、⑤橫
字    級
一級(編號:0217)
平水韻
上聲二十五有、去聲二十六宥 [4] 
注音字母
ㄧㄡˋ
總筆畫
3+2
造字法
會意字形聲字
結    構
合體字,半包圍-左上包圍結構
四角碼
4060₀
統一碼
基本區-53F3
異體字
𠮢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表方位的“右”甲骨文作“”(圖1),西周金文(圖2)始作右,從又象形表意同時兼聲。甲骨文“右”字與作“”字正好互相對應。與“左”字一樣。早期的𠂇(左)、又(右)二字,是像左手、右手之形。意義經過引申,又用來表示方位之左右。唯其意義代表方位,字形方位成了二字辨析的重要依據。但商周時期,偏旁部件未形成完整的體系,方位排列也未有嚴格的規範,正書、反書常混着使用,《説文解字》有“右”字的初文作“又”,也有另一個“右”字。許慎對“又”的説解是:“手也。象形。”據段玉裁《説文解字注》:“當即今之右字。”從此可知,古人曾經以此字表示過廣義的、不限左右的“手”的意義,而且後來用作動作行為多次重複的“又”,只是其本義的假借。因此辨析𠂇、又二字的最主要標準是上下文的文義。
“右”字下部的“口”是西周時期出現的。這個“口”在上古文字裏,既表示人的嘴巴,也表示釜形和方形的器具,還表示建築物的一個部分。有人認為,“右”字之所以要以“又”(手)下加“口”來構形,是因為從古至今,人們絕大多數都是以右手持器物(“口”)工作勞動的,故在“又”下加“口”以表示“右”。也有人認為“口”僅僅是一個區別符號。“口”在文字的演變中,常常作為裝飾符號或區別符號,與口舌之“口”無關。“右”字就是在“又”上加一區別符號“口”來分承“又”的“左右”之“右”義和“佐佑”之“佑”義。如班簋左、右作圖A、圖B,兩個部件的方位起着區別意義的作用,而部件“口”是沒有區別意義作用的。元年師兑簋“左右”連用作圖C、圖D或圖E、圖F,“口”起區別作用。《説文》以“右”為“佐佑”之“佑”的本字,對“右”為什麼多用為“佐佑”之“佑”不易説通。“左右”與“佐佑”都是常用義,所以,又從“右”分化出“佑”,來分承佐佑義。總之“右”和“佑”都是從“又”分化出來的區別字,它們都分承了早期“又”字的部分語義,使文字表義更加清晰。
到了戰國時代,偏旁部件在區別意義上的作用越來越大,在“左”、“右”二字的構成上體現為:以“工”部件為左的標誌,以“口”部件為右的標誌,不再靠手的方向來表義。 [2]  [5-6] 
“右”由右手泛指看手一邊的方位,即右方、右邊,與“左”相對。人面向南時,右邊為西,所以古時“右”還指西邊、西面,如江西又稱“江右”,山西又稱“山右”,“門外之右”指門的西邊。“右”還引申為旁邊的意義,如“左鄰右舍”。
古人崇右,以右為尊、為上,以左為卑、為下,如《史記》:“位在廉頗之右”;又如“右丞相”高於“左丞相”,“右威”指皇親國戚。“右”又有尊崇之意,“右賢”即尊崇賢能。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古時也以“左”為尊,如“虛左以待”。 [6]  [21]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yòu
動詞
〈文言〉助,幫助。後多作“佑”。
help
《詩經·大雅·大明》:“篤生武王,保右命爾。”

〈文言〉保佑。後多作“佑”。
bless
《詩經·周頌·雝》:“綏我眉壽,介以繁祉;既右烈考,亦右文母。”
漢書·翟方進傳》:“是天反覆右我漢國也。”

〈文言〉親近;袒護。

《戰國策·魏策二》:“張儀相魏,必右秦而左魏。”

〈文言〉往右。

《韓非子·外儲説左下》:“善者入門而左,不善者入門而右。”

〈文言〉勝過;超過。

洪适《〈隸續〉序》:“意世間所謂樂事,直無以右此者。”

〈文言〉尊崇;崇尚。
respect
《淮南子·泛論訓》:“兼愛,尚賢,右鬼,非命,墨子之所立也。”

〈文言〉通“”。勸酒;勸食。

《詩經·小雅·彤弓》:“鐘鼓既設,一朝右之。”
《周禮·春官·大祝》:“以享右祭祀。”鄭玄注:“右讀為侑。侑勸屍食而拜。”

名詞
〈文言〉右手。
right hand
《尚書·牧誓》:“右秉白旄以麾。”
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詞:“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

方位詞。右手一邊的方位(與“左”相對)。
right
《禮記·曲禮上》:“效駕,奮衣由右上。”
右邊;右手;右首;左鄰右舍
方位詞。西邊。取面向南,則右為西(與“左”相對)。
west
《儀禮·士虞禮》:“陳三鼎於門外之右。”
江右
〈文言〉方位詞。面北背南則以東為右。
east
《儀禮·士相見禮》:“主人揖入門右。”

車右。亦名驂乘。古制一車乘三人,尊者居左,御車人居中,驂乘居右,以有勇力的人擔任。

《尚書·甘誓》:“右不攻於右,汝不恭命。”
枚乘《七發》:“於是伯樂相其前後,王良、造父為之御,秦缺、樓季為之右。”

〈文言〉指右軍。

《左傳·昭公二十三年》:“吳為三軍以繫於後,中軍從王,光帥右,掩餘帥左。”

古代崇右,故以右為上,為貴,為高。

《管子·七法》:“春秋角試,以練精鋭為右。”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張守節正義:“秦漢以前,用右為上。”
〈文言〉權貴。

張衡《四愁詩》序:“又多豪右併兼之家。”
王若虛《滹南詩話》卷中:“或謂‘論文者尊東坡,言詩者右山谷’,此門生親黨之偏説,而至今詞人多以為口寔。”

(Yòu)姓氏用字,參看“右姓”。



形容詞
〈文言〉迂曲。

《詩經·秦風·蒹葭》:“溯洄從之,道阻且右。”鄭玄箋:“右者,言其迂迴也。”

指政治上、思想上屬於保守的或反動的(與“左”相對)。
right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的講話》三:“落在時代的後面,落在當前情況的後面,缺乏鬥爭性,這是右,這個也不好。”
右派;右翼;右傾
(參考資料:《漢語大詞典》 [7]  《現代漢語詞典》 [8]  《漢語大字典》 [9] 

古籍釋義

“右”在《説文解字》中出現了兩次,一次在口部,一次在又部。屬異部重出。

説文解字

【卷二】【口部】 於救切(yòu)
右,助也。從口從又。 [10] 
【卷三】【又部】 於救切(yòu)
右,手口相助也。從又從口。
〖註釋〗徐鍇注:“言不足以左,復手助之。”徐鉉注:“今俗別作佑。” [11] 

説文解字注

【卷二】【口部】
“右,助也。從口又”注:又者手也,手不足。以口助之,故曰助也。今人以左右為又字,則又制佐佑為左右字。於救切,古音在一部。 [12] 
【卷三】【又部】
“右,助也”注:李燾本及《集韻》如是,今二徐本皆作手口相助也。
“從又口”注:按,又下曰厷、曰叉、曰㕚,自臂指言之,以又下象臂、上象指也。不當早廁從口之字。口部有此字,雲:“助也,從口又”,主謂以口助手,不當入此謂手助口,宜刪。 [13] 

廣韻

雲久切,上有匣 ‖又聲之部(yòu)
右,左右也。又漢複姓,五氏。《左傳》宋樂大心為右師,其後因官為氏,漢有中郎右師譚。晉賈華為右行,因官為氏,漢有御史中丞右行綽。何氏《姓苑》有右閭、右扈、右南等氏。
於救切,去宥匣 ‖又聲之部(yòu)
右,左右。又於久切。 [14] 

康熙字典

【醜集上】【口部】 右;部外筆畫:2
《唐韻》於救切。《集韻》《韻會》尤救切。《正韻》爰救切,並音峟。與祐、佑通。《説文》:助也。《爾雅·釋詁》:右,導也,勴也,亮也。《書·益稷》:予欲左右有民。注:左音佐。《太甲》:惟尹躬,克左右,厥闢宅師。《詩·大雅》:保右命爾,燮伐大商。
又左之對也。《書·禹貢》:夾右碣石入於河。《禮·少儀》:贊幣自左,詔辭自右。注:立者尊右。
又上也。《前漢·公孫弘傳》:守成上文,遭遇右武。注:師古曰:右亦上也。
又《循吏傳》:文翁以為右職。注:師古曰:右職,縣中高職也。
又強也。《後漢·明帝紀》:無令豪右,得固其利。
又官名。《周禮·夏官》:司右,掌羣右之政令。注:羣右,戎右,齊右,道右也。又姓。《正字通》:漢右公弼,宋右嘉祥,明右巖。又《廣韻》:漢複姓五氏:《左傳》宋樂大心為右師,其後因官為氏,漢有中郞右師譚。晉賈華為右行,因官
氏,漢有御史中丞右行綽。何氏《姓苑》有右閭、右扈、右南等氏。
又山名,獸名。《山海經》:長右之山有獸,狀如禺而四耳,其名長右。
又與侑通。《周禮·春官·大祝》:以享右祭祀。注:右讀為侑。勸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並雲久切,音有。義同。○按《集韻》有上去二音,義實相通。《正韻》於上聲訓左、右手,去聲訓右、助,二音分二義,非。
又葉以周切,音由。《詩·周頌》:我將我享,維羊維牛,維天其右之。○按《唐韻正》音以。今從朱注。
又葉羽軌切,音以。《詩·衞風》: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弟葉滿彼反。《秦風》:溯徊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宋玉《笛賦》:隆崛萬丈,盤石雙起。丹水湧其左,醴泉流其右。○按《唐韻正》雲:右古音以歷引經傳子集證之,是直當讀作以,非止叶音矣。
又葉於記切,音異。《詩·小雅》:我有嘉賓,中心喜之。鐘鼓旣設,一朝右之。喜,葉去聲。
又葉演女切,音與。陸雲《陸丞相誄》:乃幹中軍,入作內輔。公侯陟降,在帝左右。
《説文》:本作𠮢,從口從又。徐鍇曰:言不足以左,復手助之。 [15]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提示

右字書寫筆順 右字書寫筆順
【筆順】①一(橫)②ノ(撇)③丨(豎)④㇕(橫折)⑤一(橫)
【筆順】❶“𠂇”從上、左包圍“口”。❷長橫在橫中線上方;長撇從豎中線上端起筆,撇向左下格。❸“口”上寬下窄,首筆豎在豎中線左側,底部與長撇撇尖持平。 [16]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ɡ
i̯ŭɡ
董同龢系統
ɣ
juə̆ɡ
周法高系統
ɣ
jwəɣ
李方桂系統
gw
jəgx
西漢



東漢





jou


jou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尤侯幽

jou
北魏後期北齊
尤侯幽

jou
齊梁陳北周隋
尤侯幽

jou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j
i̯ə̯u
擬音/王力系統

ɣ
ǐəu
擬音/董同龢系統

ɣ
ju
擬音/周法高系統

j
iəu
擬音/李方桂系統

j
ə̆u

參考資料: [17-18] 

韻書集成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四十四有

開口呼
次濁
雲久切
ɣju
去聲
四十九宥

開口呼
次濁
於救切
ɣju
集韻
上聲
四十四有
雲/匣

開口呼
全濁
雲九切
ɣiəu
去聲
四十九宥
雲/匣

開口呼
全濁
尤救切
ɣiəu
禮部韻略


上聲





雲九切



去聲





爰救切

增韻


上聲





雲九切



去聲





爰救切

中原音韻

去聲
尤侯

齊齒呼

全清

iəu
中州音韻


去聲
尤侯





移究切

洪武正韻

上聲
十九有


次濁
雲九切
oiou

去聲
十九宥


次濁
爰救切
oiou
分韻撮要

陽去
第五修叟秀







參考資料: [19]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iou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iou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iou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iou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iou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iɤɯ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iəu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jiʏ
24
陽平

吳語
温州
jiau
22
陽去

湘語
長沙
iəu
45
陰去
文讀
iəu
21
陽去
白讀
湘語
雙峯
33
陽去

贛語
南昌
iu
45
陰去

客家話
梅縣
iu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jɐu
22
陽去

粵語
陽江
jɐu
54
陽去

閩語(閩南片)
廈門
iu
33
陽去

閩語(閩南片)
潮州
iu
35
陽上

閩語(閩東片)
福州
ieu
242
陽去

閩語(閩北片)
建甌
iu
44
陽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20]  、漢典 [19]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2-06]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87;220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08-29]
  • 4.    平水韻 二十五有  .搜韻[引用日期2020-02-06]
  • 5.    陳政 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97-98
  • 6.    王元鹿著.漢字中的符號之美[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5.03:89-90
  • 7.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3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40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582
  • 9.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2[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616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95
  • 11.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411
  • 12.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 1 全注全譯版[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05:134
  • 13.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 1 全注全譯版[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05:311
  • 14.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321;434
  • 15.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01
  • 16.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24
  • 17.    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09]
  • 18.    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09]
  • 19.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06]
  • 20.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21
  • 21.    丁義誠等主編. 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4分冊[M]. 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 1998.01:10-1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