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右所村

(雲南洱源縣右所鎮下轄村)

鎖定
該行政村隸屬洱源縣右所鎮,屬鎮政府所在地,交通方便,距縣城18公里。東鄰陳官村,南鄰幸福村 ,西鄰西湖村,北鄰中所村團結村。右所鎮設有右所街是滇西有名的最大集市。右所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962 畝,人均耕地0.53畝,主要種植水稻、大蒜等作物。該村以漢、白族、回族為主(是漢族、白族、回族混居地),其中漢族3787人,白族1508人,其他民族326人。
中文名
右所村
行政區類別
地理位置
西湖下游
面    積
2962 畝
人均純收入
3863元
人均耕地
0.53畝

右所村村情概況

右所村隸屬大理自治州洱源縣右所鎮。渳苴河214國道從境內貫通,東有東湖,西有西湖。右所歷史上因在明洪武年間這裏曾經設過右白户所故名。自古以來設有右所街是滇西有名的最大集市。右所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962 畝,人均耕地0.53畝,主要種植水稻、大蒜等作物。該村以漢、白族、回族為主(是漢族、白族、回族混居地),其中漢族3787人,白族1508人,其他民族326人。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50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667萬元,佔總收入的37%;畜牧業收入877萬元,佔總收入的19.4%(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249頭,肉牛407頭)第二、三產業收入1894萬元,佔總收入的42%;工資性收入67萬元,佔總收入的1.5%。農民人均純收入3863元,農民收入以種植、養殖、交通運輸,商飲服務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67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6人(佔勞動力的1.15%),在省內務工118人,到省外務工18人。

右所村人文歷史

白族婚俗 白族婚俗
右所村人民勤勞、聰慧、開放、好客。漢白民族共居。風俗差異不大,與少數民族回族共居,和睦相處。漢白都有信仰本主、白潔夫人、大黑天神的習俗。民房建築多以傳統古式修造,漢族喜以西方為主房,互房精緻,典雅,當今盛事農村古廟古蹟,風景名勝修復一新,每年春節都要舉行盛大的"接福迎春"廟會,舞獅、耍龍,耍白鶴、打霸王鞭、歌舞,並伴之以祝賀詞與白族嗩吶祈求平安幸福,吉祥如意,讚美新生活,來年大豐收。村民遇上結新婚、豎新房等喜慶日子都要貼"紅對聯"擺酒置席宴親友。右所村歷來注重教育,現存的左所小學始建於光緒34年,建國前為"崇正左所中心學校",是鄧川有名的小學,它不僅造就學子精英,值得一提的是在小學四方出角校門上方鑲立着《亞魁》木扁,是明萬曆丁西年(公元1597年)村中舉人楊大升立的 ,以激烈後人讀書向上,成才有為。右所小學始建於民國五年(1916年2月),現以發展為右所中心完小,如今兩所學校分別建成花園似的學校,擁有教學區、生活區、運動區屬全縣一流的小學。右所村的區域範圍在四固定期間由玉泉鄉的鐵匠營、銀匠銀、官得村、雙廟、沙溝和春光管理區的八個農業社,玉泉鄉的左所村(龍街子)三家合併為右所村民委員會。右所村由於有得天獨厚的區域優勢,物厚民豐,地靈人傑,人才輩出,名人學者過去有之,今日有之,在省內外供職于軍界、政界、文化藝術界者多人。有的對國家和社會作出了一定貢獻。 [1] 

右所村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962.00畝,人均耕地 0.53畝,主要種植水稻、大蒜等作物。

右所村基礎設施

截止2012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 、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全村有828户通自來水,有0户飲用井水。有868户通電,有868户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户868户(分別佔農户總數的100 %、92.29 %和94.45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移動電話的農户數868户,其中擁有移動電話農户數868户(分別佔總數的84.03%和 78.07%)。
該村到鎮鎮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砂石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 1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5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25輛,拖拉機40輛,摩托車254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475.90畝,有效灌溉率為92.07%,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2475.9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75畝。
到2012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户30户;裝有太陽能農户204户。全村有8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8個自然村已通電;有8個自然村已通路;有8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8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農户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46户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421户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60户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41 户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右所村農村經濟

該村201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852.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052.00萬元,佔總收入的56.1%;畜牧業收入883.00元,佔總收入的39.7%(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830頭);漁業收入 66.00萬元,佔總收入的 1.72 %;第二、三產業收入548.00萬元,佔總收入的2.47 %;工資性收入 282.00萬元,佔總收入的16.73%。農民人均純收入5637.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82.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 118人,在省內務工80人,到省外務工 7 人。

右所村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大蒜和乳業,主要銷售往 縣內。2012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523.00萬元。該村正在發展 種植業和養殖業特色產業。

右所村人口衞生

該村現有農户868户,共鄉村人口3304人,其中男性1637人,女性1667人。其中農業人口3232人,勞動力 1440人。該村以白族為主(是漢族、白族族混居地),其中白族12,漢族574人。到2012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111人,參合率96.2 %;享受低保91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衞生所和鎮衞生院,衞生所面積為 12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3人,該村距離鎮衞生院 3公里。該村建有公廁2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 12 個。

右所村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小學1所,校舍建築面積 1029.00平方米,擁有教師11人,在校學生381人,距離鎮中學3公里。截止2012年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81人,其中小學生290人,中學生91人。

右所村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 7個,下設7個黨小組,共有黨員120人,少數民族黨員91人,其中男黨員90人、女黨員30人。
村委會由主任、副書記、副主任等組成,下設9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 1個,團支部 6個,共有團員 130 人。

右所村人文地理

本村位於西湖下游,連接洱海的羅時江的源頭,天然水資源豐富,村內大小河溝縱橫,農田水利發達,農業產品是全村的經濟支柱,所種大蒜優良,遠銷國內外各地。村內河塘較多,漁業發達,村民利用良好的天然水、草資源,大量飼養奶牛,即為社會提供較有營養的食品,又創造了經濟財富。
幸福村具有優久的歷史文化,因地處白漢等多民族雜居地帶,形成了以白族文化為主,漢文化滲透其中的。

右所村新農村建設

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多形態文化。多種文化的交流為村民積累了較多的精神財富。

右所村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加強水利設施建設和鄉村道路的修整.學校危房急待改造等。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在產業結構調整及特色產業種植和養殖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和剩餘勞動力轉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