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史記·太史公自序

(西漢司馬遷撰寫的自述)

鎖定
西漢司馬遷撰寫的關於自己身世、《史記》寫作緣由和內容的自述。載於《史記》卷七十。 [1] 
中文名
史記·太史公自序
定    義
西漢司馬遷撰寫的關於自己身世、《史記》寫作緣由和內容的自述
作    者
司馬遷
文中記敍了其“世典周史”、“嘗顯功名於虞夏”的榮耀家世,詳細描述了自己的行狀。作者在文中以孔子第二自命,表白要“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述往事,思來者”,“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拾遺補藝,成一家之言”,“厥協《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語”。概述了各卷內容以及相應的寫作動機,如因孔子“追修經術,以達王道,匡亂世而反之於正,見其文辭,為天下制儀法,垂‘六藝’之統紀於後世”,故“作《孔子世家》”。文中記載了自漢興至武帝時期的文化發展狀況,認為漢繼五帝末流,在秦始皇毀滅文化的浩劫之後,“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為章程,叔孫通定禮儀,則文學彬彬稍進,《詩》、《書》往往間出矣。自曹參薦蓋公言黃老,而賈生、晁錯明申、商,公孫弘以儒顯”,故而使一度衰頹的文化開始復興。文中具體闡揚了儒家經典六經的特殊價值和不同功能,認為“《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故長於變”;“《禮》經紀人倫,故長於行”;“《書》記先王之事,故長於政”;“《詩》記山川溪谷禽獸草木牝牡雌雄,故長於風”;“《樂》樂所以立,故長於和”;“《春秋》辨是非,故長於治人”。質言之,六經的文化整合和價值導向功能,分別表現為“《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義”。司馬遷在文中特別重視並推崇《春秋》,認為《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弊起廢,王道之大者也”;“萬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是“禮義之大宗”。文中十分尊崇孔子,流露出敬慕之情。文中記載了其父司馬談的《論六家之要指》。《論六家之要指》評論諸子,推尊道家,其思想傾向與本文所反映出的司馬遷對儒學的尊崇、弘揚大異其趣。本文對於瞭解司馬遷思想,特別是其儒學思想,以及認識《史記》,有重要的價值。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孔子基金會.中國儒學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