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史學三裴

鎖定
史學三裴指裴松之、裴駰、裴子野祖孫三人。在南北朝的史學領域,活躍着裴松之祖孫三人,他們分別以其不朽鉅著豐富了祖國的史學寶庫,為中國史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中文名
史學三裴
外文名
Three Historians of Pei Family
成    員
裴松之、裴駰、裴子野
時    代
晉至南北朝
突出貢獻領域
史學
代表作品
《三國志注》《史記集解》等

目錄

史學三裴裴松之

裴松之(371—451),字世期。南朝宋河東聞喜人。八歲便學通《論語》、《毛詩》。他博覽羣書,三墳五典皆能觸類旁通。立身處世,儉樸隨和。20歲上便拜殿中將軍。東晉孝武帝太元(373—396)年間,朝廷招攬各界名流參與國家大政建設,裴松之也以才當選,正值風流年少,才華橫溢,頗得同仁賞識。之後,裴松之拜員外散騎侍郎。
劉裕在為奠定南朝劉宋基業而大舉北伐之時,特請裴松之為司州主簿(劉裕為刺史),很快又轉治中從事。不久劉裕攻克洛陽,遂令他居於洛陽行使全權。劉裕在與裴松之相處的過程中,非常欽佩他的才幹,因此一再地委以重任。劉宋王朝開國之初,劉裕便派人帶敕急召裴松之回京,他説:“裴松之廊廟之才,不宜久居邊務,今召為太子洗馬,與殷景仁同,可令知之。”
宋文帝劉義隆即位後,以《三國志》過於簡略,委託裴松之為其作注。書成,文帝贊之曰:“裴世期不朽矣。”後文帝又委其續修何承天未竟之“國史”(南朝之“宋史”)。不想,還未及再展才華,便於元嘉二十八年卒,年80歲。
裴松之除《三國志注》65卷外,還有《文論》、 《晉紀》、《集註喪服經傳》等著作行於世,在裴氏家族中算得上是著述較豐的一位。

史學三裴裴駰

裴駰,字龍駒。裴松之子。與其父一樣,裴駰少秉家學,酷愛經史,官至中郎參軍。他一生把主要精力傾注於史學研究領域,尤其為《史記》加註,做出了貢獻,是古代傑出的史學大家。
裴駰曾多次反覆閲讀《史記》,深感無注給後人閲讀和研究帶來極大的困難和不便,於是他經過多年艱辛努力,終於撰成《史記集解》130卷,為後世研究我國古代史提供了豐富資料。後來,唐司馬貞又撰成《史記索隱》13卷,張守節撰成《史記正義》30卷。後世將這三種注本合稱為“史記三家注”。《史記集解》是《史記》問世以來第一部為其作注的大型綜合性注本,裴駰的大名也將隨着“史家之絕唱”的《史記》一書而流傳千古。

史學三裴裴子野

裴子野(466—528),字幾原。裴松之曾孫,裴駰之孫,裴昭明之子,著名史學家。
子野善為文,尤精通曆史。其曾祖父裴松之曾打算續修何承天之“國史”(即南朝之宋史),未及動筆便去世,裴子野決心繼承曾祖遺志,完成“宋書”。但這時,齊永明末年沈約所撰《宋史》已刊行於世。於是,裴子野根據自己的觀點和所掌握的史料,把《宋史》刪編成一部《宋略》,凡20卷。《宋略》無論在敍事還是評論方面都超過了《宋書》,令沈約也自嘆弗如。《宋略》一刊行,便受到人們的好評,蘭陵蕭琛説其評論部分足可與賈誼的《過秦論》分庭抗禮。吏部尚書徐勉之舉薦他為著作郎,主修國史及起居注。不久,又轉中書通事舍人,敕掌中書詔誥的起草工作,這使裴子野得以有大顯才華的機會。
梁普通七年(526),梁武帝出師北伐,命裴子野作《移魏文》,子野提筆立成。武帝望着子野稱讚説:“其形雖弱,其文甚壯。”曾有人向他:“子為文何以速成?”子野答:“人皆成於手,我獨成於心”,正是言為心聲也。晚年又着手撰修《齊梁春秋》一書,未竟而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