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台灣電影史話

(由中國電影出版社出版的書籍)

鎖定
《台灣電影史話》是由中國電影出版社出版的書籍。
中文名
台灣電影史話
出版社
中國電影出版社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裝    幀
平裝
開    本
32 開
頁    數
561 頁
ISBN
9787106024598

台灣電影史話內容簡介

《台灣電影史話(修訂本)》為原《台灣電影史話》的修訂增補本。全書以編年史分期方式撰述,將台灣電影放在台灣政治經濟框架下研究,探討台灣電影產生、重建、發展、繁榮、衰落的過程;對不同時期的電影,從不同角度,由遠而近,由總體到製片,發行、放映,到導演藝術創作風格、特點,以及電影潮流、類型電影特色等,都做了歷史、客觀、較為完整系統的敍述;為一百多年來的台灣電影發展做註記,使讀者洞悉台灣電影歷史發展的軌跡,審視整個台灣電影與社會框架之間的互動關係。書中安插劇照圖片,以豐富內容。

台灣電影史話圖書目錄

第一章 日據時期的台灣電影(1896—1945)
第一節 台灣電影的萌芽
一、 電影傳入台灣放映
二、 高松豐次郎在台灣的電影活動
三、 總督府統治下的電影攝製
四、 早期的台灣電影放映業
第二節 台灣電影業的興起
一、 台灣總督府統治下的製片
二、 台胞攝製電影的嘗試
三、 日本和台灣合拍的故事片
四、 默片時代得寵的“辯士”
五、 台灣文化協會的電影宣傳
第三節 祖國大陸電影在台灣的發行及其影響
一、 祖國大陸電影在台灣的發行
二、 祖國大陸的電影對台胞的影響
第四節 戰爭體制下的台灣電影業
一、 台灣進入戰爭體制
二、 電影成為鞏固殖民地統治、擴大侵略的工具
第二章 台灣電影的重建和發展(1945—1959)
第一節 台灣電影事業的重建
一、 台灣光復後的電影攝製機構
二、 光復後的電影發行業
三、 大陸電影公司赴台拍片
四、 實行嚴苛的電影檢查制度
第二節 公營電影製片廠:“中影”、“台製”、“中制”
一、 “農教”百廢待舉,政宣優先
二、 “中影”誕生,在烈火、風雨中重建
三、 “中制”重建和勉力而拍的新聞紀錄片、故事片
四、 “台製”電影的政治任務和台灣現實
五、 “中教”服膺於教學
第三節 民營公司初興
一、 從發行中西片起家
二、 製片多仰賴公營廠,出品國語片量少
第三章 閩南語電影(1955—1972)
第一節 閩南語電影的興衰
一、 閩南語電影第一波風潮
二、 閩南語電影的發展
三、 閩南語電影走向巔峯,盛極而衰
第二節 閩南語電影民營製片公司
一、 閩南語民營廠的勃興
二、 閩南語電影先驅——何基明兄弟的華興電影製片廠
三、 林博秋與鶯歌湖山片廠
四、 產銷一體的閩南語製作大公司
五、 閩南語著名製片——戴傳李
第三節 閩南語電影導演和第一代導演羣落
一、 不同省籍導演合作造就閩南語電影的風潮
二、 第一代電影導演——台灣電影的開拓者
第四節 閩南語電影的作用和影響
第四章 台灣電影的黃金時代(1960—1969)
第一節 公營電影公司的發展
一、 擴大出口及其電影輔導政策
二、 “中影”的“健康寫實”到“健康綜藝”製片路線
三、 “中制”和“台製廠”的發展
第二節 李翰祥創辦國聯及其導演藝術
一、 李翰祥創辦國聯及《梁山伯與祝英台》掀起的狂潮
二、 創建國聯影業公司
三、 李翰祥的導演藝術
四、 李翰祥在台灣電影中的地位和貢獻
第三節 民營影業的黃金時期
一、 民營製片公司發展的背景
二、 沙榮峯創建聯邦影業有限公司
三、 黃卓漢創辦第一影業公司
四、 中小規模的獨立製片公司
第四節 名導演的藝術風格
一、 李行的鄉土電影
二、 一代武俠大師——胡金銓
三、 白景瑞喜劇電影的風格
四、 宋存壽的藝術探索
第五節 瓊瑤電影王國
一、 瓊瑤電影風潮
二、 60年代瓊瑤電影的特色
第五章 台灣電影的繁榮(1970—1979)
第一節 在世界的孤立與電影政策的調整
一、 台灣政治形勢的遽變和電影文宣使命
二、 電影經濟政策的調整和管理
三、 公營製片機構的轉型
第二節 民營影業公司
一、 大製片公司
二、 中等規模的製片機構
三、 一片公司
四、 放映院線功能與流弊
第三節 李行從“三廳”回到鄉土
一、 轉型期再造巔峯
二、 掀起第二波瓊瑤電影風潮
三、 迴歸鄉土紀實電影
第四節 白景瑞寫實、浪漫慧黠的電影
一、 追求電影藝術創新和浪漫慧黠的個人風格
二、 台灣現實主義電影經典——《再見阿郎》
三、 喜劇片和瓊瑤片引領風騷
第五節 胡金銓的武俠電影美學
一、 享譽世界影壇
二、 胡金銓電影美學
第六節 宋存壽的畸零感傷世界
第七節 抗日電影
一、 抗日電影主流
二、 台灣抗日電影題材和類型
第八節 瓊瑤、玄小佛浪漫言情電影
一、 70年代的瓊瑤電影
二、 玄小佛的言情電影
三、 劉家昌的言情電影
第九節 尋根溯源電影
第六章 八十年代台灣電影(1980—1989)
第一節 台灣政經局勢和公營電影業
一、 政治遽變和電影政策的鬆動
二、 “中影廠”的轉型,帶動電影風潮
第二節 民營公司與台港電影發行的轉型
一、 民營公司多元經營
二、 獨立製片人制度和導演工作室
三、 發行業分散投資
第三節 電影的流變、濫觴
一、 政策電影的復辟
二、 “社會寫實片”的沒落
三、 “恐怖電影大師”——姚鳳磐
四、 朱延平對商業電影情有獨鍾
第四節 林清介、徐進良的校園學生電影
一、 林清介言志和回吟清新的風格
二、 徐進良睿智的喜劇風格
第五節 女性導演和瓊瑤電影的轉型
一、 台灣女導演和女性電影
二、 瓊瑤電影的轉型
第六節 老驥伏櫪,壯心不已
第七章 台灣新電影(1982—1987)
第一節 台灣新電影的崛起和發展
一、 台灣電影新浪潮的崛起
二、 新電影落潮
三、 新電影的意義和影響
第二節 侯孝賢的紀實電影美學
第三節 陳坤厚的温和人文關懷和完美視覺風格
第四節 楊德昌的都會夢魘和縝密的藝術結構
第五節 張毅電影的古典風格和女性主體意識
第六節 王童平易温和道盡台灣歷史滄桑
第七節 萬仁温和的現代都市風景線
第八節 李佑寧對弱勢族羣的關懷和藝術創意
第九節 虞戡平電影的弱勢族羣及海峽兩岸的情結
一、 對弱勢族羣的關懷:《搭錯車》、《台北神話》、《兩個油漆匠》
二、 《孽子》的驚怵黑暗王國
三、 時代的蒼涼:《海峽兩岸》
第八章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的台灣電影(1990—2004)
第一節 政黨政治和電影危機
一、 政黨輪替和經濟衰退
二、 台灣電影危機
第二節 製片業的困境和蜕變
一、 製片業改弦易轍
二、 台資的合拍片
三、 主要影片公司
第三節 電影發行、放映轉型
一、 發行的垂直整合
二、 放映業的轉型
第四節 作者電影和後新電影藝術
一、 侯孝賢的歷史觀照和客觀敍事風格
二、 楊德昌的精密社會省思和風格沉澱
三、 後新電影導演藝術
第五節 台灣商業電影的沒落
一、 商業電影欲整乏力
二、 台灣黑道電影文化
三、 英年早逝的傑出導演——邱銘誠
四、 台灣商業電影的王牌——朱延平
第六節 一個電影時代的隱退
一、 台灣電影一個重要時代宣告結束
二、 一代電影大師李翰祥的逝世
三、 武俠電影大師胡金銓的殞歿
四、 李翰祥和胡金銓比較研究
五、 白景瑞的永別
第七節 超載的篾筏——李行
一、 致力於海峽兩岸電影及文藝界的交流和合作
二、 在台灣電影中的特殊地位及對中國電影的貢獻
第九章 台灣新生代導演電影藝術(1987—2004)
第一節 新生代導演羣落
一、 新生代導演羣體結構
二、 接受過良好的現代電影藝術教育
三、 尋求自主獨立製片,多仰賴電影基金會的輔導金
四、 新生代導演與國際影展結緣
五、 新導演執着的電影藝術美學追求和風格
第二節 李安中西合璧的電影藝術
第三節 躋身國際影壇的青年導演——蔡明亮
第四節 新生代女性導演藝術
一、 電影才女張艾嘉的女性電影
二、 黃玉珊對女性豐富情感世界的探索
三、 王小棣獨樹一格的喜劇和兒童電影
四、 章蕙蘭的《小百無禁忌》
第五節 傳承和創新:周晏子、葉鴻偉的人文電影
一、 周晏子的客家田園牧歌
二、 葉鴻偉電影的濃烈人文色彩
第六節 後現代鏡語:何平、王獻篪的影像風格
一、 何平電影——“台灣現實寓言”
二、 王獻篪的電影符號
第七節 陳國富電影的類型化和徐小明電影角色的漂泊與皈依
一、 陳國富對漂泊靈魂的詮釋和藝術創意
二、 徐小明的混世少年和舊靈魂的塑像
第八節 張志勇、林正盛、張作驥、陳玉勳的鄉土·懷舊/紀實風格
一、 張志勇電影的生命悲歌
二、 林正盛的成長衝突顯影
三、 張作驥電影角色的宿命和渾然一體的藝術風格
四、 陳玉勳的通俗喜劇
第九節 新進的導演:徐立功、賴聲川、黃明川、李崗、丁亞民
一、 “伯樂”兼導演徐立功與尹祺的《夜奔》
二、 李巨源、馮光遠的《為人民服務》
三、 賴聲川從舞台到銀幕的導演藝術
四、 黃明川電影的邊緣人物
五、 編而優則導——李崗
六、 由作家進而改行做電影電視編導——丁亞民
延伸檢索
到百度中查看相關資源
到Google中查看相關資源
更多相似資源
《台灣電影史話》出版
我與台灣影劇界人士的交往
語言·族羣·意識形態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