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台灣羅漢松

鎖定
台灣羅漢松(Podocarpus nakaii Hayata)是羅漢松科羅漢松屬喬木植物。台灣羅漢松樹皮淡灰色;頂芽圓球形,芽鱗先端具短尖或鈍圓;葉革質,線形或線狀披針形,上面綠色,下面灰綠色;雄球花單生或簇生,圓柱狀;種子單生葉腋,卵狀圓錐形,肉質種託,倒卵圓形,與種子近等長或稍短。 [9]  台灣羅漢松是中國台灣特有種,故稱“台灣羅漢松”。 [10] 
台灣羅漢松分佈於中國台灣。台灣羅漢松稍耐陰。台灣羅漢松是以播種、扦插方式繁殖。 [11] 
台灣羅漢松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收錄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瀕危(EN)等級。 [12]  台灣羅漢松觀姿型、觀果型是常綠喬木,可單植、叢植,可製成不同造型的高級樁景、盆景。 [13] 
中文名
台灣羅漢松
拉丁學名
Podocarpus nakaii Hayata
別    名
百日青
植物界
裸子植物門
松綱 [8] 
南洋杉目
羅漢松科
羅漢松屬
台灣羅漢松
分佈區域
中國台灣
命名者及年代
Hayata,1916
保護級別
瀕危(IUCN標準)

台灣羅漢松植物學史

日籍學者早田文藏(Bunzo Hayata)1916年在《台灣植物圖譜》書中依據技師中井宗三(Sozo Nakai)在中國台灣南投地區所採集到的標本發表台灣羅漢松為獨立種,並將採集者姓氏拉丁文化成Nakaii作為這種植物種小名。 [4] 
中國台灣地區稱台灣羅漢松為桃實百日青,“桃實”之名來自於它的種子形狀。 [4] 
台灣羅漢松是中國台灣特有種,故稱“台灣羅漢松”。 [10] 

台灣羅漢松形態特徵

羅漢松科羅漢松屬喬木,胸徑可達60釐米;樹皮淡灰色,頂芽圓球形,芽鱗先端具短尖或鈍圓;葉條狀披針形、線形或披針形,革質,長5-9釐米,寬8-12毫米,直或微彎,邊緣稍薄,上部微漸窄,先端鈍尖或鋭尖,基部窄狹,上面綠色,中脈隆起,下面灰綠色,微被白粉,中脈稍凸起或微平,葉柄短,長達5毫米,雄球花單生或簇生,圓柱狀。種子單生葉腋,卵圓形或卵狀圓錐形,先端窄尖,長約1.2釐米,徑約8毫米,肉質種託倒圓錐狀橢圓形,與種子近等長或稍短,有兩條不明顯的縱槽,長5-8毫米,種梗長約5毫米。 [1]  [9]  [14] 
台灣羅漢松

台灣羅漢松產地生境

台灣羅漢松分佈於中國台灣,是中國台灣特有樹種,分佈於台灣中部南投縣北山坑、蓮華池及日月潭等低海拔闊葉樹林中。 [1-2]  [3]  [11] 

台灣羅漢松生長習性

台灣羅漢松稍耐陰;喜好冷涼至温暖,生長適宜温度15-28℃,高冷地生長良好,平地夏季高温生長遲緩。 [1-2]  [3]  [11] 

台灣羅漢松繁殖方法

台灣羅漢松是以播種、扦插方式繁殖。 [11] 
種子採收後先去掉紅色種託,將綠色種子直接播種。種子在任何温度下發芽率皆大於90%,但低温會延後種子發芽,發芽速度減慢,例如發芽温度20/10℃和15/5℃導致種子達到50%發芽率的天數增加,分別為43天和78天。因此,3月份成熟的台灣羅漢松種子,採收後可以立即播種,3-4星期後種子就會開始發芽。成熟的種子可暫時儲藏5℃,但須與濕介質(如濕水苔等)混合,避免種子發黴;低温5℃儲藏2個月的種子,能提早一星期發芽。由於台灣羅漢松種子發芽率極高,可直接播種到育苗容器內,減少發芽苗移植容器的工作時間與人力成本。 [2] 

台灣羅漢松栽培技術

栽培介質以沙質壤土為佳。幼樹年中施肥3-4次。早春修剪整枝,儘量避免重剪或強剪造型樹或綠籬栽培,隨時修剪整形。成樹移植前需斷根處理。 [3] 

台灣羅漢松主要價值

台灣羅漢松觀姿型、觀果型是常綠喬木,可單植、叢植,可製成不同造型的高級樁景、盆景。 [13] 
台灣羅漢松可作園景樹、行道樹、綠籬。木材可用作建築、雕刻、工藝品。 [3] 

台灣羅漢松保護現狀

  •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2004年)——極危(CR)。 [6]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0年 ver 3.1)——瀕危(EN)。 [5]  [12]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瀕危(EN)。 [7] 
  • 種羣現狀
截至2010年,台灣羅漢松的佔地面積不到500平方公里(估計只有64平方公里),從五個地點得知,個體數量有所下降。總數量規模估計超過250棵,但遠少於2500棵,沒有超過250棵的亞羣。 [5] 
  • 瀕危原因
台灣羅漢松數量受到日益嚴重的森林砍伐、農業活動和成年樹木被連根拔起用於園藝用途的威脅。 [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