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台灣淺灘

鎖定
在台灣海峽滾滾波濤底下,靜卧着一道橫亙海峽的淺灘。這道淺灘發端於福建省東南沿海的東山島,向東延伸到海峽中部的台灣淺灘,再向東北,經澎湖列島而後直至台灣西部。學界通常稱這道淺灘為:“海峽陸橋”或“東山陸橋”。地理位置在北緯22度33分至23度46分和東經117度10分至119度21分之間。
中文名
台灣淺灘
長約2
50千米
面積約
8800平方千米
西部水深
30--40米

台灣淺灘台灣淺灘概況

台灣淺灘 台灣淺灘
台灣淺灘東西長約250千米,南北最寬約130千米,面積約8800平方千米。西部水深30--40米,東部水深淺於20米,最淺8.6米。淺灘由粗砂、細砂和少許礫石組成。沙礫表面較圓滑,反映經歷了長期的研磨作用。淺灘上遍佈水下沙丘,沙丘之間往往有平緩而開闊的窪地。局部沙丘上有基岩露出。在沙礫中有較多貝殼碎片。西部淺灘偶有泥沙。由於在地質構造上,台灣淺灘位於隆起區,所以北部有幾處出露岩石,西南部也有岩石出露。有多種珊瑚附着生長。由此可見台灣淺灘並不平坦,地形較複雜。強大而較恆定的黑潮,其主流由台灣島東側向北流,但有小分支通過巴士海峽進入台灣淺灘。冬季沿岸較低温的水流也經台灣海峽南下,兩股冷暖水流正好在台灣淺灘上相遇。

台灣淺灘形成時期

台灣淺灘的形成.在一萬多年前的“玉木冰期”時,台灣和大陸是相連的,台灣海峽那時是陸地。那時的台灣淺灘的東部位於海岸帶,是當時的海灘地區。它就像海岸帶那樣,有高大的沙堤,有寬廣的沙灘。到冰期之後,海面上升,淹沒了台灣海峽,也淹沒了原是海灘的台灣淺灘。一方面由於台灣淺灘東部在地質構造上位於隆起區,基岩出露較高。另一方面由於台灣淺灘位於台灣海峽南口,潮流作用促使海峽的大量泥沙堆積在峽口或淺灘。

台灣淺灘魚類的樂園

台灣淺灘是魚類的樂園。由於台灣淺灘上沙丘起伏,貝類豐富。它又偶有基岩出露,富有珊瑚生長,很利於魚類棲息。由於水淺,大部分淺於20米,即在透光帶內,藻類植物又很豐富。此外,在冬季還是冷暖水流的交匯區,為魚類帶來很豐富的食料和營養物質。東海、南海交匯的獨特海流,温和的亞熱帶氣候,孕育了該海域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成為閩南—台灣淺灘的中心漁場。澎湖羣島周圍的海域,深約15到25公尺,珊瑚寄生很盛,多為標準的聚礁,先天上就是一個條件優良的漁場,加上有中國沿岸冷流、南中國季風流及黑潮支流等三股海流流經,使得台灣淺灘的漁業發展得天獨厚。因此,台灣淺灘是我國著名的漁場之一.台灣淺灘的漁產豐富種類繁多,有鰹、黑鯧、龍蝦、精螺鮑、海菜、斑節蝦、草蝦、石斑、海膽、九孔、鰻、黑珍珠貝、文蛤、嘉臘、石花、鯛魚、鰱魚、烏賊等。海豚是澎湖特有的海棲動物,約在每年的12到翌年3月,成羣湧至澎湖,蔚為奇觀。
參考資料
  • 1.    邱燕,彭學超,王英民,黃文凱,杜文波等著.南海北部海域第四系侵蝕過程與沉積響應[M].北京:地質出版社,2017.0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