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台湾海洋大学
- 外文名
- National Taiwan Ocean University
- 简 称
- 台湾海大
- 创办时间
- 1953年
- 办学性质
- 公立
- 硕士点
- 26
- 博士点
- 17
- 校 训
- 诚朴博毅
- 地 址
- 台湾省基隆市中正区北宁路2号
- 主要奖项
- 2022年QS世界大学排名位列1001-1200名区间 [2]
- 知名校友
- 苏嘉全、张通荣
- 类 型
- 综合大学
- 所属地区
- 中国台湾基隆
- 现任校长
- 张清风
- 主要院系
- 海运暨管理学院、生命科学院、工学院、海洋科学与资源学院
- 前 身
- 台湾省立海事专科学校
- 合作院校
- 中国海洋大学
历史沿革
播报编辑
1973年,设立第一个研究所:渔业研究所。
1套体判979年,改制为“台湾海洋学院”。
1989年,改制大学,校名为“台湾海洋大学”。
2007年为参与台湾当局“教育部”“繁星计划”二十五所大学之一。
2007年11月财团法人高教评鉴中心公布“95年大专校院产学合作绩效评量结果”,海大与台湾成大、清大、交大在大学中表现较优。
2007年6月16日,台湾海洋大学正式向台湾当局“经济部”智慧财产局取得简称“海大”之专属权利,限制日后其他大专院乐良纹校不得再使用该简称。
学校排名
播报编辑
2021QS世界大学排名位列N/A处。 [1]
办学条件
播报编辑
院系设置
1 | 海运暨管理学院 | 商船学系 |
2 | 航运管理学系 | |
3 | 运输科学系 | |
4 | 轮机工程学系 | |
5 | 生命科学院 | 食品科学系 |
6 | 水产养殖学系 | |
7 | 生命科学暨生物科技学系 | |
8 | 海洋生物科技博士学位学程 | |
9 | 海洋生物科技博士学位学程 | |
10 | 海洋科学与资源学院 | 环境生物与渔业科学学系 |
11 | 海洋环境资讯系 | |
12 | 应用地球科学研究所 | |
13 | 海洋事务与资源管理研究所 | |
14 | 海洋环境与生态研究所 | |
15 | 海洋资源与环境变迁博士学位学程 | |
16 | 工学院 | 机械与机电工程学系 |
17 | 系统工程暨造船学系 | |
18 | 河海工程学系 | |
19 | 材料工程研究所 | |
20 | 电机资讯学院 | 电机工程学系 |
21 | 资讯工程学系 | |
22 | 通讯与导航工程学系 | |
23 | 光电科学研究所 | |
24 | 光电与材料科技学士学位学程(学系) | |
25 | 人文社会科学院 | 应用经济研究所 |
26 | 教育研究所 | |
27 | 海洋文化研究所 | |
28 | 应用英语研究所 | |
29 | 师资培育中心 | |
30 | 00人文社会教学研究中心 | |
31 | 海洋文创设计产业学士学位学程 | |
32 | 海洋法律与政策学院 | 海洋法律研究所 |
33 | 海洋观光管理学系(学士学位学程) | |
34 | 海洋法政学士学位学程(学系) | |
35 | 共同教育中心 | 语文教育组 |
36 | 博雅教育组 | |
37 | 体育教育组 | |
38 | 艺文中心 | |
39 | 华语中心 | |
40 | 海洋中心 | —— |
41 | 台湾海洋教育中心 | 政策发展组 |
42 | 整合传播组 | |
43 | 进修推广教育 |
地理环境
播报编辑
海洋大学位于基隆市北宁路八尺门之滨,占地50余公顷,依山面海,风景十分壮丽。出校门外即为太平洋,面海的教室,每日皆可感受海洋多变的面貌,尤其在夕阳晚照时分,漫步在防波提,为海大人最美好的回忆之一。海大校园建筑在山与海之间,依着青山,眺望大海。山峦间有完善的步道,山中小涧,水质清澈,水声潺潺。群峰之间,林木秀美,空气清新,步行至山顶,基隆港、碧砂渔港尽收眼底,万顷碧波,气娄里千,令人心胸辽阔。
校区分布
滨海校区大门口有台湾海洋大学的象征——海鸥雕像,为著名艺术家朱铭为台湾海洋大学所作,滨海校门外即为太平洋,在校区操场即可观赏东海夕照,夜晚点点渔火,美不胜收。每年四、五月间,龙岗校区更有满山遍野的萤火虫,为台湾北部赏萤火虫的重要景点之一,且是台湾北部生态多样性数 一数二的蝴蝶栖地之一。
龙岗校区步道的最高点为杠子寮山,其上有列属台湾三级古迹的杠子寮炮台,与二沙湾、狮球岭、白米瓮等炮台形成犄角之势,护卫基隆港,此处可俯望校区,基隆港、基隆屿、碧砂渔港尽收眼底,面对碧砂渔港的绝壁上有着“亚洲最美丽的百合花”之称的濒危保护植物艳红鹿子百合。由于校区所在之基隆地区多雨,为因应此状况,校区之建筑规划采人性化考量,在建物大楼间以风雨走廊、天桥、地下道等方式相连接,在校内不用雨具可通行全校八成以上的建物及大楼。
历任校长
播报编辑
姓名 | 任期 | 院校名称 |
戴行悌 | 1953年6月~1956年8月 | 台湾省立海事专科学校前期 |
李昌来 | 1956年~1964年6月 | 台湾省立海事专科学校后期 |
1964年7月~1975年1月 | 台湾省立海洋学院时期 | |
谢君韬 | 1975年2月~1981年7月 | 台湾省立海洋学院→台湾海洋学院 |
郑森雄 | 1981年8月~1990年7月 | 台湾海洋学院→台湾海洋大学 |
汪群从 | 1990年8月~1992年7月 | 台湾海洋大学 |
石延平 | 1992年8月~1996年4月 | |
吴建国 | 1997年2月~2003年3月 | |
黄荣鉴 | 2003年3月~2006年3月 | |
李国添 | 2006年3月~2012年7月 | |
张清风 | 2012年8月~ |
文化传统
播报编辑
校训
诚、朴、博、毅
诚:真诚,实事求是,心存真诚的态度。
朴:朴实,纯朴耐劳,养成完整的人格。
博:博大,胸怀博大,培养宽宏的气度。
毅:毅勇,坚毅茁壮,具备无畏的精神。
1990年5月17日召开七十八学年度第二学期校务会议第二次会讨论修正通过。
本校自1953年创校以来,并无正式校训。但由于学校创校维艰,本校第一任校长戴行悌先生曾于1956年勉励第一届毕业校友:「……吾人以尽其在我,重视责任,黾勉将事,凭自动自助之努力,以博取人助,毕竟克服种种困难,越过重重障碍,逐步完成计画。……」 (节录自「台湾省立海事专科学校第一届毕业生同学录」校长赠言)披露出学校早期披荆斩棘,艰困奋斗之创校精神。
台湾省立海洋学院时期,本校「海院青年」中说明校风、学风之培养为:「养天地正气,法海洋精神。博大精深~阔大的气度。庄严美洁~完整的人格。行健不息~向上的朝气。排山倒海~无畏的精神。」(摘自「海院青年」第十四期,1971年)
至一九八九年七月,由于全体师生之共同努力,教学、研究及各项设备等方面水准显著提升,学校正式改为「台湾海洋大学」,但仍秉持纯朴踏实,努力创造契机的传统特质。未来,本校将朝向以「海洋为主,但不以海洋为限」之多元化目标发展,期使成为一所颇具规模且有丰富均冲的内涵和优雅格调之大学。
缅怀前人之精神,期勉后学之精进,特由共同科乐炳南主任协同校内有关老师共同研议,并请教校外文史专家而拟订本校校训初稿,经提送七十八学年度第二学期校务会议第二次会(一九九零年五月十七召开)讨论修正,及广徵学生干部意见后,决定采用「诚、朴、博、毅」为本校校训。
校徽
就造形表现而言:圆球造型象徵海洋大学培养学生具有宽宏的国际观视野与地球观的胸怀 与氛度。内嵌海鸥昂首向上冲刺、蓄势往前飞翔。象徵圆融的外在处世态度,与力动的内在精神。
校歌
《台湾海洋大学校歌》
词:张长台,曲:黄友棣
办学理念
播报编辑
台湾海洋大学自1953年创校以来,在历任校长及所有教职员工努力下,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海洋特色的综合大学,并且成为台湾培育高级人才、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重要高等学府,特别对海洋高等教育担负如下之三大任务:
(一)教学:应该培育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数量恰当之海洋人才队伍。
科系编制
播报编辑
海运暨管理学院
商船学系所(学士、硕士班、硕士在职专班)
航运管理学系所(学士、硕士、博士班、硕士在职专班)
运输科学系所(学士、硕士班)
轮机工程学系所(学士、硕士班、博士班、硕士在职专班)
海洋观光管理学士学位学程
制造暨材料量测研究中心
航行资讯研究中心
海事安全研究中心
操船模拟中心
生命科学院
食品科学系所(学士、硕士、博士班、硕士在职专班)
水产养殖学系所(学士、硕士、博士班)
生命科学系(学士班)
海洋生物研究所(硕士、博士班)
生物科技研究所(硕士、博士班)
海洋中心
渔业推广委员会
陆生动物试验中心
水生动物试验中心
水产品产销履历及验证检验中心
电子显微镜中心
人文社会科学院
海洋法律研究所(硕士、博士班、硕士在职专班)
应用经济研究所(硕士班)
教育研究所(硕士班、硕士在职专班)
海洋文化研究所(硕士班)
应用英语研究所(硕士班)
师资培育中心
通识教育中心
外语教学研究中心
海洋文化研究中心
工学院
机械与机电工程学系所(学士、硕士、博士班)
系统工程暨造船学系所(学士、硕士、博士班)
河海工程学系所(学士、硕士、博士班、硕士在职专班)
材料工程研究所(硕士、博士班)
水下噪音暨流体动力研究中心
振动噪音工程研究中心
船舶产业暨资讯管理研究中心
材料研究暨检测中心
电机资讯学院
电机工程学系所(学士、硕士、博士班、硕士在职专班)
资讯工程学系所(学士、硕士、博士班)
通讯与导航工程学系所(学士、硕士班)
光电科学研究所(硕士、博士班)
太阳光电研究中心
电资医学研究中心
海洋科学与资源学院
海洋环境资讯学系所(学士、硕士、博士班、硕士在职专班)
环境生物与渔业科学系所(学士、硕士、博士班、硕士在职专班)
海洋事务与资源管理研究所(硕士班)
进修推广部
航运管理学系
食品科学学系
学士后第二专长轮机学士学位学程
学术成就
播报编辑
学术论文篇数
历年SCI总篇数在台湾所有大学中排12~16名;
教授人均篇数在12名内。SCI/EI/SSCI发表篇数,2005 年为419篇,2006年为462篇,皆在台湾前12名。
进入全球前1%之研究领域
台湾高等教育评鉴中心公布台湾大学ESI学门排名(2008.05),全台湾仅24校进入ESI学门排名,其中10所大学则仅进入1个学门,进入ESI排名即表示进入世界前1%。海洋大学进入ESI全球排名之学门有四门。
图书馆
播报编辑
简史
图书馆原暂设于教室,1962年建图书馆于海事大楼,1982年4月迁建图书馆于祥丰广场,1991年5月新馆落成,坐落于滨海校区。
图书一馆总工程经费将近8000万新台币,面积一千九百四十九坪。一楼外面设置一座智慧之门。图书一馆正前面与南侧面有五根耸拔的圆柱,外墙黏贴乳白色小口磁砖。四、五楼窗台外缘部份以黑色水泥斩石。二、三楼三面的外墙,均为一座座封闭式的大玻璃窗。且在正门前方广场左右的空地上,设置一个个的单座花台和草地,配合周遭的景观种植花木,是该校很有特色的一栋建筑物。
图书二馆于1997年7月份完成验收。分配给图书馆使用的楼层为三楼后半段及四楼,并于2001年9月份启用。三楼作为会议室(或一般阅览室)及馆长室,四楼做为西文现刊区及资讯检索服务区,是图书馆内最佳的阅读场所。 为了采光、以及造型美观,特别在屋顶的中央开设立体天窗。在一楼和三至五楼的地板中间,采挑空设计,并由二楼设置楼梯回旋而上,通往三、四、五楼。在地下室的西侧和南侧又设有广大的天井,所以馆内各处空间的光线都相当明亮,内部整体的造型柔美。
馆藏概况
语文项目 | 中文 | 外文 | 合计 |
图书(册) | 196,968 | 87,184 | 284,152 |
现期期刊(种) | 816 | 321 | 1,137 |
馆藏期刊(种) | 1,896 | 1,841 | 3,737 |
期刊合订本(册) | 17,731 | 44,322 | 62,053 |
报纸(种) | 7 | 2 | 9 |
非书资料(件) | - | - | 8,286 |
电子书(种) | - | - | 11,233 |
电子期刊(种) | - | - | 22,026 |
电子资料库(种) | - | - | 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