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台灣朱雀

鎖定
台灣朱雀(學名:Carpodacus formosanus):Carpodacus 源出希臘文,為“果實咬者”之意,意指朱雀屬鳥類多取食果實、種子及花苞的習性。formosanus 是“台灣的”之意。曾經是酒紅朱雀亞種,2016年定為獨立物種。
小型鳥類,體長13-15釐米,體重17-25克。雌雄鳥羽色差異甚大。雄鳥全身大致為暗硃紅色,有白色眉斑,翼及尾羽為黑褐色,三級飛羽末端白色,胸腹常有不明顯的暗色縱斑。雌鳥通體為黑褐色,有黑色縱斑,無眉斑,三級飛羽末端白色。喙鉛灰色,虹膜黑褐色,腳灰紅色。
單獨或結小羣活動,常近地面。可長時間靜立不動。以草籽、果實和種子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少量昆蟲。該鳥在台灣中高海拔山區相當常見,可以適應台灣山區的次生植羣或人為環境。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1] 
拉丁學名
Carpodacus formosan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雀形目
雀科
朱雀屬
台灣朱雀
亞    種
無亞種 [2] 
中文名
台灣朱雀
命名者與年代
Ogilvie-Grant, 1911
外文名
Taiwan Rosefinch

台灣朱雀形態特徵

台灣朱雀
台灣朱雀(5張)
雄鳥通體表面深紅色、眉紋淡粉紅色而具細絹光澤,頭頂羽色較亮和深,眼先和眼周圍較暗呈暗紅色,腰較淡呈玫瑰紅色,兩翅黑褐色或黑色,羽緣紅色,內側兩枚三級飛羽外翈具明顯的淡粉紅色尖端,尾黑褐色,羽緣紅色。整個下體紅色,明顯較背亮和淡,有的具細而不明顯的暗色羽軸紋。腋羽和翅下覆羽褐紅色。
雌鳥上體淡赭棕色或淡棕褐色、具細而不甚明顯的暗色縱紋,下背和腰純色無暗色縱紋,兩翅和尾暗褐或黑褐色。外翈羽緣淡棕色或淺赭棕色。內側兩枚飛羽具棕白色端斑,下體赭黃色具灰褐色羽幹紋,下胸和腹羽幹紋細而不顯。通常不具眉紋或眉紋不顯,個別有不明顯的皮黃色眉紋。
虹膜黃褐或暗褐色,嘴褐色或黑褐色,下嘴基部較淡,腳褐色或角褐色。 [3] 
大小量度:體重♂17-23g,♀18-25g;體長♂131-150mm,♀128-152mm;嘴峯♂10-12mm,♀9.5-12mm;翅♂68-72mm,♀64-70mm;尾長♂58-63mm,♀54-60mm;跗蹠♂18-21.5mm,♀17.5-22mm。(注:♂雄性;♀雌性)

台灣朱雀棲息環境

棲息於台灣海拔 2,000米以上的山區,山地針葉林、楊樺林、竹林針闊葉混交林及其林緣地帶,尤其喜歡灌木和林下植物發達的常綠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但以海拔較高的針葉林帶較為常見。 [3] 

台灣朱雀生活習性

經常單獨、成對或成羣活動,領域性並不明顯。喜好空曠地、森林邊緣或森林中的空隙,在林下灌叢、竹叢、河谷和稀樹草坡灌叢中活動和覓食,冬季也常到林緣、農田、地邊、以及居民住宅附近的樹叢與灌叢等開闊地帶單獨或成對活動,較少在密林內出現。多在地面層活動,不甚懼人,但停棲時多在針葉樹頂端、電線及突出岩石上。飛行時速度相當快,呈波浪狀前進。
食性:主要以植物果實、種子及花苞為食,食物種類廣泛。但以禾本科較多,在台灣山區的垃圾堆積處,經常可見台灣朱雀覓食垃圾。覓食方式主要為覓啄。
鳴叫聲:叫聲為短促、單調、金屬音的“吱、吱、吱、”聲音。 [3] 

台灣朱雀分佈範圍

中國台灣島阿里山、玉山。 [4] 

台灣朱雀繁殖方式

繁殖期在5-7月。巢營於灌木密枝上,由禾本科植物的莖和根等編成。僅雌鳥營巢。每窩產卵4-5枚,卵呈藍綠色,卵表面有一些暗褐色和黑紫色斑點和亂紋,並多集中於卵的鈍端。 [3] 

台灣朱雀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分化。 [2] 

台灣朱雀種羣現狀

全球種羣未量化,但被描述為稀有或不常見鳥種(Clement 1999)。該鳥在中國台灣約有10,000-100,000繁殖對(Brazil 2009)。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4] 

台灣朱雀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