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台灣扁柏

鎖定
台灣扁柏(學名:Chamaecyparis obtusa (Sieb. et Zucc.) Endl. var. formosana (Hayata) Rehd.)是柏科,扁柏屬日本扁柏的變種,屬喬木類植物,高可達40米,樹冠尖塔形;樹皮淡紅褐色,枝條平展,紅褐色,小枝上面之葉露出部分菱形, 綠色,葉片斜三角狀卵形,球果圓球形,熟時紅褐色;種子扁,倒卵圓形,兩側邊緣有窄翅,紅褐色,微有光澤。
中國的特有樹種,分佈於中國台灣中央山脈北部及中部太平山、三星山、八仙山、阿里山等地海拔1300-2800米、氣候温和濕潤、雨量多、相對濕度大、富腐殖質的黃壤、灰棕壤及黃棕壤土上。在分佈帶的上段組成大面積單純林,下段與紅檜混生成林。
台灣扁柏是中國台灣最主要的森林樹種,木材蓄積量大,佔台灣木材生產的第一位,也是台灣最主要的造林樹種。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1] 
中文名
台灣扁柏
拉丁學名
Chamaecyparis obtusa var. formosana (Hayata) Rehd.
植物界
裸子植物門
松杉綱
松杉目
柏科
亞    科
柏木亞科
扁柏屬
日本扁柏
變    種
台灣扁柏
命名者及年代
(Hayata) Rehd.,1914
保護級別
易危(IUCN標準)

台灣扁柏形態特徵

台灣扁柏
台灣扁柏(2張)
喬木,高達40米,胸徑達3米;樹冠尖塔形;樹皮淡紅褐色,較平滑,裂成薄條片脱落;枝條平展,紅褐色,枝皮裂成鱗狀薄片脱落。鱗形葉較薄,先端鈍尖,小枝上面之葉露出部分菱形,長1-1.2毫米,綠色,小枝下面之葉被白粉,干時變紅褐色或褐色,側面之葉斜三角狀卵形,長1-2毫米,先端微內彎。
球果圓球形,徑10-11毫米,熟時紅褐色;種鱗4-5對,頂部為不規則五角形,表面皺縮,有不規則的溝紋,中央微凹,有凸起的三角狀小尖頭;種子扁,倒卵圓形,兩側邊緣有窄翅,稀具三稜,稜上有窄翅,紅褐色,微有光澤,連翅長3-3.5毫米,寬2-3毫米。 [2]  [6] 

台灣扁柏產地生境

中國的特有樹種,分佈於中國台灣中央山脈北部及中部太平山、三星山、八仙山、阿里山等地海拔1300-2800米、氣候温和濕潤、雨量多、相對濕度大、富腐殖質的黃壤、灰棕壤及黃棕壤土上。在分佈帶的上段組成大面積單純林,下段與紅檜混生成林。 [2] 
台灣扁柏 台灣扁柏

台灣扁柏繁殖方法

台灣扁柏 台灣扁柏
台灣扁柏發芽率25%。種子抽樣測驗:台灣扁柏種子千粒重1.4克,室內發芽率3%,播種後27天開始發芽。為了便於管理,製成80釐米×60釐米×50釐米大的木箱,裝滿經硫酸亞鐵消毒過的山地森林腐殖質土,均勻撒播種子,噴透水,蓋棕毛,搭蔭棚,棚上再加蓋塑料薄膜,以防雨點衝擊土面。待種子萌發後,每天噴細水,每隔7-10天噴多菌靈或託布津1次,防止猝倒病發生,用竹竿夾棉花球浸甲胺磷放置在圃地間,步道中灑氧化樂果防治蟲害,在生長季內防止了病蟲害的蔓延。9-10月底拆除蔭棚。入冬採取簡單防寒措施,在苗箱兩側用草柵擋風,翌年春1月份將苗箱及盆栽苗移入土温室。夜間用塑料薄膜覆蓋,白天揭開。至3月份,將生長健壯的苗木移入以腐殖質土,墊厚15釐米苗牀裏,進行常規苗圃管理,每月施人糞尿1次。至秋季11月份檢查,台灣扁柏有45%死於根腐及蠐螬危害。經驗證明:苗期管理,除了注意氣温之外,還要注意水分的管理,及時排水或灌溉,並注意防治病蟲害。 [3] 

台灣扁柏栽培技術

台灣扁柏
台灣扁柏(2張)
台灣扁柏在中國福建省邵武市的適宜造林季節為1-3月份,此時降水漸多,空氣濕度、土壤含水量均較大,造林成活率高,苗木根系恢復快,有利於地徑、樹高生長。其中,以1月份為最佳造林季節;11月份造林成活率低,地徑、苗高生長較1-3月份造林的慢。
台灣扁柏最適宜造林密度為1600株/公頃,其單位面積蓄積和單位面積幹生物量2個最重要的林分生產能力指標,均較造林密度為1100株/公頃的林分大。造林密度為2500株/公頃的林分,雖然樹高生長、單位面積幹生物量較造林密度為1600株/公頃的林分大一些,但未達到顯著差異水平,且由於個體間競爭激烈,自然整枝提前,樹冠窄小,羣體內分化嚴重,不利於林分生長。造林密度為1100株/公頃的林分,林分鬱閉度低,生產能力明顯不如其它2種造林密度的林分。 [4] 

台灣扁柏主要價值

台灣扁柏為中國台灣最主要的森林樹種,過去森林面積寬廣,木材蓄積量大,佔台灣木材生產的第一位,也是台灣最主要的造林樹種。
邊材淡紅黃色,心材淡黃褐色,有光澤,有香氣,材質堅韌,耐久用,比重0.54供建築、橋樑、造船、車輛、電杆、傢俱、器具及木纖維工業原料等用材。 [2] 

台灣扁柏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易危(VU)。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