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台灣三章

鎖定
著名詩人、作家川河先生的散文詩作品。
作品以台灣三個著名景點為抒情客體,賦予詩人自己對社會、生命和愛情的思考。通篇文字優美、意境深邃。讀後感慨萬千。 [1] 
予以分享。
作品名稱
台灣三章
作    者
川河
創作年代
當代
作品出處
美文網
文學體裁
散文詩
台灣三章
台灣野柳公園 台灣野柳公園
沒有野柳可尋。仍頑戀她的名字。
想到最偏遠的村落,心疼的回憶她,像是對自己的故鄉。不一定很南方,我的家在江淮之間。春回四岸時:萬草齊綠,細雨綿延;笠翁閒釣,牧童笛遠......柳樹自然是隨處可見的,只是沒人用野去稱謂。而她叫野柳,她生在海上。有龍舌蘭、海芙蓉的苦澀廝守;有燈塔帆影的甜蜜輝映。
野柳無柳。就缺了柳枝婀娜、柳葉拂面。然碧藍海水是從不失約的少女,攜浪而來,染着金色沙灘戀意翻騰的情愫,與你深切相擁;波峯上漁歌,輕輕一晃,便是遠方摯友久違的呼喚,音未改而情已新。野柳,整個大海都在簇擁你。我心藏他鄉的殷勤呢。此刻它就像乞丐的行囊,空癟的不敢向你顯獻。
在野柳,一萬次的感慨都不夠受用。造山運動的威猛無比?海蝕現象的歷久彌堅?鬼斧神工的超凡氣度?如此眾多的蜂窩巖蕈狀石,幾億年了吧,猶如自然畫卷,原始凸現身姿迥異性情繁複的萬物生息。有凝神思考激越飛揚的、有搔首弄姿奔跑打坐的......窮盡所有的想象吧。除著名的女王頭外,你還可以看見:農夫耕耘大臣呈奏、獄卒望風仙女獻壽......有大象有小狗、有山林有流溪。它們栩栩如生的躋身一堂。無等級之差,無權勢之隔;沒有凌辱搶掠,沒有嫉恨殺戮。
這是野柳的包容和內涵?身處潮汐卻永遠平和,被眾生瞻仰卻善若觀音;置身世事鼎沸的人間,靈魂卻靜靜的禪於天堂......
還有野柳的博納?
所以,野柳是海的。
來野柳,海在你周圍。
台灣最南端 鵝鑾鼻 台灣最南端 鵝鑾鼻
沒有哪個民族,敢這樣演繹一塊石頭。
只有排灣人。他們把帆的凝重賦予岩石;把岩石的夢想放縱大海。
鵝鑾鵝鑾!這是排灣人的呼喚:帆!帆!你聽見了嗎?
台灣最南端的詩意並不僅限於此。這塊形同船帆的岩石,恐怕是世界上最有視野的石頭。在我眼裏,它更像統治者。背倚香蕉灣就像帝王斜卧龍椅。它三面臨海。向右一指,牽台灣海峽的風,融入故土大陸壯麗山河;向前一揮,劈巴士海峽的浪,淘進菲律賓異域情調;向左一攬,悉收太平洋浩瀚與蔚藍、無邊與深邃。
如此磅礴的情懷,還在於凸向大海的這方陸地,形同貓鼻。數億年以來,它一定嗅出了什麼。海的苦澀?漁家淚水?風暴沉船?性命瞬息......能把石頭想象成帆的民族,誰敢與她的夢想堪比!這高貴的夢想,不僅笑傲八面來風,還把歲月的蹉跎鐫入礁石,視若生命必須。渴望遠航又深戀故土;崇尚至愛又容憎恨共生!排灣人以其執拗豁達的性情,詮釋了夢想與追求、苦難與快樂的終極命題。
所以鵝鑾鼻不是好望角。她長在中國。
來鵝鑾鼻,不能不進謁鵝鑾鼻燈塔。被譽為“東亞之光”的這座燈塔,始建於光緒八年。經歷甲午戰敗清軍自毀;日治修建二戰又被聯軍炸平;蔣治時期再度新建......一座燈塔的滄桑尚且如此,人的生命呢?與把磐石想象成風帆的排灣人,對人類自身的認知,何等相通。
在你的腳下,我只有資格敬畏凝神、舉首仰望了。
而與你並肩,才感知腳下那麼多的驚濤駭浪,原來只是自顧洶湧。
來鵝鑾鼻,海在你腳下。
我更喜歡叫她打狗川。
台灣愛河岸邊雕塑 台灣愛河岸邊雕塑
和很多人一樣,不經意間忘卻了自己的乳名。她,現在叫愛河。
我相信她的由來,源於一對男女的殉情,而非阿諛蔣夫人的仁愛之説。
懷揣神聖愛情,縱身撲向你的懷抱。愛河,你和我,從未想過要問為什麼。人世間有太多的愛情悲劇。只是,如此悽冽的現實,被以愛的名義冠以你,是受之有愧還是無法理喻?你恍惚的流淌像是患了抑鬱?並歷經數年遷徙,像梁祝鵲橋一樣,慢慢蜕變為絕美淒涼的傳説。中國的愛情典庫,因為擁有悲劇性資質,容有了你的席位。你和白蛇七仙女一起,將蟄居天宮,俯瞰地下;而要凡間的我們,一想起你,就會痛哭流涕、扼腕長嘆。
但愛情是生活。
愛河之畔,導遊深情的敍述,竟使愛河的浪聲不敢上岸,眾人的唏噓卻傳去很遠。我獨自走出人羣,感覺像白素貞逃離了天宮。我看見苓雅橋上的火車奔跑,七賢橋上的孩童歡鬧;看見柳下戀人相偎,石凳上一對老夫婦相對而坐、滿是皺紋的手緊緊相握。對岸商販們的吆喝聲,悠揚親切的襲來,竟使我電觸般震懾,我猛然舉頭:身居高閣的各路神仙呀,你聽過這美妙的音樂嗎,能否被你尊稱為“地籟之音”?拍婚紗姑娘的嬉鬧,打斷了我的心緒:她肯定還聽到了家門口的嗩吶聲聲,看到了迎親的花轎。
如果不捆綁生活,再動人的愛情又有什麼用。
向不遠處愛河的盡頭眺望,海岸温柔如初。出海的漁船正在返航。漁家女人湧向碼頭,一字排開的翹望,染着喜悦和淚水;打漁歸來的男人,呆立船頭,朝女人傻笑。強忍着把思念和親暱,留給夜幕後的潮汐。
來到愛河的出海口,海與愛河,那麼聖潔的浸濕我。
來愛河,海在你生活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