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台山蠔

鎖定
台山蠔,廣東省江門市台山市特產,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分佈於鎮海灣、廣海灣、黃茅海海域。
中文名
台山蠔
外文名
Taishan oyster
別    名
台山牡蠣
產    地
台山市西南海域
登記年份
2020
品質特點
一大、二肥、三白、四嫩、五脆
營養成分
蛋白質,脂肪,肝糖等
分佈區域
鎮海灣、廣海灣、黃茅海海域

台山蠔生態環境

(1) 水文水質條件 台山蠔採苗和養殖育肥區在鎮海灣、廣海灣西部和黃茅海海域,三個海域均位於鹹淡水交匯且交換量大的河口淺海水域。鎮海灣是汶村鎮橫山的出海口,廣海灣是由大隆河、斗山河、譚嚳河匯合成的三夾河的出海口,黃茅海則是潭江的出海口。這些海域海面遼闊、潮汐規律、海流通暢,無赤潮,少污染源,加上河水帶來豐富的營養物質和礦物質,形成了連片生態優良的鹹淡水交匯海域。 (2) 氣候條件 台山市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陽光充足,年日照時數約2000 h;氣候温和,年平均氣温(21.6—22.8)℃,四季少霜無雪;雨水充沛,年均降雨量1936 mm。台山蠔天然採苗、養成和育肥的三個海域表層水温年度變化範圍在(15—32)℃間,處於蠔生長的適宜水温區間。 (3)水生生物資源狀況 台山市擁有海域總面積約2627 km2,其中20 m等深線以內的淺海2290 km2。全市海(島)岸線長649.2 km,大小島嶼265個,面積251.1 km2,潮間帶170.7 km2。多樣的海域環境為各類水生生物提供了適宜的繁殖生長環境,是魚類、甲殼類、軟體類、浮游生物等棲息、繁殖和撫育的天然場所。這些海域有魚蝦蟹共計800餘種;鎮海灣、廣海灣海域共有浮游動植物各51和54種屬,硅藻門最豐富,與有機碎屑等為蠔提供了充足的餌料。

台山蠔地域範圍

台山市地處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東北與新會區接壤,西北與開平市相鄰,西南與恩平市和陽江市毗連,東南隔崖門海口與珠海市相望,南面是南海。台山蠔保護區域包括台山所轄的深井鎮、汶村鎮、北陡鎮、海宴鎮、川島鎮、廣海鎮、都斛鎮、赤溪鎮,共8個鎮。地理座標東經112°21′-113°5′,北緯21°36′-22°7′,養殖面積6200 hm2,年產量85300 t。

台山蠔產品特性

(1) 外在感官特徵 生長於鹹淡水交匯海域的台山蠔具有“一大、二肥、三白、四嫩、五脆”的特徵。“一大”指蠔殼凸起顯著、個體大,最大個體可達40 cm以上,普遍上市規格15 cm;“二肥”指蠔體肥滿、出肉率高(16.5%±3.9%);“三白”指蠔肉色澤光潔、呈乳白,煮熟後仍飽滿白淨;“四嫩”指蠔肉嫩滑爽口、味道鮮甜、無渣;“五脆”指蠔肉脆口、富有彈性。 (2) 內在品質指標 台山蠔營養豐富,富含蛋白質、各類氨基酸和人體所需的各金屬元素。根據測定,台山蠔蛋白質≥8.51%,脂肪≥0.11%,必需氨基酸≥1.93%,呈味氨基酸≥2.63%,鈣≥14.6 mg/100g,鐵≥2.12 mg/100g,鋅≥21.7 mg/100g,硒≥0.038 mg/100g。 (3) 安全要求 台山蠔在養殖生產過程中嚴格執行《海水水質標準》(GB 3097)、《漁業水質標準》(GB 11607)、《無公害食品 海水養殖用水水質》(NY 5052)、《無公害食品 水產品中漁藥殘留限量》(NY 5060)、《無公害食品 有毒有害物質限量》(NY 5072)、《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相關要求。

台山蠔生產方式

(1)產地選擇 應選擇風浪小,潮流暢通,無污染源,海水中含豐富單胞藻種類,餌料生物豐富,鹹淡水交匯並交換量大的港灣;水質應符合NY5052的規定;底質宜為泥沙底;沿岸高潮區局部應有紅樹林及草灘分佈;海水鹽度8‰—25‰為宜,水温(15—33)℃為宜。 (2)採苗和培苗 台山蠔天然苗採集區主要在鎮海灣(深井鎮、汶村鎮)和黃茅海(赤溪鎮、都斛鎮),其中深井鎮採苗量最大,年產約1.9億板(約合19億粒蠔苗)。蠔苗附苗器包括水泥板、水泥圓餅和繩結,以水泥板最普遍適用。採苗分春夏季和秋季,春夏苗在每年4月至5月,即清明節前後投放附苗器;秋苗則是每年9月至10月。 天然蠔苗採集過程中,需定期檢查附苗器,觀察附着數量和大小,選擇殼長5 mm以上,顏色以褐色為宜,平貼生長,殼緣不翹起的苗種,當稚貝殼長度達到5 mm以上時,及時轉移至暫養區進行掛吊暫養。 苗種殼長規格達到(1—3)cm,每片水泥片附苗 12 個以上時,將 6 片水泥片串成一串進行中培。中培多采用筏式、延繩式以及少量插樁法,台架由水泥樁、浮球、橛纜、竹筏等構成。一般每根橛纜(50—100)m,纜間距為(8—10)m,苗串間距為 40 cm;每個筏長 100 m,筏排間距為(30—40)m,苗串間距為 30 cm。中培苗種殼長達到8 cm,可移至養成場養成。 (3)養成控制 採用吊養和插樁養殖,以吊養為主。根據不同的水文特點,吊養又可採取浮筏式和延繩式。養成台架由水泥樁、浮球、橛纜、竹筏等構成。樁架、浮筏相互間的距離需在(50—100)m之間,每個筏長 100 m,筏排間距為(50—100)m,苗串間距為(30—50)cm;延繩式一般每根橛纜 50 m,纜間距為(6—8)m,苗串間距為(40—60)cm。吊養苗繩的着苗段長約1 m,設置8—9個粘苗點,相鄰粘苗點的間距(12—15)cm,每個粘着點粘2—3個蠔苗,相鄰吊的間距(30—50)cm。具體佈局視海域水體交換情況而定。 (4)產品收穫和產後處理 蠔苗經養成至殼長15 cm以上,可擇機進行收穫。上市前的秋冬季(8—12月),可選擇餌料豐富的海灣、鹹圍或接近河口的水域育肥。在蠔軟體部最飽滿的冬春季,即當年10月至翌年4月,視市場行情收穫上市。 蠔收穫後應暫養於鹽度為8‰—30‰的水中,蠔鮮肉需浸泡於鹽度為8‰-30‰的水中;蠔鮮肉裝於無毒無味以及便於清洗的箱子或保温箱中,貯存於清潔庫房,防止有害物質的污染,鮮肉保持温度為(0—4)℃,冷凍品中心温度應低於-18℃。

台山蠔包裝標識規定

在保護地域範圍內的台山蠔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已獲登記保護的農產品地理標誌,須向登記證書持有人台山市蠔業協會 提出申請,獲得許可後方可採用台山蠔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字樣和標誌圖案,並按照《台山蠔質量控制技術規範》生產和按照《台山 蠔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管理辦法(試行)》使用標誌,統一採用台山蠔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識標註方法。

台山蠔豐收的季節

每年的11月到來年的4月,是台山蠔豐收的季節。“一大、二肥、三白、四嫩、五脆”,如果你想品味最美味的生蠔,你可以到台山市汶村鎮,在這裏你可以品嚐到最鮮美的台山蠔。台山生蠔個體肥壯,色澤乳白,而且肉質嫩滑可口,極富營養價值,是蠔中上品,光是看着已口水直流。 [1] 

台山蠔獲得榮譽

2021年9月13日,入選2021年第二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