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台北樹蛙

鎖定
台北樹蛙(學名:Zhangixalus taipeianus)是樹蛙科、張樹蛙屬的兩棲動物。體形短小,呈橢圓形;頭寬大於頭長;吻端鈍圓;吻稜不明顯,頰部向外傾斜;鼻孔略近吻端;瞳孔平置;鼓膜不甚明顯,約為眼徑之半;犁骨齒列細長,幾乎近平置;舌較大,呈梨形。前肢短壯,前臂及手長略大於體長之半。後肢短,前伸時脛跗關節幾乎達眼後緣,脛長小於體長之半而大於足長;內蹠突大、呈橢圓形,無外蹠突。背面皮膚粗糙,滿布顆粒狀疣粒;顳褶明顯;無背側裙。腹面滿布扁平疣。生活時背面顏色可隨環境而變化,體背面一般為鮮綠色,偶為藍綠色或暗黃褐色,少數個體有白點。
台北樹蛙生活在海拔100-2000米的山區、丘陵和平地的闊葉林緣,尤其喜棲於河流、山溪兩岸雜草叢生、灌叢繁茂的地帶。雄蛙有築巢行為,通常在水田、池塘、沼澤和水溝等靜水域邊的覆蓋物下掘成小土坑,並在其中鳴叫。雄蛙叫聲長而低沉。中國台灣特有種,主要分佈於台北、苗栗、宜蘭等縣。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台北樹蛙
拉丁學名
Zhangixalus taipeian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兩棲綱
無尾目
樹蛙科
張樹蛙屬
台北樹蛙
亞    種
[8] 
命名者及年代
(Liang and Wang,1978)
保護級別
IUCN紅色名錄:近危(NT) [3] 
外文名
Taipei GreenTree Frog
Taipei Flying Frog

台北樹蛙動物學史

台北樹蛙是在1978年由台灣大學梁潤生及王慶讓教授共同發表的台灣特有種,是台灣蛙類中,第一種由台灣學者發現並命名的種類,在台灣蛙類分類學史上有其重要意義。發表的模式標本採集於中國台灣台北縣樹林鎮,所以稱之為台北樹蛙。 [4] 

台北樹蛙形態特徵

  • 成體
台北樹蛙
台北樹蛙(11張)
雄蛙體長35毫米,雌蛙體長36毫米左右。體形短小,呈橢圓形;頭寬大於頭長;吻端鈍圓,略突出於下唇;吻稜不明顯,頰部向外傾斜;鼻孔略近吻端;瞳孔平置,眼間距約為上眼瞼寬的1.5倍;鼓膜不甚明顯,約為眼徑之半;犁骨齒列細長,幾乎近平置;舌較大,呈梨形,後端缺刻深。 [2] 
前肢短壯,前臂及手長略大於體長之半;指長順序3、4、2、1;指平扁,指和趾端均有吸盤和馬蹄形邊緣溝,第三指吸盤大於鼓膜的12,第一指吸盤較小而不及上眼瞼寬的一半;指間具微蹼;關節下瘤發達,有指基下瘤;掌突明顯或無。後肢短,前伸時脛跗關節幾乎達眼後緣,脛長小於體長之半而大於足長;第三趾與第五趾幾乎等長;趾吸盤小於指吸盤;趾間全蹼,外側蹠間蹼不發達;關節下瘤明顯;內蹠突大、呈橢圓形,無外蹠突。 [2] 
背面皮膚粗糙,滿布顆粒狀疣粒;顳褶明顯,斜向口角後方;無背側裙。腹面滿布扁平疣。 [2] 
生活時背面顏色可隨環境而變化,體背面一般為鮮綠色,偶為藍綠色或暗黃褐色,少數個體有白點;體側及股前後具深色細雲斑而無黑色大斑點,指、趾及其間的蹼為黃色。腹面為黃色,有的個體咽喉部具細雲班。 [2] 
  • 第二性徵
雄蛙有單嚥下外聲囊。 [2] 
卵羣包裹於白色卵泡中,卵粒乳白或乳黃色,動植物極不易分辨,卵外包有一層膠膜,連同膠膜直徑約3.7毫米,卵粒直徑3毫米左右。 [2] 
  • 蝌蚪
頭體呈卵圓形;吻端鈍圓;體背面扁平,腹面圓;尾呈披針形,尾鰭較低,上尾鰭起自體末端之前,向後逐漸升高至後段變窄,尾末端鈍圓。鼻孔和眼均在頭背側:出水孔在體左側下方,有遊離短管;肛孔開口於下尾鰭基部右側。第34-38期蝌 的頭體長為8.2-14.3毫米;體寬為頭體長的0.62(0.48-0.76)倍,體高為體寬的0.84(0.67-1.10)倍;口寬為體寬的0.47(0.32-0.69)倍,鼻間距略小於眼間距,眼徑為頭體長的0.13(0.09-0.15)倍,眼間距為眼徑的1.8(1.4-2.4)倍而為體寬的0.32(0.26-0.37)倍;尾長為頭體長的2.0(1.4-2.6)倍,尾高為尾長的0.27(0.18-0.45)倍。口在吻前端腹面,兩口角及下唇緣有交錯排列成兩排的粗短乳突,下唇乳突中央中斷,缺4-5個乳突位置;口角處有副突3-4個;唇齒式Ⅰ∶4+4/1+1∶Ⅱ;角質頜適中,上頜緣呈弧形,中央無凸起。生活時背面棕褐色、綠褐色或橄欖棕色,其上具有深色斑點,在尾肌和尾鰭上的不規則褐色斑點較大;腹面色淺透明,可見迴旋的腸管。 [2] 

台北樹蛙生活習性

台北樹蛙生活在海拔100-2000米的山區、丘陵和平地的闊葉林緣,尤其喜棲於河流、山溪兩岸雜草叢生、灌叢繁茂的地帶。雄蛙有築巢行為,通常在水田、池塘、沼澤和水溝等靜水域邊的覆蓋物下掘成小土坑,並在其中鳴叫。雄蛙叫聲長而低沉,單獨一隻鳴叫時,叫聲是一到兩個音節、低沉而緩慢的“呱──呱──”;形成合唱時,叫聲則較急促,變成三到四個音節的“呱—呱—呱—呱—”。有時候尾音還會加上短促的“咯、咯、咯”,以增加變化及吸引力。 [2]  [4] 

台北樹蛙分佈範圍

中國台灣特有種,分佈於台灣北部和中部,主要分佈於台北、苗栗、宜蘭等縣。 [2] 

台北樹蛙繁殖方式

台北樹蛙的繁殖期在秋末及冬天;在山區比較長,約從十月到次年三月,平地一般是從十二月到次年二月。根據在陽明山連續五年的野外調查發現,台北樹蛙的壽命可達5年,每年會回到同一個生殖場所繁殖。雖然繁殖期長達半年,但雄蛙利用水池進行生殖活動的時間並不是同時,年長的雄蛙會較早來到水池邊挖洞鳴叫,而年輕的雄蛙則比較晚到達。在雌蛙接近的時候,雄蛙會發出連續多達十個音節以上的求偶叫聲;但當遭其他雄蛙闖入地盤時,則改為發出“嘎—”嘶啞的遭遇叫聲。由於雌蛙偏愛叫聲低沉、體型大的雄蛙,體型較小的雄蛙有時會捨棄挖洞鳴叫的求偶方式,偷偷爬進已獲得配對的其他雄蛙洞中,所以有時在一個洞中,可看到一隻雌蛙和多隻雄蛙共同交配產卵的現象,這是較弱勢的雄蛙(年輕、個體小或體能已耗盡的雄蛙)企圖獲得交配成功的一種策略。產白色泡沫型卵塊,內有約300至400粒卵,卵在一到兩星期後孵化成蝌蚪,蝌蚪灰褐色,身體橢圓形,尾細長,散佈許多淺色細斑點。此時洞變成暫時提供蝌蚪生活的小水池,待大雨來時再將這些小蝌蚪衝入水域裏。在山區,由於水温較低,台北樹蛙的蝌蚪期可長達3個月以上,而小蛙也僅在每年的3至4月出現。初變態的小蛙,一年半後達性成熟,這時又會回到小蛙離開的水域鳴叫求偶及產卵。 [4] 

台北樹蛙保護現狀

  •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04年 ver 3.1)——近危(NT)。 [3]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5]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兩棲類)——近危(NT)。 [6] 
列入中國台灣農委會《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等級Ⅲ(其他應予保育之野生動物)。 [4] 
  • 瀕危原因
台北樹蛙棲息地分裂,環境質量下降和捕捉過度,其種羣數量稀少。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