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台北“故宮博物院”

鎖定
台北“故宮博物院”,中國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 [1] 
坐落在台灣省台北市士林區外雙溪。建築設計吸收了中國傳統的宮殿建築形式,淡藍色的琉璃瓦屋頂覆蓋着米黃色牆壁,潔白的白石欄杆環繞在青石基台之上,風格清麗典雅。故宮博物院於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夕選擇重要文物南遷。1948年底,人民解放戰爭勝利在即,國民黨政府令故宮博物院挑選貴重文物以軍艦轉運台灣。故宮博物院文物分3批運走2 972箱,一起運台的還有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文物852箱及其他單位文物。文物運台後,先存台中市,租借台中市糖廠倉庫存放。1950年4月,台中郊外霧峯鄉吉峯村倉庫落成,運台文物隨即遷入新庫存貯。1957年,在庫房之外又建一小型陳列室,公開展覽所藏文物。1965年,在現址建成新館。新址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百歲誕辰,命名為“中山博物院”。台灣當局公佈了《“國立故宮博物院”臨時組織規程》,規定設置“國立故宮博物院”,“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文物由“故宮博物院”保管使用,將來國家統一後,遷台文物仍交回原博物院。“中央博物院”歸併“故宮博物院”後,“故宮博物院”全部文物由台中運至台北中山博物院,以此作為院址,1965年11月12日正式開幕。至此,運台文物才得到一個適當的保存環境。運台文物主要為銅器、書畫、瓷器、玉器、漆器、琺琅、雕刻、文具、圖書、文獻及其他工藝品,初為230 863件,“中央博物院”併入後,增至242 592件,連同整理後的檔案30餘萬件及受贈、收購1萬餘件,目前共有藏品60餘萬件。其中著名銅器有“毛公鼎”,“散氏盤”,商早期獸面紋觚、晚期子父辛爵,商末周初父丙角,商晚期犧首獸面紋方尊,西周早期矢令方尊及伯定盉、楚耑,西周晚期人足獸鋬匜,戰國狩獵紋鈁和狩獵壺等;著名書畫有東晉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唐《宮樂圖》及《韓幹牧馬圖》、懷素《自敍帖》、孫過庭《書譜》、玄宗《鶺鴒頌》,宋范寬《谿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元倪瓚《容滕齋圖》、黃公望《富春山居圖》、趙孟頫《鵲華秋色圖》等。該院陳列展覽強調配合旅遊觀光事業及為大眾服務的原則,院內闢有銅器、瓷器、玉器、書畫等各種陳列室。先後舉辦商周青銅禮器展、書畫精華特展、故宮藏玉展等展覽。在建院60週年之際,舉辦了大型綜合陳列“華夏文化與世界文化之關係特展”,並設置了“珍玩多寶格陳列室”、“清朝貴族服飾陳列室”、“近代館陳列室”。還在院內開闢了“三希堂古典茶藝雅座”和仿宋、明庭園“至善園”。為了方便外地民眾參觀,還舉辦了巡迴文物展覽,深入許多市縣展出。出版了《中華五千年文明集刊》、《國之重寶》、《惠風和暢》、《文物光華》、《故宮寶藏》、《元四大家》、《唐寅的研究》、《山水畫皴法點苔之研究》、《清代通鑑長編》等著作,並影印出版了文淵閣《四庫全書》。院內還有定期刊物《故宮文物月刊》和《故宮學術季刊》等。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