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台兒莊大戰舊址

鎖定
台兒莊大戰舊址,位於山東省棗莊市台兒莊區,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台兒莊大戰的發生地。 [2]  [4] 
台兒莊大戰舊址包括清真古寺、火車站和新關帝廟。清真古寺現存講堂、房舍牆壁上彈痕累累,是敵我雙方爭奪的焦點;火車站現為李宗仁史料陳列館;新關帝廟是31師師長池峯城前沿指揮所。台兒莊大戰舊址是台兒莊大戰的直觀實物記錄和見證,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偉大勝利的重要載體。台兒莊大戰舊址對於發揮好革命文物在黨史學習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2-4] 
2006年5月,台兒莊大戰舊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台兒莊大戰舊址
地理位置
山東省棗莊市台兒莊區
所處時代
1938年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6-981-5-108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台兒莊大戰舊址歷史沿革

關帝廟,建於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是由晉商集資修建的。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月27日,日軍從北門附近攻入台兒莊城後,佔領了北關附近的清真寺,此前31師186團的指揮所就設在這座清真寺裏。當晚,第31師186團代團長兼台兒莊城防司令王冠五為了避免第186團指揮所被敵所破,就把團指揮所從城北的清真寺轉移到了城東南的關帝廟裏。台兒莊大戰中,關帝廟內大部分建築被毀,但緊挨大殿東側的池峯城指揮部三間房屋卻安然無恙。2009年8月,台兒莊古城啓動在舊址上修復關帝廟工程,歷時兩年多建成。 [3-4] 
清真古寺,始建於清乾隆七年(1742年)。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維修北講堂等建築;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清真古寺作為台兒莊戰役前沿指揮所,歷經戰火摧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清真古寺經歷多次維修;2003年復建清真古寺東齋堂、禮拜殿、望月樓等建築。2007年,山東省文物局撥款維修清真古寺後,對外開放。 [4] 
台兒莊火車站於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由中興煤礦公司修建。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台兒莊大戰時,該火車站是中國軍隊運輸後勤物資的主要裝卸站,成為中日雙方爭奪的焦點。戰後火車站及台棗鐵路遭到嚴重破壞,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拆除。1995年,台兒莊區政府在台兒莊老火車站舊址上,按照當年的哥特式建築風格,修復了火車站樓房。1999年,設為李宗仁史料館。 [4] 

台兒莊大戰舊址建築格局

台兒莊大戰舊址位於山東省棗莊市,包括清真古寺、火車站和新關帝廟。清真古寺現存講堂、房舍牆壁上彈痕累累,是敵我雙方爭奪的焦點;火車站現為李宗仁史料陳列館;新關帝廟是31師師長池峯城前沿指揮所。 [2] 

台兒莊大戰舊址主要建築

關帝廟
關帝廟 關帝廟
關帝廟,又叫“新關帝廟”“山西會館”,是當年中國守城部隊的指揮部舊址,而且是當時夜襲日軍敢死隊的出發地,曾經見證了台兒莊大戰最關鍵最緊要的時刻,是台兒莊大戰重要的遺址。關帝廟,是為了供奉三國時期蜀國的大將關羽而興建的。這座關帝廟西面近百米處就是運河,東南距古城南門約280米,東連車大路,西通順河街。關帝廟坐北向南,南北長約70米,東西寬約50米,佔地面積約3483平方米。
關帝廟大門
關帝廟大門(4張)
關帝廟大門兩側,各有一個武將牽着一匹馬,在二道門外並列着兩尊威武的雄獅,守護着廟門。關帝廟是一個四進院落,前院有一座大戲樓,叫作“驚夢樓”,專供香火廟會日唱大戲用,後來演變為每年春節聘請各路戲班來此唱戲;後面兩院各有東西月圓型的跨院,是晉商議事的會所和主持師傅居住的地方;最後的建築是關帝廟正殿。正殿是重檐歇山頂式建築結構,是祭祀關公的場所,殿內神龕供奉的是頭戴冕旒冠、身着龍袍、神情剛毅、端莊肅穆的關公像,上方是“忠義千秋”匾額。正殿的兩側分別建有奚仲祠和魯班祠,“奚仲祠”供奉的是馬車發明人奚仲,是春秋時期的薛國人,被稱為造車鼻祖,也是棗莊祭奉的當地神。“魯班祠”供奉的是木匠祖師爺魯班。
池峯城指揮部舊址
池峯城指揮部舊址(3張)
關帝廟的東北角,是關帝廟的“部將殿”,這座房子位於正殿的東側,面對着正殿旁的“魯班祠”。門口立着一塊“池峯城指揮部舊址”標誌牌,台兒莊大戰時,池峯城師長的第31師指揮部就曾設在這裏。舊址面闊三間,通面闊10.5米,進深2間,通進深6.4米,建築檐高5.4米,總高8.4米。單層,尖山式硬山頂,布瓦筒瓦屋面。琉璃脊件,隔扇門、檻窗。樑架、檁條等有彩繪。現“池峯城指揮部舊址”室內牆上掛着《徐州會戰台兒莊附近戰鬥示意圖》,正中的桌子上擺放着老式電話機和作戰地圖、油燈等物品,靠牆的桌子上放着幾部電台,牆邊擺放着槍支,音響中模擬大戰時第31師師長池峯城與第2集團軍總司令孫連仲的通話內容,重現着當年戰鬥氛圍。 [3] 
清真古寺
設在清真寺裏的 186團指揮所 設在清真寺裏的 186團指揮所
清真古寺,位於台兒莊區東北部中正門裏,坐西朝東,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約47米,東西寬約90米,佔地面積約42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200平方米。前後共二進院落。建築羣沿東西中軸線左右對稱佈置,中軸線依次排列的主體建築有東齋堂、禮拜殿、望月樓。建築體量大,均為後期復建。大門、沐浴室、南講堂、北講堂、新沐浴室分居南北兩側。大門設置於南側一進院中段,是該院正門,其東西兩側倒座分別作為沐浴室和南講堂使用。在台兒莊戰役中,清真古寺是中國守軍第31師186團的指揮所。北講堂西耳房為作戰指揮室。坐北向南,硬山頂建築,布瓦仰合瓦屋面,面闊三間,進深一間,通面闊10.2米,通進深4.99米,建築面積50.89平方米。為九檁抬梁叉手式木構架,前後檐為封護檐,建築前檐高3.18米,總高5.84米。
清真古寺離台兒莊北城門較近,又是日軍向城內進犯的必經之路,因而成為中日雙方爭奪的焦點,是台兒莊戰役戰鬥最激烈的地點之一。大戰之後的清真古寺損毀嚴重,現存建築的牆壁上彈痕累累。 [4] 
台兒莊火車站(李宗仁史料館)
台兒莊火車站(李宗仁史料館) 台兒莊火車站(李宗仁史料館)
台兒莊火車站位於台兒莊城區西首、康寧路南首。台兒莊大戰時,該火車站是中國軍隊運輸後勤物資的主要裝卸站,成為中日雙方爭奪的焦點。台兒莊大戰勝利後,李宗仁在台兒莊火車站站牌下的留影,成為台兒莊大捷的永恆紀念。該館佔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三層單體建築,磚混結構,一層和二層面積均約400平方米。一層高4.5米,二層高4米,三層高3.6米,由四個展廳和一個影視廳組成。李宗仁史料館陳列將軍生平各個時期的照片200餘幅,文史資料1000餘份,遺物和珍貴文物60餘件,再現了李宗仁將軍“青春戎馬,晚節黃花”的傳奇經歷。 [4] 

台兒莊大戰舊址文物遺存

1988年11月18日,中國國家博物館揭取清真寺北講堂西耳房前檐牆上一片彈洞特別密集的磚牆(95×75釐米),列為國家一級文物陳列收藏。 [4] 

台兒莊大戰舊址主要展覽

台兒莊大戰紀念館
台兒莊區人民政府於1992年斥資2000萬元修建台兒莊大戰紀念館,佔地約3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6000平方米,由展覽館、影視館和全景畫館組成。台兒莊大戰紀念館先後被評為“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和“世界華人華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4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這是為紀念抗日戰爭初期輝煌勝利而建立的一座紀念性豐碑,也是弘揚民族精神的一座豐碑,永遠教育並激勵着後人。 [4] 

台兒莊大戰舊址歷史文化

台兒莊大戰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春,為抵抗日軍南下,李宗仁將軍指揮中國軍隊在以台兒莊為中心的魯南地區進行了一場大規模的慘烈戰役。戰役血戰半月,中國軍隊付出了巨大代價,痛擊日軍第5和第10兩個精鋭師團的主力,取得了抗日戰爭初期繼平型關大捷後的又一重大勝利。 [4] 

台兒莊大戰舊址價值意義

台兒莊大戰舊址是台兒莊大戰的直觀實物記錄和見證,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偉大勝利的重要載體。台兒莊大戰舊址對於發揮好革命文物在黨史學習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4] 

台兒莊大戰舊址保護措施

台兒莊大戰舊址遺址碑 台兒莊大戰舊址遺址碑
2006年5月,台兒莊大戰舊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