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可撒佈地雷

鎖定
可撒佈地雷,用於以空投、發射、拋擲等方式佈設的地雷。通常裝填於炮彈、火箭彈和佈雷器裏,用火炮、火箭、飛機(含直升機)和機械將其撒佈到預定地區,自動解除保險,進入戰鬥狀態。
中文名
可撒佈地雷
外文名
scatterable mine
包    括
可撒佈防坦克地雷
特    點
體積小、重量輕
通常裝填於炮彈、火箭彈和佈雷器裏,用火炮、火箭、飛機、直升機、佈雷車或單兵佈雷器將其撒佈到預定地區,地雷着地後自行解除保險,進入戰鬥狀態,構成地雷場。可撒佈地雷除具有普通地雷的一般結構外,還具有全保險機構,且多數都有降落着地機構和定時自毀(或定時失效)機構,有的還有防排、反拆機構。具有體積小、質量輕、布撒安全和便於裝填的特點。可撒佈地雷按用途,分為可撒佈防坦克地雷和可撒佈防步兵地雷兩類。可撒佈防坦克地雷,按其所破壞目標部位的不同,又可分為可撒佈反履帶雷、可撒佈反車底雷、可撒佈反頂甲雷和可撒佈反坦克彈雷等。可撒佈反頂甲雷是一種尋的地雷,具有監測、識別、跟蹤目標和攻擊頂甲的功能。可撒佈防步兵地雷按其殺傷作用,又可分為爆破型和破片型兩種。可撒佈爆破型防步兵地雷的品種很多,有蝙蝠形、方形、扇形、扁圓柱形等,外殼多為塑料,也有用布料的,裝藥量由10克至幾十克,一般配用壓發引信,人員踏上可炸傷下肢。可撒佈破片型防步兵地雷多為絆髮式發火機構,有絆線4~8根,絆線長6~8米,人員觸動絆線時,地雷即原地爆炸或跳起爆炸,有效殺傷半徑可達幾米至十幾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在北非戰場曾用飛機空投防步兵地雷,開創了可撒佈地雷的歷史。美軍在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中亦空投過可撒佈防步兵地雷。20世紀60年代,一些國家提出用飛機、火炮和火箭布撒防坦克地雷的設想。70年代初,聯邦德國首先研製出用火箭布撒的可撒佈地雷,使可撒佈地雷的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美國着手研製可撒佈尋的地雷和尋的型反坦克彈雷,前者已於80年代末期製作出樣品。可撒佈地雷的出現打破了傳統的佈雷觀念,地雷的戰術運用不再受時間、地點、地形、天候等條件的嚴格制約,指揮員可根據需要,機動靈活地運用地雷來獲取最佳的作戰效果。可撒佈地雷和布撒裝備構成一種武器系統已成為現代戰爭中反機動作戰的有效武器。它不但適用於防禦,也適用於進攻,可在攻防作戰中廣泛實施攻勢佈雷。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