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叩壁蜥

鎖定
叩壁蜥,美洲鬣蜥科黑叩壁蜥屬動物,也可以叫變色斑紋鬣蜥或耶士德斑鬣蜥,是加利福尼亞灣聖埃斯特萬島特有的一種大型蜥蜴。它們是五種大型蜥蜴中最大的,且最瀕危的。
中文名
叩壁蜥
別    名
變色斑紋鬣蜥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爬行綱
有鱗目
美洲鬣蜥科
黑叩壁蜥屬
叩壁蜥
分佈區域
加利福尼亞灣聖埃斯特萬島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9年 ver 3.1——易危(VU)、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CITES)2019年版附錄Ⅰ
二名法
Sauromalus varius

叩壁蜥生活習性

叩壁蜥 叩壁蜥
聖埃斯特萬島黑叩壁蜥對人類無害,遇到威脅時更會逃跑。當受到騷擾時,它們會鑽進石縫之間,將身體充 氣膨脹來保護自己。雄性會隨着季節及情況而變得地盤性。當資源豐富時,它們會按大小來建立階層,最大的雄性會管轄較細小的。它們會以身體的顏色及姿勢,來作出溝通及保護地盤、聖埃斯射萬島黑叩壁蜥是日間活動的,由於它們是冷血動物,日間及冬天大部份時間都會在哂太陽取暖。它們很適合在沙漠生活,在高達39℃仍很活躍。交配期是介乎4月至7月,於6月至8月會生5-16只蛋。蛋於9月末孵化。它們的壽命可達25歲以上

叩壁蜥習性特徵

叩壁蜥 叩壁蜥
叩壁蜥習 性 生活於北美洲西南部乾旱、多岩石的小山上。主要取食蒺黎科植物的葉子。像沙漠鬣蜥一樣,需要大量的熱量,所以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岩石上曬太陽。干時則在岩石縫隙中藏身。老時身體相當笨重,步履瞞珊。當遇到危險時,就將肺部充氣膨脹,身體體積可擴大1/2 多,使敵人有所畏懼,不敢輕意攻擊。
體形特徵 體長50cm。身體粗短,稍扁平。頸部和軀幹有皮膚皺褶。體色為深橄欖色或深黃色,雌蜥和幼蜥有黑色帶斑;雄蜥的身體前面部分和四肢為黑色。軀幹部分帶有紅色斑點或淺灰色,尾部為淡黃色。

叩壁蜥命名

叩壁蜥(Sauromalus obesus) 叩壁蜥(Sauromalus obesus)
聖埃斯特萬島黑叩壁蜥的屬名是由兩個古希臘文組成,意思是“扁平的蜥蜴”。其種小名是拉丁文的“斑點”的意思,指它們斑駁的顏色。它們最初是由美國爬蟲學家Mary C. Dickerson於1919年描述。聖埃斯特萬島最初是以它們來命名,稱為“大型蜥蜴的半島”。

叩壁蜥分佈

聖埃斯特萬島黑叩壁蜥是聖埃斯特萬島的特有種。雖然在島內數量豐富,但在島外卻完全絕跡。它們的一些羣落曾被帶離島嶼,但卻沒有存活下來的。

叩壁蜥食性

聖埃斯特萬島黑叩壁蜥喜歡棲息在岩漿及岩石地區,有裂縫及隱密的地方供躲藏。這些地區一般長滿了木餾油灌木及仙人掌,都是它們的食物之一。它們也會吃葉子、果實、花朵及昆蟲。

叩壁蜥特徵

聖埃斯特萬島黑叩壁蜥是最大的大型蜥蜴,體長達61釐米,尾巴長15釐米,重1.4公斤。它們是島內巨大化的例子,較大陸的同類大3-4倍。它們的皮膚呈灰色,有褐色至黃色的斑紋,面部呈灰至黑色。雌性的外表較沉色,斑紋較少。它們的顏色可以成為偽裝來避開掠食者的攻擊

叩壁蜥現狀

叩壁蜥 叩壁蜥
當地人將聖埃斯特萬島黑叩壁蜥看為重要的食物。住在聖埃斯特萬島的民族將自己稱為“大型蜥蜴的人民”,並將該島命名為“大型蜥蜴的半島”。聖埃斯特萬島黑叩壁蜥因被人類及入侵物種獵殺而瀕危。它們受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一的保護。

叩壁蜥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9年 ver 3.1——易危(VU) [1]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CITES)2019年版附錄Ⅰ。 [2] 
參考資料